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07 11:46:31瀏覽1096|回應4|推薦26 | |
這篇文章寫於一年前,最近有人喊出「自己國家自己救」的口號,正好可以做為一個例子。 2014/5/10
「英語是世界語言,若要有國際觀、能在國際上發展,英語一定要好。若要英語好,愈小開始學習愈好,所以,應該自小學開始教導英語。」這段話的邏輯正確吧?簡言之,政府要使國民成為國際人,就要自小學開始教英語,甚至更早。 再看另一段邏輯:「想在國際上發展,談話的內容最重要,所以要有內涵,且能彙整與表現,這比英文更重要。所以,要成為國際人,學好國文最重要,尤其要多讀書。」這段話的邏輯也正確吧?簡言之,要成為國際人,就要將中文底子打好。 哪一段邏輯是你贊同的? 年輕時,我臣服於美國文化 - 凡事講「邏輯」與「道理」,辯輸了我就服你,否則你就聽我的。無論辯輸或辯贏,大家都不懷恨在心,對事不對人,世界上的事物不都應該如此痛快淋漓的處理嗎?當年的台灣也沉醉於「資本主義」所描繪的美夢之中,相信當每個人各自追求私欲,努力將個人利益最大化時,「上帝看不見的手」會引導、安排使得社會整體和諧且富足。 繼經濟發展獲致豐碩成果之後,台灣也發展美國式以選舉為主軸的民主–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政黨輪替執政……。我曾為台灣的經濟與民主發展喝采,且引以為榮。以選舉為主的民主,就是先公平競爭之後,贏者拿走所有權力與利益,與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極為相似。因為是公平競爭的結果,所以「贏者全拿」也沒人認為是錯的。 講究「邏輯與理性」是資本主義與美式民主的精隨,所謂的邏輯就是–首先有A,有A則有B,有B則有C,有C則有D,有D則有E…..最後到達結論Z。能夠將出發點「A」到結論「Z」說得有理且頭頭是道,就能贏得信任與贊同,就可以成為「通吃」的贏家。所以,在資本主義與美式民主的社會裡,處處可見能言善道的社會菁英,他們以「領導者」自居,說出一段又一段令人傾倒的美麗邏輯,享受群眾的掌聲,以動人的口號帶領眾人走向邏輯的結論點–「Z」。同時,這些「社會菁英」們也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下,理所當然的取走了全部的權力與利益! 「邏輯」沒有錯,但邏輯有兩個「非邏輯」的盲點。首先,「邏輯」有一個出發點A,這個A通常是一個假設,決定這個假設的不是邏輯,而是發言者的主張,這個主張與發言者的價值觀、人生經歷,甚至動機有關,再由邏輯引導延伸至結論。因此,即使邏輯相同,也可能因為不同的出發點而獲致截然不同的結論。其次,邏輯的「有A則B,有B則C,有C則D,有D則E…. 」並非0與1的關係,絕大部份的時候都是介於0與1之間。比如說:自小學英語(A),英語就會流利(B),英語流利就能成為國際人(C),A至B可能只有0.1,而B至C也可能只有0.1,A至C就只有0.01的機率。所以,未加思考的邏輯其正確性是非常低的,而聰明卻無道德的人,邏輯就成為替自己行為合理化的工具。君不見現在的社會充斥著能言善道的人物(例如:政客與名嘴)?這些人口中的邏輯除了讓他們獲得個人利益,對社會的安定與進步毫無貢獻,甚至造成社會的衝突與紊亂! 有一位本日本作家藤原正彥寫了一本書,名為《國家的品格》(註),書中的主要觀點是–「僅僅講求邏輯會帶給社會混亂。」現今日本因為迷信於美國式的「邏輯與理性」,使得「拜金主義」與「實力主義」成為社會的主流,社會因而日趨混亂。要使日本恢復成有品格的國家,必須恢復「情緒」與「形」。他所謂的「情緒」是指「懷舊之情」與「靜觀萬物風情」,也就是尊重傳統與欣賞大自然之美的修養。所謂「形」就是武士道的精神,也就是「倫理」、「道德」、「憐憫之心」、「不欺侮弱小」…等美德。 以一個台灣人的立場看這本書真是感慨萬千,因為台灣的情形比諸日本要嚴重千百倍!以簡單邏輯包裝一己、一黨之私,狂妄恣意地批判他人與政府的風氣肆虐,尊重、禮貌、教養被視為迂腐與無能,而且,江河日下的趨勢見不到阻擋的力量,因為無人敢質疑「民主」與「市場經濟」的正當性。 「邏輯與理性」並非促使社會美好的主要動力,「善」與「美」是理想社會中更重要的元素,美的事物包含大自然、藝術、親情、友情、愛情…,善則是對人的體諒、寬容與照顧。有權力的人與企業家們,除了汲汲營營於「效果」、「效率」與「成本」之外,何妨多放些資源與精神在「美」與「善」上?畢竟,缺少了「美」與「善」的組織,無論績效如何卓越,終究只是一個冰冷無情的組織,而國家–世界上最大的組織,也會是一個不幸福的國家! 註:《國家的品格》由大塊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藤原正彥是一位日本女子大學的數學教授,書中的立論與許多觀點我甚為贊同,如:不贊成孩子太小學英語(先學好國語)、對資本主義與美式民主的厭惡 ….等。本文有關「邏輯」與「美國文化」的部分內容即擷取自該書。 後記:
鬧事的學生喊出「自己國家(A)自己救(B)」的口號,由A到B的邏輯成立,但出發點為何?國家要亡了?國家被敵人佔領了?國家被獨裁的暴君統治?如果都不是,就無救國的需要,則A與B都是無中生有,也就不用分析A到B的機率是1或0.1了。
這看似正確又簡單的邏輯,出發點卻建築在口號設計者的動機上,其目的是煽惑群眾與掩飾自己的企圖。 2014/5/10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