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 32)
2021/08/17 17:31:23瀏覽2845|回應0|推薦1

《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 32),  

Gustav Holst

(霍爾斯特照片,取自網路)

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1874-1934)與佛翰˙威廉士 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同為影響當代英國音樂的兩位巨擘,兩位作曲家將英國的民間音樂融入在他們的作品中,寫作出受到大眾化的作品,影響到後代的英國音樂風格,除了英國民間音樂,霍爾斯特也對東方的思想,像是印度宗教文學很有興趣,曾經也創作過取材自印度經文的樂曲,1913年,他與友人一起到西班牙度假,在旅行中,同行的友人作家克利福德˙巴克斯Clifford Bax向他介紹了星象學,他對此產生的興趣,在其中最引起他注意的是每顆星的特性,這引起他想要寫作一首有關行星的大型作品的念頭。他在1914年八月的時候完成了第一樂章「火星」,而在接下來的兩年之間完成了其餘的六個樂章,到1918年九月29日,於倫敦的皇后廳由Adrian Boult指揮在兩百位應邀而來的觀眾面前舉行了全曲的首演,而正式公開的首演則是於1920115日由Albert Coates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出。

這首曲子共有九個樂章,分別為:

一、火星——戰爭使者(Mars - The Bringer of War

二、金星——和平使者(Venus - The Bringer of Peace

三、水星——飛行使者(Mercury - The Winged Messenger

四、木星——歡樂使者(Jupiter - The Bringer of Jollity

五、土星——老年使者(Saturn - The Bringer of Old Age

六、天王星——魔術使者(Uranus - The Magician

七、海王星——神秘使者(Neptune - The Mystic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作曲家並沒有為地球譜曲,而當時冥王星也尚未發現出來,所以也沒有為此譜曲。作曲家在首演的解說中提到,這部作品是啟發自星象學的各個名字意義,但是這不是陳述故事的音樂,跟古代神話中同名的神沒有關係,如果需要做任何解釋,每個曲子的副標題就足以表示了,尤其在廣泛的應用上。例如說,「木星」的本質就是歡樂,像是任何一個宗教或是國家的慶典一般;「土星」代表的不只是身體的老去,也是一種想像的實現;「水星」是一種心靈的象徵。

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使者」,陳述的是世界正在被冷酷與無情的暴力所掌握,戰爭迫在眉睫。樂曲以銅管與打擊為主,建構了一個五拍子的節奏模式,這個節奏模式貫穿了整個樂章,而在其上,則是橫向是半音進行,縱向是平行四度、五度、八度的音程的旋律動機,這樣的基礎節奏模式加上旋律動機的互相堆疊,描述出戰爭所帶來的恐怖,在這些因素之外,還有小號的快速音符,如同機關槍的射擊一般,在樂曲中,特別安排了一個樂器的獨奏,樂譜上標記的是「中音號tenor tuba」但現今大多為上低音號(或優風號euphonium)演奏,樂章到了最後,是不諧和和弦的多次重覆,最後在一聲嘆息中結束。這個樂章創作之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這個樂章似乎在預告戰爭的來臨。

(第一樂章開頭)

(中音號之旋律,以降B調記譜)

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使者」與前樂章截然不同的,這是個和平的樂章,由法國號的獨奏開始,並且在樂章中隨處可見,成為重要支柱,樂曲充滿寧靜安詳,沒有衝突的聲響,在第一樂章中大量使用的銅管與打擊,在此只使用了法國號與鋼片琴celesta與鐵鐘琴Glockenspiel,在樂章中有數段極其浪漫的樂段,分別由小提琴、雙簧管與大提琴獨奏,可以說是作曲家浪漫深情的最佳表現。

(法國號獨奏旋律)

(小提琴獨奏之旋律)

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似乎描述著帶翼的使者揮舞著翅膀在行星間穿梭飛舞,這是個詼諧曲樂章,快速音符在各個樂器聲部間不斷地流竄,鋼片琴清脆的聲音襯托出了這個氛圍,在結構上,這個樂章可以分為兩個部份,每個部份都是兩個主題元素,第一個元素是快速流動的音符,第二元素是較為抒情的旋律,連接兩個元素的聯接段落,在第一部份會聽到如同打電報或是密碼一般的一連串高音音符,由小提琴演奏,兩個元素在第一部份做了完整的呈現,之後在兩個延長記號後進入第二部份,重複原有的音樂元素,但是做了不同的處理,而原本尖銳的高音音符,這次轉給定音鼓演奏,最後進入尾奏結束。

(第三樂章之開頭)

(如打電報般的小提琴旋律)

(第二元素,小提琴抒情的旋律)

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這是整首組曲中最常被演出的樂章,作曲家在這裡使用了六部的法國號,法國號在這個樂章擔任主導的腳色,在高音樂器的快速音符導引之下法國號吹奏出第一個主題,在這個樂章中共有五個主題,第一次出現都是由法國號奏出,第一主題是個完整的六小節樂句,第二主題是簡短的動機,這兩個主題的原整型式以及部份動機在樂章中時常出現,成為各個段落的重要銜接,而第三個主題是個精神抖擻的進行曲旋律,第四主題是龐大的三拍子樂句,到了第五個主題,如同一首詩歌一般,作曲家在日後,還應要求將這個旋律單獨取用,配上歌詞,成為著名的英國愛國歌曲「我的國家,向你宣示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

(第三主題)

(第四主題)

(第五主題)

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這個樂章,是作曲家最喜愛的樂章,甚至有樂評家認為這是真正表現出作曲家個性的樂章,樂章的開頭,由長笛與低音長笛加上豎琴泛音奏出不諧和和弦,如同咕咕鐘聲音的固定音型,將低音大提琴的主要動機介紹出來,隨著動機的緩步前進,最後由長號重奏奏出如同進行曲的主旋律,而這個主旋律也是奠基在前面的主動機上面,由於霍爾斯特本身為長號演奏家,使得這樣的安排別具意義,這個進行曲的樂段持續的前行,逐漸的增大進入高潮,中間有幾次增快的段落,在這增快的小段落可以明顯聽到管鐘響亮的聲音,而樂團或是正拍或是後半拍的節奏產生急促的氣氛,但是很快的又歸回緩慢前行的步調,到了樂章的最後段落,管風琴腳踏板奏出的低音成為另一個重點,與樂團的長音和聲配搭,形成混濁的色彩,到了最後,在弦樂高音的和絃中結束這個樂章。

(第五樂章開頭)

(長號的旋律)

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使者」,作曲家在此表現出帶有暗黑色彩的幽默。樂章一開始由小號加上常吹奏四個音的動機,再交給低音銅管再給定音鼓重複這個四個音的動機,這是魔法師施法術的動機,這個動機貫穿了整個樂章,在這個施法的動機之後,低音管開始一連串的跳躍動機,這似乎模仿了杜卡斯「小巫師」的手法,隨後開始魔法師的舞蹈,好像是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終樂章「群魔的舞會」一般,在這個舞蹈中,作曲家運用了三個旋律,而四個音的施法術動機,以及低音木管為主奏的跳躍的音符,成為彼此之間的銜接,到了樂章最後段,當整個舞會進入最高潮的時候,音樂突然消失,只剩高音木管奏出長音和弦,隱約之中聽到豎琴以泛音的方式奏出四個音的動機,隨後跳躍的動機以及施法術的動機作最後呈現,最後在極弱的和弦以及豎琴的泛音演奏之下結束這個樂章。

(第六樂章之主要動機)

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使者」,在霍爾斯特的年代,海王星是最遠的一顆行星,是肉眼無法看到的行星,充滿著遙遠、神秘與無法解決的疑問,一小節五拍的不規則拍子,和諧與不和諧和聲的模糊交錯,塑造出遙遠模糊的聲響,作曲家要求樂團以極弱的音量演奏到最後,樂章的開頭會聽到長笛、低音長笛與短笛的演奏,隨後兩部豎琴加入,在樂章的中段女聲合唱在幕後唱出沒有歌詞的音高,這令人想起德布西的交響詩「海」的終曲樂章,也是用到女聲合唱,在大部分時候樂團奏出模糊的和聲,偶而會聽到木管樂器與鋼片琴奏出明顯的旋律,到了樂章的最後,樂團聲音終止,作曲家要求和唱的歌唱持續直到所有的聲音消失在空中。

(第七樂章之開頭)

接下來就請聆聽這首曲子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ic2Z2e2xs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16657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