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31 09:52:10瀏覽1895|回應2|推薦8 | |
北門鎖鑰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位於淡水中正路一段,離岸邊不過百餘公尺,著名的淡水高爾夫球場旁的樹林中,不易被人發現,又稱「暗砲台」。 【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坐北朝南的拱門門額劉銘傳親筆「北門鎖鑰」,砲台四周的子牆內有甬道(附圖,註一),甬道分割為彈藥室與兵房,如今空無一物,僅有昔日的舊照展覽,原為操兵場的廣場有斜坡道直通砲座。 滬尾砲台有四座炮台面向北方及西方,轉角的砲座採用360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其餘三座用半圓磨心砲架,砲座的四周有水泥護牆,牆上有五個一組下方上圓及一個長方形的凹槽,請教現場的人員才知道它用途(附圖,註二)。 廣場四周種有12棵蓮霧,此時正是結實纍纍,甚至於果落滿地(附圖)。甬道的上面種得是綠草與樹,計有苦棟、樟樹、相思樹等,由於四周是封閉的建築,蟬鳴聲音特別大,坐在這裡稍可解暑,亦可緬懷百餘年前發生在此地的戰事……。 【中法戰爭滬尾之役】 1884年(清光緒十年) 10月8日法軍在艦砲掩護下登陸沙崙海邊,有5個陸戰隊中隊,再加上兩個水雷兵分隊,約800名(甬道內有模型)。當時為防守而造的野戰長堤「城岸」,是由淡水士紳捐款,徵募大批居民堆積砂土而成,築高約2.5公尺,分為內外兩道。血戰發生時,清兵踞守城岸上,居高臨下將法軍擊退,保住了淡水,也保住台北城。 1886年劉銘傳在澎湖、基隆、安平、旗後、滬尾五處海口建造十座砲台,其中滬尾就有兩座,特聘德籍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主砲座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位於砲台轉角處面向淡水河口,1889年巨砲安置完成,卻從未參與戰爭,如今整座砲台保存相當完整,卻獨缺四門大砲。 註一: 土垣:砲台外圍用土堆高 牆,以利砲台防衛。子牆:砲台的主要壁體,最大厚度 主砲座是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及8吋克魯伯後膛砲各一尊,副砲座是10吋阿姆斯壯後 膛砲及8吋克魯伯後膛砲各一尊。被覆:覆蓋泥土有吸彈作用,立有兵房的通氣孔。甬 道:子牆內設有甬道,彼此相通聯繫(參考滬尾砲台說明書)。 註二:牆上有五個一組下方上圓的凹槽是放置砲彈的,一個長方形的凹槽是供奉神明 的,你猜到了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