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孩子放手,令我充滿罪惡感!」:是「放手」而不是「放生」,更不是「放棄」
2017/10/05 10:04:45瀏覽11885|回應0|推薦1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最近不只一位家長與我談起,他們開始試著在孩子慢慢長大後,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與自主權,也就是做到「放手」這個重要的親職課題。

其中一位父親提到,過去他長期以來使用高壓的方式教養孩子,對孩子的生活作息緊迫盯人外,更動不動就要干涉、批評與指責,卻漸漸招來孩子的對立反抗,最後,孩子乾脆消極擺爛,來個相應不理,才發現,是該改變與孩子相處的方式了!

這位父親逐漸嘗試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學習自我負責。對於孩子的課業或生活大小事,慢慢練習不要「管太多」。然而,他的心裡總是有著一種矛盾的心情:

「當我試著少管孩子時,不知道為什麼,心中總有著一份罪惡感。」

請他多談談時,他告訴我,如果都不去管孩子,似乎沒有盡到一個身為家長的責任,不知道這樣真的好嗎?


放手不只是一種教養方式,更是一種尊重的態度

原來如此,其實許多家長都是如此的。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論有效或無效,無論孩子是否接受,很多時候只是想符合自己心中那個身為家長的形象與自我認同。若沒做到,心中便有著不安或罪惡感。

「你正在做一件對孩子的成長與獨立有幫助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於是我反問。

「是呀!我也是這樣想,但想想,就這麼完全不管他了,真的好嗎?」

我明白了,這些大人內心的罪惡感或不安,可能來自於對於「放手」這個議題的誤解。

事實上,放手並不是完全都不管,任由孩子天馬行空、自由發展。放手是一種態度,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與本就擁有的內在力量,願意給與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與權力,讓孩子逐漸練習邁向成熟與自我負責。


給出更多的尊重與肯定,代替干涉、命令或指責

如果說,放手是從此以後完全不再過問孩子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放手是在關心孩子的前提下,有意識地給予孩子自主支配權,而非凡事都唯父母命是從。此刻,父母仍然時時刻刻在關注著孩子,只是,給出的是更多的尊重與肯定,代替干涉、命令與指責。

當孩子的生活遇到困境了,家長當然不能視而不見或充耳不聞。只是,一個有智慧的家長,是懂得關心孩子的內在情感,試著關懷與理解孩子的處境,而在孩子有需要時,能夠及時與孩子開放地討論,若非攸關生死、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或者冒著犯罪危險的風險,盡可能尊重孩子最後的決定。

然而,如何判斷孩子「有需要」呢?這對許多家長來說,又是一大難題。

我的觀點是,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當主動求救時,父母再出手。當然,若在危急時刻,或事關重大,家長強行介入也是需要的(當孩子就快溺水時,能不緊急搶救嗎?)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獲得往前走的力量

介入時,通常,先理解孩子的困境,再與孩子進行討論,必要時才提供自己的建議。當我們能與孩子在尊重的前提下對話,你會發現,事實上孩子早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他們只是想要被了解,藉此獲得更多的力量。

掌握到關鍵了嗎?獲得力量!

請記住,父母永遠是孩子生命力量的來源。父母能給的,除了基本的溫飽外,就是透過情感連結帶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挑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與「放手」相對的概念,是「放生」,甚至「放棄」。不論放生或放棄,都是基於一種心灰意冷的心態,而決定讓孩子自生自滅:「孩子接下的一切都與無我關!」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孩子,事實上並沒有帶給孩子任何力量,甚至會讓孩子感覺到被忽視或被遺棄,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是斷裂與疏離的。


在「極端保護」與「極端放手」間來回位移

這樣的家長,常會從「極端保護」一下子跳到「極端放手」保護與放手,就像一道光譜的兩端,孩子越小,保護越多,孩子越大,放手越多,父母的教養態度會在這道光譜上逐漸位移。

然而,一些家長長期以來透過「極端保護」來教養孩子,在孩子逐漸長大後,仍持續施加壓力,干涉不斷,結果是與孩子的衝突對立頻率不斷增加,在無可奈何之下,一瞬間來到「極端放手」,但內心又充滿罪惡感,認為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又再下一個瞬間,跳回「極端保護」的一端。

於是,當教養態度是在「極端保護」與「極端放手」兩個極端間來來回回時,而少了中間的過度地帶,孩子將更加無所適從。這種教養表現的極端位移,在在顯示出家長自己內心的慌亂、焦慮、不安與無力。

當家長本身內在是無力的,又如何能帶給孩子支持的力量呢?


你給不出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例如內在力量

就好像,最近一有位憂心的母親前來與我討論。她的女兒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與她處在對立衝突的互動中。女兒總要和母親唱反調,母親越反對的,女兒越是要去做。母親擔心女兒受傷受挫,更是對大小事情加以限制,換來女兒更多的反彈。

現在,女兒五專畢業後,便不再升學,也沒有出去找工作,待在家裡一天到晚與母親吵架,家裡的氣氛不是緊張,便是低迷。女兒一直吵著要搬出去自己住,母親卻認為一個女孩子在外獨居相當危險,女兒在家可以得到舒適的生活照顧,不懂女兒為什麼老是吵著要搬出去。

我說:「妳就讓她搬出去吧!放手吧!你這樣,他沒有辦法真正長大的。」

這母親說:「我先生也這樣告訴我,但是我就是很焦慮、很擔心呀!我很怕他搬出去,自己一個人沒辦法照顧自己,外面壞人又很多……

這位母親真正先該被幫忙的,不是如何與女兒相處的問題,而是內心深處那龐大的焦慮、不安與惶恐,究竟是什麼,是如何而來的。因為自己的不安,卻弱化了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甚至阻礙了孩子的獨立與發展,孩子何其無辜?而多少家長又有此自覺呢?

(本文撰寫於2017年10月5日,文中案例皆經過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0873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