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典休閒理論
2010/10/01 01:13:09瀏覽6502|回應0|推薦3

古典休閒理論人類學者發現,在人類文明採集及狩獵時期,比現代文明時期有更多的休閒時間。到了古埃及文明時期(5000 BC-30 BC),休閒被列為 法老統治階級的專利行為,透過舞蹈、墓室圖繪及精刻雕塑的形式,我們了解到法老統治階級的藝術休閒概念。在戶外休閒方面,墓室圖 繪列出漁獵休閒管制項目,以維護中古埃及日漸朝向荒漠化的綠洲生態。在宗教慶典方面,每年有一百天以上的時間用於祭典和慶祝活動,在這些時間,勞動階層人民以喝酒作為休閒的方式。到了巴比倫時期(2900 BC-330 BC),貴族享有多重宗教慶典活動,形成古代敘利亞及伊拉克地區豐富的休閒特色。統治階層以高度的建築技術,興建面積達八十公頃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以利貴族賞玩。在自然地區並且劃設狩獵保護區,目的是為了提供王室貴族騎射的馳道,作為他們打獵和遮蔽風雨的處所。 到了西元前六世紀到前三世紀,由貴族壟斷的休閒場所和時間專屬權利,直到中古希臘時期,因為民主思想逐漸萌芽,這種壟斷才逐漸被打破。

 

西方文化中,古希臘是休閒觀念最早萌芽的地區。當時休閒設施是以早期公園為雛形,這種公園是露天集會的場地,希臘人在露天場所從事運動和社交活動。之後,希臘人更在休閒活動中,結合了藝術與宗教的功能。

到了文藝復興後期,這種公共的休閒設施以栽種成排的喬木、製作浮雕長廊和搭建鳥舍園,成為當時休閒景觀的特色。在盲詩人荷馬(Homer, 776 BC)的年代,因為希臘諸國頻繁的戰爭,休閒是以運動競技的方式來進行。例如,斯巴達(776 BC-371 BC)強調體能競技,休閒活動強調發展人民體能,以角力、拳擊、舞蹈、賽 馬及狩獵等鍛鍊體能的活動為主。對照斯巴達豐富的體能鍛鍊方式,雅典則提出以學科及技能並重的休閒方式,鼓勵市民在廣場進行辯 論、演講、競賽及哲學的探索活動。 最早提出類似近代休閒概念的學者,首推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認為,倫理生活包含了休閒的重要組成元素(Aristotle 1986; Adler, 1991)。休閒係立基於基本道德和公民教育的觀點上,他認為人 們應該採取行動的方式,將幸福立基於美好生活之上。

 

在亞里斯多德 的論點中,他提出下列不同層次的概念: 1.休閒(leisure):表示空閒時刻的學習過程,具有豐潤生命的美好價值(希臘原文 schole; scholia)。 2.工作(occupation):終止休閒。 3.遊憩(recreation):終止工作或勞動。4.逸樂(amusement):遊玩。 在上述的定義中,亞氏認為休閒勝過工作,遊憩又勝過逸樂。在亞里 斯多德的年代,貴族或自由市民因為有奴隸代替進行生活勞動,因而比較有自由的時間享有休閒學習活動。因此,休閒代表具有自由狀態 及精神啟蒙的象徵。此外,希臘文中的休閒(schole),指的是擺脫工作之後,無拘無束所獲得的自由時間或活動。希臘人認為,工作的目 的即為了休閒,一旦沒有休閒,就沒有學術文化的公民教育產生。 近代學者探討公民教育,認為亞里斯多德提出「休閒」的古典立論,似乎很難呼應到英文的休閒(leisure)含意。這種亞里斯多德式或「古 Aristotle, Politics Book VIII, p.1307. 希臘休閒(schole)的定義,和羅馬休閒(拉丁文)(licere)的字源意義完全不同。源於希臘字的 schole有學習的意義,後來英文字的學校(school)和學者(scholar)仿造休閒的字源schole造字,說 明了休閒在古希臘泛指「學習活動」。幸福的概念,和現代坊間所謂休閒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亞里 斯多德認為,人類應該過著反思、溫和、謹慎、智慧和正義的道德生活,而這種道德生活應該通過對生活和休閒的反省機會,做出道德生活中謹慎、明智和進取的選擇(Aristotle 1986; Adler, 1978, 1991)。 亞里斯多德針對休閒的定義是:人類藉由學習和成長,從而獲得藝術、知識、理解和智慧等倫理生活中的活動。(Adler, 1991:83)他認為休閒是學習所有活動的方式,人類可以藉由學習,拓展本身的智力。亞里斯多德式休閒包括:從事理論思想或沉思。這種休閒以靜態為主,以能擺脫生存及生活枷鎖的自由意識進行。 然而,學者批評亞里斯多德的古典休閒理論中,道德操守和休閒行為的定義似乎模糊不清(Sylvester, 1991:444)。因為亞里斯多德針對休閒的古典理論,認為道德行為是休閒行為的代名詞。因此,在亞里斯多德古典休閒理論中,休閒行為包含了:智力活動、創造性活動、有意 義的關係及道德行為,這和近代休閒理論強調身心釋放的逸樂價值並不相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w1012&aid=446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