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2010/09/16 00:36:18瀏覽20272|回應1|推薦4

亞里斯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英語: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帝的老師。他在許多領域都留下廣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學、形上學、詩歌(包括戲劇)、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斯多德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一些人認為亞里斯多德發展出的學派是柏拉圖哲學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則認為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兩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學裡最主要的兩大學派。

生平
亞里斯多德在前384年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Stagira),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從小亞里斯多德在貴族家庭環境裡長大。在18歲的時候,亞里斯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後20年間亞里斯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在前347年去世。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斯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雅典。但是從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雖然亞里斯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學園新首腦的觀點,但依然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

離開學園後,亞里斯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的統治者。亞里斯多德在那裡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斯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後,亞里斯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回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斯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亞里斯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亞里斯多德的在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但是,亞里斯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斯多德又回到雅典,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學園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在此期間,亞里斯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亞里斯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于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因此有人將亞里斯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個教科書的作者。雖然亞里斯多德寫下了許多對話錄,但這些對話錄都只有少數殘缺的片段流傳下來。被保留最多的作品主要都是論文形式,而亞里斯多德最初也沒有想過要發表這些論文。一般認為這些論文是亞里斯多德講課時給學生的筆記或課本。

亞里斯多德不只研究了當時幾乎所有的學科,他也對這些學科做出極大的貢獻。在科學上,亞里斯多德研究了解剖學、天文學、經濟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物理學、和動物學。在哲學上亞里斯多德則研究了美學、倫理學、政治、政府、形上學、心理學、以及神學。亞里斯多德也研究教育、文學、以及詩歌。亞里斯多德的生平著作加起來幾乎就成了一部希臘人知識的百科全書。一些人還認為亞里斯多德可能是在那個時代裡最後一個精通所有學科和既有智慧的人了。

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係,亞里斯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Chalcis)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亞里斯多德說他會逃離是因為:「我不想讓雅典人再犯下第二次毀滅哲學的罪孽。」(隱喻之前蘇格拉底之死)不過在一年之後的公元前322年,亞里斯多德因為多年積累的一種疾病而去世。亞里斯多德還留下一個遺囑,要求將他埋葬在妻子墳邊。


倫理學
雖然亞里斯多德的許多著作都討論到了倫理學,但在這方面最主要的著作是《尼各馬科倫理學》一書,這本書也被認為是亞里斯多德最偉大的著作之一。亞里斯多德認為倫理知識並非一種「精確的」知識,倫理也因此與邏輯或數學都大不相同,而是類似像對於營養和運動的知識一般的「常識」。而且,由於倫理是一種實踐的學科而非只是理論性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個人若要成為「好人」,便不能只研讀美德為何,而要親身實踐美德才行。舉例而言,一個人要成為好的足球員,並不能只依靠研讀理論,而是必須要付諸實際練習。亞里斯多德首先提出了美德的標準,他先假設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所目標的、而這些目標是「好的」。而被他稱之為「至善」的最終目標則是:幸福(希臘語為eudaimonia—有時也可以翻譯為「活的很好」)。

亞里斯多德主張幸福並不能只依靠快樂感、或是單純的名聲和榮譽而獲得。在「研究了人類的各種特定功能後」,亞里斯多德終於找出他認為幸福的來源。他分析人的心靈並且將其畫分為三個部分:營養的心靈(包含農作物、田地、和人類)、知覺的心靈(動物和人類)、以及理性的心靈(只有人類)。也因此,一個人類的功能就是去做人類應該做的事情去、做那些讓人類之所以特殊的事情:使用理性的能力。作出這樣事情的人類就會快樂,因為他們達成了屬於理性心靈的目標或本質。取決於人們追求理性心靈的程度,亞里斯多德將人類劃分為四種等級:道德的、自製的、不自製的、以及邪惡的。

亞里斯多德相信所有倫理美德都是來自於達成「過度」與「貧乏」之間的平衡點。不過,這並不表示亞里斯多德相通道德相對主義。他將幾種情緒(如恨、羨幕、忌妒等)以及幾種行為(如通姦、偷竊、謀殺等)歸類為錯誤的一邊,無論這些情緒及行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產生亦然。

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亞里斯多德通常專注於在各種領域中找出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平衡點;例如正義、勇氣、財富等等。舉例而言,勇氣是兩種感覺(恐懼和自信)之間的平衡點,並以此平衡點為基礎採取的行動(勇氣的行動)。太多恐懼、太少自信會導致懦弱,而太少恐懼、太多自信則會導致草率、愚蠢的抉擇。亞里斯多德說找出事物的平衡點是找出幸福的關鍵,而幸福本身則是最終的至善形式。介於兩者之間的那個平衡點也常被稱為中庸之道(Golden Mean)。

亞里斯多德也寫下他對於正義的概念。他將正義定義為兩個部分:一般的正義和特別的正義。一般的正義是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正義形式,只有在一個完美的社會裡才可能存在。特別的正義則是對於特定的犯罪或非正義行為施加懲罰。也是在這裡亞里斯多德主張人需要受過訓練的判斷能力,以判斷特定事件正義與否。亞里斯多德說發展好的習慣可以培養出好的人類,而練習奉行中庸之道則可以讓一個人活的更健康、快樂。

特色
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根基於早期的希臘倫理學,尤其是來自於他的老師柏拉圖和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本身並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柏拉圖留下的著作主要是為廣大群眾撰寫的,亞里斯多德則留下較多學術性的作品。與柏拉圖不同的是,亞里斯多德對於自己提出的整體理論較常抱持保留態度,並且在倫理學上較不會堅持其理論的正確性。不過這些哲學家的整體思想,還是相當接近的。

蘇格拉底是第一個專注於研究倫理學的希臘哲學家,這種努力或許是為了解決詭辯的出現,當時強調修辭學、道德相對主義、以及違逆雅典傳統諸神的詭辯技巧盛行一時(他們也用詭辯技巧違逆其他許多傳統)。詭辯者可以對當前的社會提出大量的問題,但卻沒有提供解答。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全都有著立場分明的倫理學系統,人們可以選擇追求美德以獲得幸福和繁榮。他們都認為美德的行為是可以透過教導和練習的,他們也都認為倫理學是建基於理性上,而且奉行美德也有其理性的原因。這與詭辯者所強調的道德相對主義形成強烈對比,他們認為許多不同的行為在不同的社會裡也有不同的標準。事實上,同樣的論點在現代的倫理學界依然是存在爭議的話題。

除了這些基本的相同點外,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三人之間的倫理學差異並不大。主要的差異在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認為懂得美德的行為為何便已足夠讓一般人過著美德的生活,沒有懂得美德的人或做出邪惡的事情。亞里斯多德則認為(以及後世大多數哲學家都同意這點)許多人了解自己做的事情是壞事,但由於意志的脆弱而仍從事之。柏拉圖只列出幾樣標準的美德:智慧、勇氣、節制、和正義,亞里斯多德所列出的則遠遠不只這些。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w1012&aid=4416580

 回應文章

若隱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2010/09/16 00:59

亞里斯多德將倫理學表象為一門獨立於理論科學以外的學問。研究倫理學,並非為了增進我們的理論知識(episteme),而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實踐方式;因此,它的中心議題在於何謂幸福生活(eudaimonia)。然而,要達到所謂的「幸福生活」,我們則必須理解如何培養品德(arete)以及如何將各種品德教養形成一個生活整體。此外,為了能將品德教養應用在個別、具體實踐中,我們所需要的智慧,並非那種純粹經由學習普遍原則即可習得的理論智慧;相反地,我們所需要的乃是經由適當的教養以及習慣所養成的「實踐智慧」(phronesis)。因為,唯有藉由這種實踐智慧,我們才能洞悉,在每一個個別情況中我們的實踐活動是否合乎理性。因此,整個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實環繞著三個中心概念:「幸福」、「品德」以及「實踐智慧」。

若隱(how1012) 於 2010-09-16 00:59 回覆:

在此只討論形上學的部份
柏拉圖的形上思想主要論點在於理型論,善有善的理型,白有白的理型,美有美的理型,而我們日常所見的萬物則是分受了理型的一部份特質,這是一個從上到下,從觀念到具體的進路
而亞里斯多德主要討論則是潛能與實現,種子有長成樹木的潛能,而數目是種子的潛能的實現,「存在」之物都有其「本質」,「本質」決定它「是」什麼。討論的進路比較是由觀察而進入形上的進路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為什麼叫metaphysics?
第一原理即是形上學,源於人類好奇,是學問家所要追求的。
形上學是研究“作為存有的存在(或存在方式)”,也就是研究“範疇”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對於柏拉圖理型論的修正
他認為柏拉圖無法證明理型有其獨立超越於個別事物的自體存在,而且理型論也無法解釋現實事物的運動變化。因而他修正理型說,認為理型即在個物之中,離開個物,別無獨立實在的理型可言。因此理型成為感覺事物的內在本質。
但他與柏拉圖仍有相同處,在於他也認為真正的知識應該探求感覺事物的普遍本質,感覺經驗本身並不能構成知識。
亞里斯多德「神」的概念可視為柏拉圖的「善的理型」。但更具動力因與目的因。不是人格神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具有目的論性格,認為「善」是一切事物所企獲的目標,能夠獲致善或目的行為才是正當的。
他循行為實踐的經驗性探求建立倫理學,認為人有普遍相同的自然傾向,從平常的道德判斷終可歸納出具普效性的道德法則。
是一種實踐的倫理學。「我們探討不是為了知道德行是什麼,而是為了成為善良的人。」
所以,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活動,那什麼是「德」?(virtue)
一切善的行為共同特徵為:具有某種秩序、均衡或比例。
德,指的是在”過”與”不及”兩種極端的中道(mean)。
所謂的行德(moral virtue,倫理德行)是「一種選擇的意向,本質上存乎某一規則所決定而相對於我們的一種適度;該一規則乃是具有實踐智慧之人依之以決定適度的。」
行德必須出自行為者自由意志的抉擇

自由意志抉擇的步驟
1.欲望(desire)─行為的開端
2.慎思(deliberation)─將所有的手段分析
3.覺知(perception)─找出最有可能的手段
4.抉擇(choice)
5.行動(act)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
德行是在一切行為中採取介於過與不及的合適態度;
中庸是「相對於我們」,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因此,道德規範不是一絕對法則,而是審度時勢後的慎思行動。
能知不一定能行,人會有Akrasis的問題。

小結─亞里斯多德論行德(moral virtues)
德行是人後天養成的習慣或傾向;
德行是自由意志的行為;
德行的重點在「中庸」、「適度」;
德行是一種實踐。

除了行德外,還有智(知)德….. (intellectual virtue)
依據兩種理性機能,將知德(知識德行,智德)分為兩類:觀照與計量。
觀照:對於永恆必然的存在對象能予理論性的觀照,又分為「理論知識」(episteme)與理智(nous)。前者企圖建立永恆必然存在者的論證性知識,後者則專事探求普遍自明的原理。sophia則是此兩者的融合。
計量:包括技藝知識(techne)與實踐智慧(phronesis),前者依規則製造事物。後者又分為三:關係個人、家庭(經濟學)及國家(政治學)。
此外,知德尚包括prudence與cleverness, judgment等。

人生的無上至福是理論的沈思與觀照
理論沈思是理性的最高活動,是最高的靈魂機能所發揮出來的靈性活動;
它比其他活動更持久;
它是彰顯人性之卓越的最愉快活動;
它是對哲學的愛,它即是目的本身;
幸福應涵蓋閒暇,而哲學的探求最能使人領略閒暇;
理論觀照的對象包括形上學與數學永恆不變的理型;其中形上學的對象即上帝自體。在〈Eudemian Ethics〉中提出後一種說法,但在〈Nicomachean Ethics〉則無此種明顯宗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