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模型
傳統的記憶模型:三段儲存模型(three-stores model)
感覺儲存(sensory store)
有強烈的證據顯示有影像記憶儲存庫(iconic store)的存在。George Sperling的「部份報告實驗」發現影像儲存庫大概可以保留9個項目,而且消退地非常快。
短期儲存(short-term store)
George Miller(1956)的「Magic Number 7±2」。但任何延宕或干擾都有可能使記憶容量的數目下降,就實際上一般而言,容量的限制可能比較接近3~5個。
長期儲存(long-term store)
有許多經驗顯示長期儲存能保留相當長久的一段時間,但是我們很難證實長期儲存的容量與保存期限。
其他觀點或隱喻(metaphor)
處理層次架構
Fergus Craik和Robert Lockhart(1972)提出處理層次架構(levels-of-processing framework, LOP)
完全不同於三階段儲存模型,儲存沿著連續的向度
強調處理為儲存的關鍵
處理的層次越深,項目被提取出來的機率也越高
深度順分別為:物理的、聽覺的、語意的
很容易可以解釋回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因素
也有一些批評與矛盾之處
修正:收錄精緻化較收錄層次的順序為重要
收錄精緻化的方式
項目內的精緻化:針對某個項目在不同處理層次的特徵來使收錄精緻化
項目間的精緻化:針對每個項目在不同處理層次的特徵,與記憶中已經有的項目特徵聯繫起來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Alan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記憶包含:
視覺空間模板:短暫地保留一些視覺影像
語音迴路:短暫地保留語文理解與聽覺複誦實的內在語言
中央執行器:協調有關注意力的活動與支配反應
其他可能的「輔助性從動系統」:執行其他認知或知覺的作業
事件緩衝器(episodic buffer):有限容量的系統,用由聯繫輔助系統及長期記憶的訊息
三段儲存觀點強調的是訊息儲存的場所,有如倉儲物流。而工作記憶模型強調工作記憶在支配記憶歷程上的功能,有如多媒體工作室操弄影音。
多重記憶系統模型
Endel Tulving(1972)提出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與事件記憶(episodic memory)的區別,這兩者在神經心理學上的區別證據較為薄弱。後來(1985)又發現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小腦似乎主要負責這類記憶,且獨立的神經心理學上證據較明顯。
語意記憶
事件記憶
程序記憶
Larry Squire(1986, 1993)提出另一種分類法:
陳述性記憶(外顯記憶)
程序性記憶
促發作用
簡單的古典制約
習慣化
敏感化
知覺的後效
Schacter(2000)則認為有五個記憶系統:
事件記憶
語意記憶
知覺記憶
程序記憶
工作記憶
聯結論
網路模型,或稱聯結論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平行分散處理(PDP)模型
知識表徵的關鍵在於許多節點之間的聯結,活化其中一個節點或許會引起另一個聯結節點的活化,稱之為促發(prime),這活化的結果稱為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
當代的認知心理學概念:工作記憶、記憶的網路模型、蔓延激發、促發、平行處理,能相互支持
真實世界中的記憶
此觀點強調記憶研究應該要有生態效度。Koriat與Goldsmih(1996)強調記憶隱喻的類型應該由傳統的儲存倉庫,轉變成功能性的層面:將記憶視為「我們與世界交互作用時一個用來達成某特定目標的結構」。這個取向已經吸引了研究者往新的研究方向。
測量記憶的作業
回憶(Recall):系列(serial)、自由(free)、線索(pair)。表現的是「表達性知識」
再認(Recognition)。表現的是「接受性知識」
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由促發作用(priming)可知其存在
--------------------------------------------------------------------------------
特殊的記憶與神經心理學
記憶術專家(mnemonist)
俄國心理學家Alexander Luria(1902~1977)描述了一位叫做S.的男士。S.採用視覺心像作為記憶的基礎,回憶時產生一種稱為共感覺(synesthesia)的稀有心理現象。他在理解抽象概念時會產生困難。
失憶症(amnesia)
後向失憶症(retrograde amnesia):不記得以前的事情。典型的記憶恢復是從以前的事件開始
嬰兒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人類普遍經驗,無法回憶非常小時候的事情
前向失憶症(anterograde amnesia):很難記得手術或創傷之後的事情
失憶症病人的外顯記憶通常受到損害,而內隱記憶(如文字的促發效果、程序性記憶)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