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23 20:48:05瀏覽24192|回應0|推薦4 |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學測考完後的兩個星期內,是高中輔導教師最忙碌的時刻。每天得「接待」 一個又一個迷惘的學生,他們拿著成績單到輔導室,開口便問:「老師,我的成績可以上哪裡?」 「ㄜ……你對什麼有興趣呢?」輔導老師不是算命的,不喜歡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索。 「我也不知道。」學生答得很乾脆。 「從高一開始,我們有做過各種心理測驗,還有上過生涯規劃課,從這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嗎?」 「嗯……我忘了!」 「你還記得,學校有辦過各種講座與活動,帶你們認識大學各領域的內容,以及職涯發展趨勢。你有對什麼領域比較感興趣嗎?」 「不知道耶!沒什麼感覺……」 三年來的生涯輔導,一場考試之後都成空 上述這番對話,是每年與高三孩子晤談時,經常出現的劇情之一。在高中校園裡,雖然對於生涯規劃有自己一套看法的孩子大有人在;但仍有大多數的孩子,拿了成績單,便要你幫他看落點,落在某些大學科系,他還要問你:「念這個好嗎?」 同學,你不是該問自己,對於進入這間大學、念這個科系,是否感興趣? 三年來傾全力為高中階段學生進行的各式生涯輔導活動從沒間斷過,但是,孩子究竟從中學到了什麼?怎麼船過水無痕了? 這叫輔導老師們情何以堪? 近年來,生涯輔導一直是高中職教育中的重點項目(更是學校輔導工作的績效指標)。許多學校從學生進高一起就開始逐步地帶領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與認識學術與職業環境,在認知與體驗並重下,試圖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領域。 然而,投入的心力這麼多,怎麼似乎沒在孩子身上看到效果呢? 找到唯一正確「標準答案」的慣性思維 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思索這個問題。 首先,多數人的慣性是,在面臨抉擇的當下,才會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做決定。或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人類天性,也可能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任務了,先顧好眼前再說吧! 同理,多數的高中孩子,只有在大考過後進行科系選擇的當下,才會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涯進路。但因為過去想得不夠認真,手邊可掌握的資訊又少(或者過多),在時間緊迫之下,龐大的焦慮感讓他們只想從可靠的大人口中獲得一個最簡單的答案:「告訴我,以我的成績,選那個科系好?」 接著,這也跟孩子長久以來接受的思考訓練及思考習慣有關。 我們的教育以及考試方式,使得孩子們從小到大習慣找尋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去對應每個問題,只要有某個標準答案存在,便不再去思考其他可能性。久而久之,也容易將這種狹隘的思考方式帶到生涯抉擇議題上。 無奈,生涯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而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才是真正的難題。解這類難題,需要的是能綜合判斷各種內外在資訊,同時加上對各種可能性進行豐富的想像,這是一種具高度統整性與抽象性的認知思維方式,專門用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難題上。 為什麼要做落點分析,因為分析後總會得到個客觀數值,那就是看起來最像標準答案的參照指標。任何問題一旦有了標準答案,就像在大海中找到了浮木,心中的焦慮頓時消解大半。面對這麼複雜的人生問題,也就不用去想太多了。 關於「提前思索生涯議題並沒有幫助」的迷思 值得一提的是,我長期以來發現,很多高中孩子有著「提前思索生涯議題並沒有幫助」的心態,因此即使學校在這方面著墨再多,孩子也不會跟你認真,或者當下認真,但事後不再多想。 這可以從許多孩子內心裡對生涯發展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一窺究竟。其中最常見的包括: 「就算找到我感興趣的領域,我也不一定考得上」、 「就算我喜歡,父母也不一定會支持」、 「現在景氣這麼差,讀什麼好像都沒很好,想這麼多也沒用」。 總歸一句,這些念頭背後共同得出的結論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太難,所以暫時擱置吧!」 生涯問題真的很難解嗎?最終不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領域,最好是既喜歡又擅長,能在其中盡情發揮,發光發熱,同時安身立命! 上述觀點,如果加上了「時間」的成分,可就難了。 過度強調「一輩子」與「穩定」,生涯問題變難題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完美的生涯規劃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一輩子都能夠持續熱情投入的工作領域」。也就是,進了某行後就別再變動,持續經營直到退休,追求的就是「穩定」。 因為考量到「一輩子」以及「穩定」等過去一直強調的價值觀,生涯問題突然變得好難。而現代社會卻越來越不容許這種「終身式」的生涯型態存在,人們仍然僵化地一再企求「從一而終」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因為這問題太龐大,乾脆別去想了,直到關鍵時刻再讓分數幫助我們做決定! 就像,當你徬徨無措時,去神明面前擲幾個筊,也能做出個決定,不論結果是好是壞,因為是神明的指示,也就默默認了。靠分數的落點做決定也一樣,未來若混得不如意,只好怪自己在課業上不夠努力,也沒話說。 然而,我們卻忽略了,即使分數考得再差,只是選擇相對比較少,並非完全沒選擇——是你自己放棄了人生走向的主導權。 在每一個當下,做好每一個暫時性的決定 或許,我們該重新對生涯規劃有新的定義或詮釋,開始把生涯規劃看做是一種「進行著人生各個階段種種暫時性決定」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只是在每一個當下為自己尋找一個暫時適合我們投入的領域,以及選擇目前想要的生活方式,到了另一個人生階段,我們永遠有機會再做一次決定。 這不是目光短淺,而是更為務實的態度。用這個觀點看生涯,會不會比較輕鬆一點,面對抉擇上的困境,也好處理多了! 因為問題不再這麼龐大,我們也會願意直接去面對它,認真地去思索它。而不是存而不論,最後不得已時,找個看似標準答案的指標,做出無奈的決定。 (本文撰寫於2017年2月23日) -- 延伸閱讀(1):別老想選一個一輩子不會後悔的科系就讀 延伸閱讀(2):18歲的你,怎會知道38歲的你適合做什麼?請容許自己暫時做不出長遠的生涯決定 延伸閱讀(3):「落點」只是一個「點」,不是你人生的全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