假日裡台北華山文化園區(華山藝文特區),擠滿了人群,有吃的、有看的、有玩的、難免不會不吸引人潮,誰說文創園區辦不起來,看看華山藝文特區,就會有信心。我們沿著高架橋往前走,很快就可以看到一塊牌子 : 齊東老街,金山南路一段30巷12號一座修復完成的日式建築,尚未開始使用,再往前就是一座小型的齊東公園。
日式官舍群
齊東街53巷是一條幽靜的巷道。一排未修復的日建築,大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這裡是日治時代幸町職務官舍群。53巷2至10號大門深鎖,埋藏在高大的樹叢裡,是一棟棟要保留的歷史建築,綠色植物長在屋頂上,屋頂大多快要坍塌,53巷12、13、14、16號已經改成為空地。相對已經修復的日式建築,齊東街53巷11號(圖1),就顯得十分光鮮亮麗。
![](https://g.udn.com.tw/upfiles/B_HP/hpc88888/PSN_PHOTO/153/f_9089153_1.jpg)
前清、日治時期,「齊東街」是台北城出東門,連接八德路、松山、南港,到基隆的道路,也是運送米糧到河港的米道,日治時期為文官宿舍,國民政府時期為中央官舍,以及將官宿舍(圖2 : 濟南街2段25、27號)。
![](https://g.udn.com.tw/upfiles/B_HP/hpc88888/PSN_PHOTO/345/f_9159345_1.jpg)
日式房間配置
齊東街53巷11號,目前已經掛牌「台北琴道館」,牆內前院一棵芒果樹,後院一棵光臘樹,襯托得生氣活潑。踏入玄關,眼見圓形空窗,正對面木地板的居間(客廳)及次間,居間後緣側(外走廊),玻璃窗拉門富現代設計感。
右手第一間書齋 (書房)及居間(臥房),類似李國鼎故居配置。左手第一間據說是女中室(傭人房),可招呼來賓,走廊直走是食堂(餐廳)與台所(廚房),現作辦公室用途,日式托拉門,具有現代感,走道直走再右轉到底,可能是茶之間(餐廳兼起居室),現作吃食飲茶的最佳場所。書房及臥房直角形房舍有窗,可以兩面採光(圖3)。
![](https://g.udn.com.tw/upfiles/B_HP/hpc88888/PSN_PHOTO/344/f_9159344_1.jpg)
台北琴道館
11號目前是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中華古琴學會共同建立,早在93年已經登錄為臺北市之市定古蹟與歷史建築。琴道館標榜琴學道,以促進琴文化為願景,將琴學專業結合書法、書畫、茶飲、焚香、插花等傳統經典人文內涵,豐富現代人的身、心、靈,琴道館舉辦並推廣多項展覽、講座等活動。齊東老街不時傳來陣陣絲竹之聲,彷彿回到漢唐時代。
![](https://g.udn.com.tw/upfiles/B_HP/hpc88888/PSN_PHOTO/154/f_9089154_1.jpg)
坐在14、16號空地(圖4),望著對面見琴道館木構建築,很難想像這裡就是台北市的鬧區……古早的時代,歪斜的齊東街應該接到八德路,八德路二段的歷史建築「一號糧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