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6 09:27:19瀏覽3370|回應0|推薦3 | |
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十九世紀德國重要的作曲家,與同時代的作曲家,諸如華格納、李斯特等人相比,他的保守風格顯得與眾不同,因此被稱為「浪漫時期的古典樂派」,而在眾多作品中,管弦樂作品在數量上不算多,計有兩首夜曲、兩首音樂會序曲、四首交響曲、一首變奏曲、兩首鋼琴協奏曲、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雙協奏曲以及數首原本是寫給雙鋼琴之後改編成管弦樂的匈牙利舞曲。由於受到舒曼的鼓勵,他在1854年,計畫要譜寫一首交響曲,當時布拉姆斯的作法是,先以雙鋼琴的模式譜寫了草稿,之後開始配上管弦樂,但是很快的發現到困難度很高,於是改變寫作計畫,這首計畫中的交響曲就成為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op.15, D小調)。至於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也是在1854年就有了關於第一樂章的最初步想法,但是一直到1862年,才完成了沒有慢板序奏的第一樂章,之後就沒有任何有關譜寫這首交響曲的記錄了,唯一例外的一次紀錄,就是在1868年克拉拉˙舒曼生日時,他將第四樂章最開頭的阿爾卑斯號旋律記在卡片中寄給克拉拉當作賀禮,到了1874年,他再度動筆爲第一樂章加上慢板序奏並且進行其他三樂章的寫作,最後在1876年九月完成了整部交響曲。布拉姆斯曾經告訴他的一位指揮家朋友:「我不應該寫交響曲的,你不了解我的感受的,就像是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老是聽到如貝多芬一般的巨人緊跟在後面一樣。」這句話,足以解釋了布拉姆斯為何停止了十多年,才繼續寫作這首交響曲。 (布拉姆斯寄給克拉拉的生日賀卡) 這首交響曲於十一月四日在卡爾斯魯厄(Karlsruhe)首演,同一年,英國的劍橋大學頒贈給布拉姆斯與小提琴家姚阿信Joachim榮譽博士學位,不過布拉姆斯無法渡過海峽接受此尊榮,卻由姚阿信帶著這首交響曲,於1877年三月在倫敦演出。 人們喜歡把這首交響曲與貝多芬的交響曲相比較,甚至稱它為「第十交響曲」,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布拉姆斯經過了長時間研讀貝多芬交響曲之後,才開始正式投入這首曲子的寫作,在這首交響曲之中,我們會發現到貝多芬交響曲的素材出現在當中,貝多芬的交響曲之中,第五號以及第九號為小調的交響曲,兩首交響曲都透露出一種調性與情感走向,就是由小調開始,到了終曲樂章卻以大調結束,樂曲的開頭表現出痛苦、衝突與掙扎,但是到了終曲樂章卻像是得勝的凱歌一般的結束。這樣的調性與鋪陳,也在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中表現出來。第一樂章表現出來的憂鬱、陰沉與痛苦的掙扎,是他在經歷了1854年到1846年間,舒曼跳河自殺,獲救後送往醫院,他在旁一方面照顧舒曼,一方面陪伴克拉拉˙舒曼與他的孩子們,一直到舒曼去世的這一段時間的內心衝突的回憶,而到了終曲樂章,主旋律的出現如同是征服了痛苦與恐懼的勝利宣告,這個旋律直接讓人想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快樂頌。而克拉拉˙舒曼聆聽過這首曲子之後,除了讚嘆,還發現到舒曼「曼菲(Manfred)」序曲的動機被使用,而許多學者甚至發現到他也使用了舒曼常用的「克拉拉密碼Clara cipher」,似乎在這首交響曲中,除了貝多芬的影像,更是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三人互動的寫照。 (克拉拉密碼) (克拉拉密碼在第一樂章) (a曼菲序曲與b布拉姆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對照)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在結構上,是慢速的序奏接快板奏鳴曲式的結構,這樣的安排明顯的表達出布拉姆斯遵循「古典交響曲」的企圖心,在序奏的部份,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上行旋律與木管加上中提琴的下行旋律形成相對。這兩個旋律都預示了快板呈示部的主題動機,與這兩個旋律截然不同,又扮有十分重要腳色的,是低音樂器加上定音鼓的持續八分音符。這樣的三個元素同時出現的樂段在序奏中出現兩次,將序奏樂段分成兩個部份,在第一個部份,強烈的激情之後,是木管的大跳音程動機伴隨著弦樂的撥絃奏,這個大跳音程的動機也是出自快板第一主題區的部份,隨後出現的弦樂合奏樂句,是快板部分第一主題的重要動機,序奏的第二個部份,出現一段雙簧管演奏的歌調旋律,這是交響曲中第一個完整的旋律,之後由大提琴將它反覆,最後在兩聲撥奏之後帶入快板奏鳴曲式樂段。
(第一樂章序奏開頭) (序樂第一部分的重要動機) (雙簧管旋律) 在快板奏鳴曲樂段部份,呈示部可分為兩個主題區塊與結束句區塊,各有重要的動機與旋律掌控了整個樂章,首先聽到的是木管樂器兩聲部如同對位一般的旋律,這個兩聲部的旋律,表現出兩個動機,一個是半音上行的動機,另一個是十六分音符下行的動機。當這兩個動機組合成一個旋律在低音演出時,卻襯托出第一主題區塊的主旋律。而在序奏聽到的大跳音程,也在這裡出現。除此之外,在這裡另一個很重要的節奏動機,就是來自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命運動機」。在第二主題區塊,先是由第一主題與半音動機聯手,之後第二主題由雙簧管奏出,在一連串連接段落之後進入結束句區塊,在這個區塊,強烈的三個音下行成為重要動機,與它成為相對的,是來自第一主題的旋律。
(呈示部開頭的重要動機) (第一主題主要旋律) (第二主題) (命運動機) 到了發展部,首先是第一主題的主旋律作卡農式的處理,在音量上以非常強烈的方式表現,但是隨即減弱,主旋律以附點四分音符的時值表現,之後命運的動機再度出現,但是與它相對的卻是一條新的歌調,這個歌調出自一首聖詠「Ermuntre dich」,到了發展部的最後,進入樂章的最高潮,命運的動機與第一主題部分十六分音符下行的動機產生對話,持續的十六分音符將樂章導入再現部。 (聖詠的旋律) (布拉姆斯的應用) 再現部由主旋律開始,除了第一主題區塊與呈示部稍有不同,第二主題與結束句部分的處理都與呈示部相似,到了樂曲的結尾,定音鼓與法國號相反形式的命運動機成為重要角色,配合著半音上行的動機與主旋律,最後在C大調和弦中結束這個樂章。 第二樂章 文獻顯示,布拉姆斯先完成了一、四兩樂章,之後才寫作中間的兩樂章。與頭尾兩樂章相比,中間樂章顯的精細優美。布拉姆斯自己曾經提到,這兩個中間樂章自己顯出是那樣的美,對他來講,與其放在大規模的交響曲中,更適合放在夜曲或是組曲之中。 第二樂章在結構上是一個ABA加上尾奏(Coda)的三段體形式,由弦樂與低音管演奏出主動機,這個動機,有人認為來自貝多芬田園交響曲開頭的動機,隨著這個動機的開展,低音寬廣的三連音音型隨之奏出,之後雙簧管奏出一段浪漫的旋律,在A段與B段之間,有一個連接樂段,第一小提琴奏出一段延綿不止息的旋律,由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節奏性的伴奏,並且在之後形成對位式的寫作。 到了B段,雙簧管奏出歌調,並依序交給單簧管、低音弦樂器演奏,在獨奏樂器之下,則持續有切分音音型的伴奏。 (a第二樂章開頭主動機與b田園交響曲開頭) (A段雙簧管旋律) (B段雙簧管旋律) 當樂章回到A段落,主要動機被提高到高音域演奏,而原本的雙簧管旋律則加上了法國號與獨奏小提琴一起齊奏,最後到了尾奏樂段,法國號再度演出這對旋律,並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話。 第三樂章 在古典交響曲的結構中,第三樂章通常為帶有中段(trio)的小步舞曲(minuet)或是詼諧曲(scherzo)。在這裡,布拉姆斯以帶有詼諧曲精神,卻不全然遵照格式的方式來寫作。簡單來說,是A-A-B-A-trio-A,再到尾段(Coda)的結構。 單簧管奏出八個小節的主旋律,這個旋律分兩段,後樂句像是前樂句的反行,在這個主旋律之下,是大提琴的撥絃奏伴奏。之後木管奏出附點節奏的第二個樂句,這樣就構成了這個樂章的主要段落。這個段落反覆了一次,但是很有趣的,布拉姆斯在主旋律的前樂句與後樂句之後,各加長了三個小節,這樣增加了一種期待的氣氛。 (第三樂章開頭) 到了B段落,由單簧管開始,連接到長笛與雙簧管,再銜接到長笛、單簧管與低音管,成為一整段旋律,再將這整段旋律交給大提琴。而其他弦樂器則以相互交替的十六分音符形式伴奏。 (B段旋律) 在Trio部分,拍子由2/4拍轉成6/8拍,兩個連續的八分音符加上附點四分音符成為基本的元素,這個段落從這個基本元素發展而來。之後再轉回A段落,最後以更加緩慢安靜的方式進入尾奏結束。 (Trio部分) 第四樂章 經過了第二樂章的美麗溫柔與第三樂章的優閒安逸之後,第四樂章的開頭又是要帶我們回憶起第一樂章的憂鬱與掙扎挫折。 樂章由極具戲劇性的慢板序奏開始,這跟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終曲樂章開頭的混亂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低音聲部的下行聲中,出自快板主調的旋律由小提琴奏出,而木管聲部的半音音型,也是與之後的第二主題群有關。隨後出現了弦樂的撥絃奏樂段,似乎是在想要突破陰霾,可惜很快的,烏雲再度壟罩。但是撥絃奏的樂段再度表達了不放棄的意志力。於是一連串的掙扎逐漸展開,躁動不安的弦樂聲部音群,與管樂器的旋律相抗衡,這段木管樂器的旋律亦會在後面的快板聽到,一直到定音鼓的滾奏響起,在長號與加了弱音器的弦樂襯托之下,法國號吹奏的阿爾卑斯號號角聲奏出,如同衝破黑暗的清晨曙光一般,有人將這段號角旋律與貝多芬第九終樂章的男高音宣敘調「O Freunde, nicht dies Töne!喔!朋友,不是這種聲音。」相比,之後長號聲部奏出聖歌般的和聲,最後引出可與快樂頌相比的歡樂主題。 (樂章開頭)
(阿爾卑斯號號角) (長號的聖詠) 關於這個主題,從首演之後就引起許多的討論,有的樂評家們因為太相似快樂頌而對這首交響曲的價值與作曲家的才華嗤之以鼻,也有的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這個旋律,但是很少有人認為這個旋律是百分之百布拉姆斯原創的旋律。根據學者們在研究布拉姆斯創作這首交響曲期間的各樣學習研究與活動的紀錄,比較可靠的結論是,這個旋律有兩個來源,其中之一,想當然耳就是貝多芬的快樂頌,另一個則是取自巴哈第106號清唱劇的一段聖詠旋律。 (主題與巴哈、貝多芬的關係,a為巴哈清唱劇中的旋律,b為貝多芬快樂頌的旋律,c為第四樂章開頭,d為第四樂章主題,並標示了出自巴哈、貝多芬旋律的地方。) 這個樂章的快板部分,布拉姆斯採用的是類似奏鳴曲式的模式來寫作,但是布拉姆斯的模式並非典型的形式。這個歡樂的主題視為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分別在呈示部與再現部完整的呈現出來。在第二主題部份,可以聽到兩個樂句,第一個由小提琴奏出,低音弦樂器則以類似頑固低音的重複音型在下支持。第二個樂句則由雙簧管奏出,在再現部的時候,這兩個樂句都由小提琴奏出。阿爾卑斯號的旋律在樂章中佔有很重要的導引地位,它導引出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的第一樂句與頑固低音) (第二主題的雙簧管樂句) 在第一主題與阿爾卑斯號旋律之間,是連接段(Transition),在呈示部,這個連階段篇幅較短,將第一主題的部份素材做了變化與發揮,但是在再現部,連接段作了大篇幅的發揮,有些部分乍聽之下有莫札特朱彼特交響曲(Jupiter Symphony)終樂章發展部的素材,第一主題的重要動機被大量的變化使用,配合著諸如切分音之類的節奏變化將這個段落發揮的十分豐富,這個段落具備了傳統奏鳴曲中發展部的功能。在呈示部,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再現之間,是呈示部的結束句(Closing group),在第二主題雙簧管樂句底下伴奏的三連音音型成為結束句的重要因素。而在再現部,這個結束句的內容也是更加豐富,三連音音型依然扮演重要腳色,並且藉著突然從弱奏漸強的方式將音樂帶入尾奏。 經由漸強與漸快,尾奏呈現興奮的氣氛,四分音符與連續的八分音符成為主要的節奏因素。 (尾奏的重要節奏) 銅管聖詠和聲的出現,表達了作曲家突破憂鬱黑暗進入勝利光明的宣告,到了最後,重複出現的四級和弦(IV)到一級和弦(I),好像是不斷的唱著「阿們!阿們!」一般,結束這首交響曲。 接下來請各位欣賞這首交響曲的演出,為各位介紹的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RqIGOAPcE 上面的譜例,大多為自己已打譜軟體製作的,也有出自相關的樂曲解說樂譜以及書籍。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