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省思 "徐蚌會戰"血淚教訓
2013/02/18 00:38:40瀏覽1988|回應0|推薦4

省思 "徐蚌會戰"血淚教訓

──決戰時空點上未能保持"強大優勢兵力"

徐蚌會戰"之慘烈失利,當年杜聿明所率第二、十三以及十六三個兵團突圍戰敗後蔣中正總統隨即下野,中華民國統帥權頓失依恃。以致於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國軍不戰而潰,共軍不旋踵"百萬雄師渡長江",竟完全席捲神州大陸,乃至於1949127日政府轉進播遷來台。

姜六韜現"悶來練拳,閒來論兵"。茲參照兵聖克勞塞維茲"戰爭論"部分理論基礎,評析徐蚌之戰係因於決戰時空點上未能保持"強大優勢兵力"之失策。且闡示以管窺天區區見解,探論國軍錐心泣血之血淚經驗,或能稍得兵法精髓,聊以孤芳自賞並饗同好。

以下研究心得,在數據部分僅簡略地以作戰空間點之距離,亦即在調兵遣將運用大部隊過程當中的運動路線途程做為基礎,說明"空間上力的集中"之重要性。目的在清晰明瞭地突顯克氏理論;而對於其他影響戰爭的變數則不予討論,以明確主題。

壹、克勞塞維茲理論焦點

克勞塞維茲戰爭論第三篇第十一章"空間上力的集中"提及下列重點:

1."集中控制兵力"為戰略最高法則。

2.在空間上應集中力量。

3.先在全般態勢上,須經常保持"強大優勢兵力"。

4.次於臨決戰點時,要能集中控制該"強大優勢兵力"於決戰點上。

6.毫無理由或者錯誤理由地"分割兵力"是愚昧的,至多是權變的措施;然而在常態上還是要"保持武裝部隊的集中"。

貳、徐蚌會戰四個決戰點的空間距離

徐蚌會戰(共軍稱為"淮海戰役")實實在在違背上開"空間上力的集中"原則",以致於師喪碾莊、雙堆集以及陳官莊等地,所謂"無智略大謀,強勇輕戰,敗軍散衆,以危社稷"殷鑑不遠!

沒有資格稱為"會戰"的徐蚌會戰,國軍至少在四個重要決戰點上被分割消滅或牽制無力,以致於無法發揮整體應有的戰力:

一是黃伯韜的第七兵團在碾莊圩(江蘇省徐州邳州市碾莊);

二是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以及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在陳官莊(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陳官莊);

三是黃維第十二兵團在雙堆集(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鎮);

四是劉汝明第八兵團、李延年第六兵團在蚌埠、固鎮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區與固鎮縣)一帶。

以上四個決戰點,經查證統計各個空間點相互之距離如下:

一、徐州邳州市碾莊距徐州市中心約56.360.7公里─黃伯韜第七兵團與徐州剿總(第二、第十三及第十六兵團指揮中心)距離。

二、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陳官莊距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鎮約95.2101公里─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與黃維第十二兵團距離(當時,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及孫元良第十六兵團欲解濉溪縣雙堆集黃維第十二兵團之圍奉令轉向攻擊解圍,不料隨即於陳官莊近陷入共軍包圍圈。)

三、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鎮至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約52.4 公里至61.1 公里─黃維第十二兵團距李延年第六兵團與劉汝明第八兵團距離。

四、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陳官莊距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約123公里127公里─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與第六兵團、第八兵團之距離。

特別注意的是上述的公里數據,我們把它們轉換成台灣地圖與地名上對照表示,就很容易理解並檢討出爾後防衛作戰其實戰之應有作為:

一、碾莊至徐州剿總距離56.360.7公里;略當於:新北市政府至新竹市政府之距離64.1公里。

二、陳官莊至雙堆集距離95.2101公里;略當於:新北市政府至苗栗縣政府之距離101公里。

三、雙堆集至固鎮距離52.4 公里至61.1 公里;略當於:苗栗縣政府至台中市政府之距離55.9公里。

四、陳官莊至固鎮距離123127公里;略當於:台北市政府至苗栗縣銅鑼鄉公所之距離124公里。

(附註:台灣西部最長的途程距離,權且以國道1號從基隆市政府至屏東市恆春鎮番仔洞計485公里為計算標準)

徐蚌會戰僅就其作戰距離而言,其道路途程:大概在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的台灣國道1號途程上進行攻、防、遭、追、轉!

吾人可得粗淺且簡單的概估:在不到台灣西部縱貫長度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的作戰距離範圍內(以上述485公里為台灣西部縱貫最長距離),當時的國軍竟被分割包圍形成至少四個無法相互呼應、無法彼此支援的決戰點;共軍進而形成其局部壓倒性優勢,兵力與源源不絕的支前民工的後勤支援,各別地或同步地針對國軍精銳兵團進行分割、包圍,並且履次皆以集中局部優勢兵力,針對孤立無援的兵團個個擊破。

可怕的堅銳切割戰術與局部時空優勢戰略!

走筆至此,針對不遠殷鑒之徐蚌會戰血淚教訓,吾國現時防衛作戰之構想,應不勞姜六韜出謀劃策。專擅運籌帷握稍具睿智者,對於戰場經營之局部時空優勢態勢如何形成?戰機如何捕捉?速度如何掌握?應當瞭然於胸,毋庸贅言!

參、國軍戰略與戰術背離戰爭理論

一、首先,國軍在全般態勢上未能經常"保持強大優勢兵力"。

二、徐蚌會戰於屆臨決戰時期亦未能集中"控制強大優勢兵力"於決戰時空點上。

國軍各兵團被分割在56.3127公里的地域,在空間上無法集中力量,除統帥部對兵力集中控制之觀念不足外,在實際領導統馭上似乎力有未逮,而無法對於兵力調度"如臂之使指"。

彼時國軍錯誤理由地分割兵力,以致於常態上未能保持武裝部隊的集中,嗣後驚覺兵力集中之必要時,欲調動兵力以利集結運用;在此一過程期間,由於布陣速度慢於共軍部署,以致失去機會不利戰機之捕捉;1949110日國軍兵敗徐蚌戰場,蔣中正總統隨即於同年121日「發布引退文告」下野。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bart10110&aid=731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