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瑪哈 ( Taj Mahal ) 的設計藍本 --- 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 , 新德里New Delhi---2010.02.21
圖 胡馬雍陵 ( Humayun's Tomb ) 地理位置
圖 胡馬雍陵 ( Humayun's Tomb ) 衛星鳥瞰
圖 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衛星鳥瞰
告別人聲頂沸的印度門來到位於新德里東南郊亞穆納(Mahura)河畔、於 1993 年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為什麼要來這裡呢?就旅行社安排的嘛!如果硬是要給個交代;那由蒙兀兒帝國第五代王、胡馬雍的曾孫--- 沙賈汗 (Shahbuddin Mohammed Shah Jahan)興建、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印度泰姬瑪哈 (Taj Mahal),就是以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為設計藍本;再參酌印度傳統文化思想、歐美學說事蹟與沙賈汗大帝的獨到見解所興建而成的;這樣講應該老嫗能解、庶民能了吧?!
圖 永遠都在變的印度,唯有外國觀光客門票費一定比印度公民貴這檔事不會變
圖 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告示牌
圖 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是世界文化遺產
其實除了是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興建的設計藍本外,在1565年(一說為1570年)由胡馬雍的遺孀波斯后妃--- Haji Begum下令修建, 1572年阿克巴大帝執政時期落成,作為胡馬雍國王及其后妃等的陵墓的胡馬雍陵,其融合伊斯蘭、波斯與印度的建築風格,不僅是印度最早的蒙兀兒式建築,同時也是印度第一座庭園式陵墓。
圖 門票背面說明印度列為世界遺產的項目
圖 門票250盧比 ( 當地人只要10盧比 )
前面提了那麼多次的“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 1526-1858 )”(註:蒙兀兒意為「蒙古」)不難得知其對印度建築文化的影響甚為深遠;所以還是先對蒙兀兒帝國做個背景說明:
蒙兀兒帝國是從1526年到1858年間一直統治著印度的伊斯蘭教王國。 巴伯爾(Baburi)是開國始祖;出生於1483年的巴伯爾為蒙古帝國成吉思汗(按母系、第十四世孫)及帖木兒(Timur Lenk)(依父系、第五世孫)的後裔。1494年11歲時父親去世,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中亞小國費加納(今烏茲別克境內),奈何無法守護家業,被他國給滅了,巴伯爾只好帶著殘餘軍隊流亡他處。1504年,趁阿富汗喀布爾帝國陷入動亂時,巴伯爾攻下了喀布爾。
圖 道路一分為三,不要迷路了喔!
圖 第一道門看第二道門間的花園
圖 第二道門---西門
當時印度小國林立,北方的國家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南方則以信仰印度教為主;在這些小國中以印度斯坦(Hindustani)勢力最為龐大,掌權者為德里蘇丹(Delhi sultanates)。1526年,德里蘇丹因內亂而被推翻,巴伯爾趁隙帶兵南下攻佔了印度斯坦;在德里附近的阿格拉稱帝,蒙兀爾帝國就此建立。
圖 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是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興建的設計藍本
圖 胡馬雍Humayun大理石石棺
圖 是否像泰姬瑪哈陵 (Taj Mahal)的佈局 ?
胡馬雍陵 (Humayun's Tomb) 的主角---胡馬雍大帝是蒙兀兒帝國的第二任皇帝(1508~1556年),是巴伯爾(Baburi)的兒子、阿克巴(Akbar)的父親,一生命運多舛;1530年,尚未繼位的胡馬庸突然病倒,群醫束手無策,篤信”奉獻祭祀”的巴伯爾向阿拉禱告希望能一命換一命,其後胡馬庸病情果真好轉,巴伯爾卻因此生病,不肯違背誓言的巴伯爾拒絕醫生診治,三個月後即與世長辭。
圖 內巴蒙式的方形水池、水道
圖 底層為採印度建築樣式的基座
(野史說法:巴伯爾的死與那顆現今流落到英國女王皇冠頂部那顆百餘克拉的 “科-依-諾爾 Koh-i-Noor(波斯語意為:山之光、光明之山)” 鑽石的古老詛咒有關;這塊珍貴卻被視為不祥的巨鑽,擁有3000年的歷史。在印度教的《吠陀》經中,有段記載:“擁有它就會擁有整個世界,擁有它就得承受隨它而來的災難。唯有神或一位女人擁有,才不會承受懲罰。”被認就是在說這顆巨鑽,所以也被稱為詛咒之石)
圖 主建築物為伊斯蘭風格
圖 主建築物四面都設有此型式的拱門
圖 大理石白色圓頂
胡馬雍在1530年時繼承了父親的印度領地。1540年,當他帶軍征服了古吉拉特邦(Gujarat)時,阿富汗的瑟爾汗(Sher Shah Suri)國王卻稱機襲取了德里阿格拉。失去領土又遭手足兄弟背叛的胡馬庸,走投無路之下,流亡到了波斯(伊朗);臥薪嚐膽、聞雞起舞、忍辱偷生就是為了能伺機中興。
10餘年後,胡馬雍終於等到瑟爾汗國王年老病逝,隨即在波斯國王Tahmasp I 的協助下,借給他一支波斯大軍,終於在1555年打敗了瑟爾汗的繼承人札吉達爾汗,並佔領了德里;重新奪回了王座和領土。(Tahmasp I 國王要求回報的條件:要胡馬雍改信伊斯蘭蘇菲Sufism教派!胡馬雍復位之後,也依約改信蘇菲派,並大規模推廣,使得印度成為伊朗之外的蘇菲派重地。)
圖 主建築物頂上有Chatri ( 裝飾性圓頂亭閣 ) 與Minaret ( 光塔 )
圖 胡馬雍陵內不只住了胡馬雍
圖 內部屋頂有漂亮的花飾
復位翌年(1556),胡馬雍在紅堡昔日瑟爾汗國王曾用過的書房裡,抱著幾本書下樓時,不慎踩到了自己長袍的下擺,從樓梯上摔下來,重傷不治,結束他多舛的人生。他身亡9年後,由其波斯籍遺孀Haji Begum下令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東南郊亞穆納河畔、花了150萬盧比興建了由胡馬雍生前曾親自參與設計的“胡馬雍陵”;日後包含沙賈汗最喜愛的兒子 Dara Shikoh、蒙兀兒最後一任皇帝巴 Bahadur Shah II、…等,這幾位蒙兀兒皇室成員也相繼埋葬於此。
圖 第一道門上的圖騰
圖 西門上的圖騰
蒙兀兒帝國前六任國王:
1. 巴伯爾Baburi(1526年-1530年)--- 建了”法第普.希克利Fatehpur Sikri”城(勝利之都)、
2. 胡馬雍 Humâyûn(1530年-1556年)--- 設計了胡馬雍陵、
3. 阿克巴 Akbar(1556年-1605年)--- 建了阿格拉Agra 的紅堡、
4. 賈漢吉爾 Jahângîr(1605年-1627年)、
5. 沙賈汗 Shâh Jahân(1627年-1658年)--- 建了德里的紅堡Lai Qila與皇后Muntaz Mahal的陵寢---泰姬馬哈(Taj Mahal)、
6. 奧朗則布 Aurangzeb(1658年-1707年)
從1526年起入侵印度,直到1857年被英軍瓦解,蒙兀爾帝國統治印度300多年,已對印度的建築風格產生深遠影響。
圖 背光面的胡馬雍陵
圖 胡馬雍陵側房也住了其他人
圖 胡馬雍陵廣場上也有石棺
一如往昔,外國觀光客在此要花比印度公民高“25”倍的價錢:250印度盧比才能買到入內參觀的門票。通過入口收費處,有一分為三的道路:右側是通往Isa Khan(16世紀的印度貴族)的陵墓(Isa Khan Tomb)。中間則是通往胡馬庸陵的道路, 穿過兩道大門樓後,像似皇宮、底層充滿印度文化風格、上層為波斯文化風格的胡馬雍陵,即座落在眼前有著內巴蒙式的方形水池、水道,幾何平衡、對稱的花園中;講究平衡與對稱的佈局正是典型蒙兀兒建築的特色。
圖 後方為 Isa Khan(16世紀的印度貴族)的陵墓(Isa Khan Tomb)
圖 站在Isa Khan Tomb門樓上的遊客
整座陵墓以紅砂岩和黑、白大理石為材料,底層是採印度建築樣式的基座(10,647平方公尺)。主建物高24公尺,由四座兩層八角型閣樓組合而成,立於底層基座上;建物的四面牆都有一3面高大的拱門,拱門上雕有格子窗 Jalis,拱門內部的牆上嵌有波斯文。
圖 西門前的阿伯
圖 校外教學的學生
主建物上方除有高聳顯目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的中央圓頂(圓頂上竪著一支金屬小尖塔)還有Chatri 與Minaret;呈現出典型的伊斯蘭教建築特色。陵墓內,中央放置著胡馬雍和皇后的白色大理石棺;兩側宮則放著王朝其他成員的石棺。(白色大理石棺中擺放的是衣冠塚,真身葬在整個陵墓的基座地面下。)陵墓外的廣場(基座頂)角落也散置著幾具石棺。或許園區內來此校外教學的學生與參觀人潮,讓人感受不到石棺給人的陰森感,倒像是像在逛大街的感覺!
圖 平衡與對稱的佈局是典型的蒙兀兒建築特色
圖 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和印度建築的獨特風格
當走回到西門口再回頭看著這作胡馬雍生前親自設計的建築;沒有當初伊斯蘭教徒征服印度德里,拆了印度教寺廟,用其石材在原址蓋庫瓦特.伊斯蘭(Quwwat al-Islam)清真寺的挑釁氛圍;卻有了對稱且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和印度建築的獨特風格;難道建構一個”伊斯蘭教和印度教” 完全融合的烏托邦是其生前想完成的壯志?天佑胡馬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