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韓核爆 論戰爭暴力的交互作用
2013/02/16 09:51:49瀏覽204|回應0|推薦0
    20121212日,北韓宣稱發射衛星成功進入軌道,但實際上是發射了銀河三號火箭通過日本沖繩上空,此一消息經美軍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NORAD)予以證實。聯合國安理會於十天後,亦即2013122日通過對北韓制裁的決議案,譴責其發射火箭。

    詎料,北韓於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制裁北韓的決議案二天後,該國國防委員會悍然宣布:將進行第三次核子試爆並繼持發射火箭。這些舉動,無異於回敬了聯合國安理會兩個巴掌!

銀河三號火箭發射後才二個月的時間,亦即2013212日,北韓平壤當局果然進行第三次核子試爆。此次平壤當局的核試爆"爆炸當量",估計約有6000噸至7000噸的"爆炸當量";也有估計超過1萬噸"爆炸當量"的威力。比較當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的原子彈1.5萬噸或3萬噸"爆炸當量",平壤當局認為是"小型核武"的成功試爆。

核子試爆最先令人聯想的,當然是戰爭的邊緣。無論是"戰爭"或者"戰爭邊緣論"都是可怕而嚴肅的。

戰爭,就好比兩個人搏鬥的擴大,它是國家對國家集體暴力的使用。儘管古今中外許多專制獨裁或軍國主義的國家運用各種美麗的辭藻或者主義、精神之類的將血腥的集體暴力運用加以神聖美化,以利領導人或高級將領驅策年輕人奮不顧身地浴血作戰,以達成其野心圖謀。但是戰爭的死亡恐懼和慘酷事實,卻是真真實實的呈現,絲毫不會因為華麗的理論、主義、精神等等唯砌的辭藻,稍稍減輕其泯滅人性的面相。

吾人以"戰爭的理論"以及日本帝國主義者當年以"大和魂"、"武士道精神"以及"玉碎特攻戰術"等類似哲學的理論與淒美的櫻花精神,催眠日本全國軍民,進而驅策日本年輕人運用戰爭暴力達到巔峰;然而戰爭暴力有交互的作用力,美軍面臨日本頑執的作戰力量,其戰略運用上當然必須絕對,才能使對方屈服在美國的意志之下,而儘快結束大戰。因此,才有廣島、長崎超級武器"原子彈"的出爐

以下本人從戰爭的定義、戰爭暴力的使用與交互作用、暴力使用到極致的慘例,乃至於日本軍國主義共構成之日本軍民走火入魔的戰爭意志,共業所感發生慘絕人寰的廣島、長崎原子彈轟炸情境,最後日本人感受到"暴力使用極致與精神價值極致的衝;終至日本天皇並未實踐"大和魂"或"武士道"精神,還是務實地屈服於美國的戰爭科技暴力。

觀察日本廣島、長崎原爆慘例,可以認識到"核子戰爭"或"核子戰爭邊緣"威脅論都是極為危險的,對於全人類的安全也有著極為不穩定的撼作用。因此,對於北韓的核子試爆完全可以評價為:"愚不可及"!

壹、什麼是戰爭

德國兵聖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當中,闡釋"戰爭的定義"時,曾經用了一個例子要人們想像一下兩個人搏鬥的情形;然後,他定義說戰爭是無數個搏鬥所構成的整體暴力行為。

集體的暴力行為當中,使用的是科學和技術成果的手段,以科技裝備來對付敵人。目的是迫使敵人屈服於我方的意志。

1780年至1831年,克勞塞維茨存在的年代裡,科技知識距離原子武器或者核子武器的出現還有一大段路程。因此克氏實在無法想像核子武器的強大威力與破壞力,但識到"戰爭",是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也就是"暴力使用的極致"。為什麼會將暴力使用到極致?因為敵我雙方在使用暴力時,會產生一種交互作用(等於雙方的手段相互激盪,愈趨激烈)這一種的交互作用(換言之即"以暴易暴"的作用)會使得暴力的使用到達極端。這種"暴力使用極致的交互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史無前例地使用原子彈對付日本可以得到"驗證"。

然而,實際使用原子彈"驗證"其殺傷力後,讓人類十分驚駭!以致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列強的角逐當中均對"暴力使用極致"這個觀念有所保留。換句話說對於"限制核子武器使用"世界大國們是有所領悟,而且節制的;也就是說美、中、俄等國對於核子武器的使用是戒慎恐懼的;但怕的是北韓這種躁進國家的出現。

貳、日本軍閥曾將暴力使用到極致

論及暴力使用的極致,在1941年至1945年間日本軍閥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堪稱經典。在中國眼中的"蕞爾小國"把武士道精神發到走火入魔的境界,逼迫至少十五個以上國家捲入戰火,僅止中國一地就造成一千萬至二千萬軍民的死亡;日本死亡人口也達到三百萬左右。有感於歷史殷鑑,"暴力使用的極致"聽起來是學術用語,實際上是血腥慘無人道的代名詞。

太平洋戰爭,同樣敵我雙方使用暴力產生的交互作用,最後演化到同盟國與軸心國(實際上以日本一國為主)的對決。

太平洋戰爭的末期,雙方戰爭手段相互激盪,愈趨激烈。日本在大和魂及武士道精神偏激化下,出現渺視生命的"敢死玉碎戰術"。於是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機攻擊)、震洋特攻隊以及回天特攻隊(自殺式海上攻擊)......等作戰方式紛紛出籠。

另類的以暴易暴交互作用下,暴力的使用就到達了極端。

他們遂行的是,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提倡"特別攻擊隊"的構想:美軍在作戰過程中十分重視官兵生命,特攻隊攻擊必將造成美方大量傷亡,除可顯示日軍必死決心外,透過美國媒體大肆報導後,必會引發美國民眾厭戰情緒。於戰局不利的日本而言,美國人民的厭戰情緒對於日方尋求談判、停戰條約時,比較會居於有利立場,而不至於走向投降或毀滅的道路。

殊不知事與願違,在戰爭迫下美國新聞的自由尺度還是得受到限縮。美軍太平洋戰區刻意地將日本特攻隊自殺式攻擊的的損失訊息極力壓制,不讓美國後方民眾恐慌;而意外出現的反效果卻是:特別攻擊隊的行為、日軍蠻頑抵抗且虐待美軍俘虜的印象卻悄然在美國民間廣泛傳開來,美國輿論營造出"對日戰爭不應留情"的普遍觀念。

參、美國原子彈將暴力使用到極致

美國軍民既已存在著"對日戰爭不應留情"的想法復以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慘重,尤其硫磺島與沖繩島之役更是軍傷亡嚴酷。美方推估如果要取下日本本土,須要犧牲一百萬陸戰隊員。在推數據與實際的經驗雙重考量下,美國軍方向羅斯福總統極力主張對付日本應該使用原子彈。

上述,"道德正當性"與結束戰爭"行為必要性"的理由下,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兩地的原子彈投擲,發生了一種"除罪化效果"。換句話說,日本已經暴力使用到極致,藉由交互作用,也將美國推向"極致暴力"之使用情境,並針對這種極致暴力之使用,認為是"正當性"、"必要性"且無"道德罪惡性"。

最終,美國"曼哈頓計劃"的研究實驗成果,在日本本土展現。194586日廣島市受到慘絕人寰的原子彈攻擊,居民十萬餘人死亡。三天後,亦即194589日,長崎市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破壞、殺傷地高科技戰爭暴力攻擊,長崎居民傷亡人數達到十四萬人。

肆、暴力使用極致與精神價值極致的衝

日本人的"神風特攻隊"等將戰爭暴力使用到極致;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更是將戰爭的科技暴力運用到人類歷史記載的極致。

日本人在暴力使用極致與精神價值極致衝的情境下,精神上與實際上如何調整?

明治維新日本思想精神導師吉田松陰曾對"大和魂"有着以下讚辭"今有此行為,即知結果必如此;吾心終不悔,義無反顧向前行"。另外,日人新渡戶稻造所提倡的"武士道精神",其最崇高的境界認為:應該在短暫片刻的豪麗耀眼當中,發揮個人最大的價值;在到達人生巔峰之後,不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如同日本國花櫻花,日人賞美的觀點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不是在盛開時,反而是凋謝期間;櫻花花期不長(日本櫻花約略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二十餘天內),而且櫻花凋謝的景像是:在一夜間滿山的櫻花一起謝落,少有留戀枝頭的花朵櫻花謝落的情景,如同武士道精神的巔峰境界。

伍、日本天皇的務實選項

1945815日,亦即兩顆原子彈爆炸後的六天後,由大和魂或武士道精神支撐起的日本軍國主義,由其"萬世一系"的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四十四歲的裕仁天皇以及絕大部分的日本高階將領,並沒有踐履精神導師吉田松陰的"大和魂":吾心終不悔,義無反顧向前行。這一群只敢要求年輕人從事"敢死玉碎戰術"自殺攻擊的中老年人,心裡有沒有後悔旁人不得而知,但至少他們沒有如同年輕人般的"玉碎"行動,也不敢義無反顧的向前行了!

並且,比例上只有少數的日本軍人實踐新渡戶稻造提倡的"武士道"精神,以淒美的櫻花謝落為其崇高境界遂行"切腹儀式",在短暫片刻的豪麗耀眼中,不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陸、結論

一般的炸彈爆炸,只要躱避得法,可能毫髮無傷或者傷害較輕。但核子彈的攻擊,可說躱無可躱,而且傷亡數量是以十萬計且軍、民不分,可說是慘酷而危險的武器。

一個"父死子繼、子死孫繼"的政權領導人,竟以試爆核子來宣揚國威。北韓以"愛國主義"為號召、強調"先軍政治"並弘揚"先軍朝鲜尊嚴和威儀"。北韓軍民在這些激情民族主義理論與口號的催眠下對於"國家事務中,一切以軍事為先,以軍事為重"有着極為強烈的共識。因此北韓在第三次核試爆成功後,整個北韓軍民沈浸在勝利的狂喜中,歡欣鼓舞、大放煙火,奔相走告互慶他們的國家不畏任何強敵。在大雪紛飛的晚上放煙火慶祝,他們激動地揮舞雙手用力鼓掌叫好。

集體催眠情境的籠罩,這個被孤立於世界、略多於台灣的二千四百多萬軍民,絲毫感覺不到核子戰爭的可怕及核子威脅的恐怖。

這個情形,就如同19371213日,在"武士道精神"、"大和魂"等偽哲學理論集體催眠下的日本軍國主義,大肆慶祝其攻陷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全國中小學生更是放假一天,奔相走告日本軍閥的神勇戰功!絲毫不知道由於集體催眠進而鼓舞日本軍人侵略、燒殺擄掠中國的後果是:將在八年後的1945年有兩顆史無前例最殘酷的原子彈受到日本軍民共業感召,即要降臨在日本土地上。

北韓這個受到集體催眠的國家,會不會突破"戰爭暴力使用的極致"?尤其在與美、日、南韓"戰爭暴力邊緣交互作用"過程中,會不會激盪出普世人類都不想看見的結果?而使得朝鮮半島或者周遭國家受到可怕的核子災禍?這些都將成為世界的隱憂!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bart10110&aid=730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