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3/17 13:14:16瀏覽1096|回應0|推薦5 | |
唯識宗 佛教自印度流傳入中國,大略有十三宗:一、律宗。二、成實宗。三、三論宗。四、涅槃宗。五、地論宗。六、禪宗。七、攝論宗。八、天台宗。九、淨土宗。十、唯識宗。十一、華嚴宗。十二、俱舍宗。十三、密宗。 什麼是「宗」?康熙字典對宗的解釋有:「宗者何?宗有尊也」;以及「宗者,本也」的釋義。 佛教流傳至中土,由於所「尊」,所「本」的經論與法門等之不同,遂衍化為上述「十三宗」,其實各宗的究竟應該是相同的。而這個「究竟」,唯佛與佛能究盡也。如同法華經所言: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 中土的十三宗,在佛的眼中看來其實是一宗,但衆生因根器不同將之解為十三宗。 唯識宗,所尊、所本為何? 唯識宗認為:「萬法唯識」,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在事物的生起上面,「識」的影響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須依照「唯識」的理論,明瞭「萬法唯識」的道理。 依照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的解釋: 唯,也就是分辨、攔蔽無「外境」(唯, 謂簡別遮無外境); 識,也就是堪能曉解有「內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 茲將《成唯識論述記》對「唯識」的詮釋,語譯如下。 原文: 識體即1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2心泯3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4空者乖5其實。所以。晦6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 語譯: 「識」體,「位近」唯這個字,構成「唯識」這一個詞;以六離合釋的「持業釋」7來詮釋。識性、識相都不離開心;「心所」和「心王」都以「識」為主。還入於心,盡滅其相,總言為「唯識」。唯,遮蔽外境之「有」,執著於「有」的人喪失其真實面目。識,分辨心之「空」,凝積於「空」者背戾其實相。也因此昏昧於此「空」、「有」,長時間沈溺在「空」、「有」二邊。如能覺悟「有」、「空」其真實義,就能高越二邊、足履「中道」。 唯識宗,是佛教法門中極其微妙精細的一宗,其所闡述的內容完完全全以精確的邏輯論述「萬法唯識」的作用,深受高級知識份子喜好的深奧佛學。玄奘大師是中國唯識宗初祖,由其弟子窺基法師(號稱「百部論主」)大力弘揚此宗。不料於唐武宗毀佛後,唯識宗斷絕了傳承,止少數僧侶研習,經典大都佚失,釋義典籍也無所覓。宋、元戰亂,更是雪上加霜,在中國的唯識宗幾乎失傳,但許多經論典籍卻意外地由日本完整保存;晚清時代楊文會(楊仁山居士)隨清朝使節考察英國,在倫敦結識日本梵文學者南條文雄博士,經南條博士幫忙,從日本找回中國失傳的佛教經疏300餘種,其中多種中原已絕跡的唯識宗典籍赫見其間,而《成唯識論述記》也是日本回傳經疏中的一部。吾人今日能研習唯識宗經典等曠代絕學,以「百千萬劫難遭遇」來形容實在不為過! 註釋: 1.即:靠近、到的意思。 2.歸:還、入。 (康熙字典) 3.泯:盡、滅也。(康熙字典) 4.滯:凝也、積也。 5.乖:戾也、背也。 (康熙字典) 6.晦:昏也、昧也。 7.持業釋:持,謂任持;業,謂業用。唯識,識是本體,唯是業用,攝用歸體,體能持用,唯即是識,故名唯識體,任持持業用是為持業釋(套自六離合釋公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