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農民
2011/07/16 19:39:12瀏覽1181|回應0|推薦20

圖:牽山羊的婦女,德國,馬克斯·利伯曼, 1890 

農,在甲骨文,上部是「林」野,下部是「辰」星;是個會意字,表示黑夜轉白日,辰星出現時,人到林野中耕作。農,在金文的第一種寫法,象人拿東西就口唇,和晨同,是指進食的時間;一是吃飯的時間,一是吃飯的事,所以是同樣的象形。在金文的第二種寫法,農,上部是田,表示黑夜轉白日,辰星出現時,人到田裡耕作。可見,在田裡工作的農夫,歷史極其悠久。

921大地震(1999),我曾三次隨官辦採訪團前往災區。災後復建的景觀中,看得幾處農家改建似財力雄厚,這種災區復建固然有銀行優惠貸款,但,據隨行官員表示山上的茶農、果農多有耕作致富的。他這樣說,並非表示這種農夫都是富有的;他出身台灣南部大平原,藉此比較而說:種稻的農夫多是極困苦的。

幾年前,我兩次有事打手機找詩人詹澈,一次他在屏東師範,一次他在東華大學(散文家顏崑陽當時擔任文學院院長);他正好都到這些地方商洽學校的伙食團,希望他們採購他工作的農會庫存米。這些米,是農民向農會借款,沒能力償還的抵押品。

這幾天有農夫在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政府賤農。

行政院主計處表示「台灣目前在農村從事農事的就業人口已由10年前的81萬人降至目前53萬人,占總就業人口比重僅5.1%。過去農村這一調節都市失業的緩衝功能,已逐漸式微」。相關參考另有「台灣農村的就業人口在民國67年時仍有153萬人,平均每4個就業者,就有一個在農村就業。但隨著工業化,農村人口外流,農業就業人數在民國82年跌破百萬人,此後一路下滑」(2010,4,10)

台灣農業問題主客觀的意見均有分歧,農民在農產傳輸階段中被不公平剝削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李豋輝在康乃爾大學的博士論文,也有相關論述);這種問題的解決,無論藍綠執政,都僅在選舉時作態。這因為農業人口所占比例小,在平常可詐;但農業人口、地區相關選票不小,在選舉時可欺。 

英文字農民(peasant)的詞義,從古至今的演變,當然也能讓我們認識現在的台灣農民。這個字的詞源或古字,有鄉村、鄉下人;居住鄉下而且在土地上耕作的人。因為社會和經濟變遷,這個字的用法不再那樣單純,相關貴族、地主階層形成的封建或半封建關係;這可以在相關法國、俄國革命的文學作品中看到(日據時代台灣豪族、大地主、日本企業家一起壓搾台灣農夫的清況,和這相同;當時,全台灣每兩人有一人是農民,這也可見剝削的廣泛)。到了二十世紀,peasant(農民)這個字已經式微,大抵只能還在文學作品中看到。

新生的字是peasantry,這個字的意思一方面是「無禮的市政掮客」,另一方面是「放高利貸者對鄉下勞動者的稱呼」。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ghsea&aid=543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