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解密
2016/01/02 12:45:06瀏覽1877|回應0|推薦0
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解密
近17年前的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或有其密而不宣的原因;為彼此各自利益考慮,雙方當時都不想公開「點明」這一事件背後的真實故事。時針繞回近17年前的一天,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突遭美軍轟炸,中方3人死亡,20餘人受傷。世界震驚,中國極度憤怒。中國民眾紛紛圍攻美國華駐大使館,而美國官方除了道歉還是道歉。令人值得尋味的是,在關鍵問題(或方面)中美軍方都選擇了沉默。實際上,美國炸中國大使館並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有著非常涉及到美國軍方根本利益的原因。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在國際輿論上支持南斯拉夫而讓美國「不痛快」或美軍導彈「找不著北」如此簡單的表面現象所創設的理由。其真實的內幕情況是:徹底摧毀中國所得的F-117的殘骸,這可是當時美國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隱型戰鬥轟炸機。在當時南斯拉夫境內,美國的F-117隱型戰鬥轟炸機被擊落後,中國馬上向南政府提出要求,是否能夠把F-117的部分設備和殘骸供中國研究,甚至出錢買也可以,在中國和南政府達成協議後,南政府把F-117的導航設備、帶有隱型塗料的表皮殘骸、發動機噴口耐高溫部件在秘密狀態下移交給了中國,就放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地下室供中國的軍事專家研究。

然而中國的軍事專家一開始並不知道,F-117的導航設備裝有保密自毀裝置(如果該機墜毀,自毀裝置將自爆並炸毀導航系統中最重要的部件)。但是,問題發生致使美國人失望: F-117墜毀後,自爆裝置失靈。值得美國慶幸的是,美國人做事情也有後招,導航系統內部內嵌式電源仍在工作,並且不間斷的發出其定位信息,這使得美國人在很短時間內找到了F-117殘骸的精準位置。雖然中國人發現後迅速斷掉了電源,但為時已晚。美國人還是獲悉了這一情況。可想而知,美國軍方發現了當時F-117的位置後是大吃一驚,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中國人瞭解到美國的軍事核心機密。當時美國人有多種方案可供選擇(包括派海豹部隊奪回等),但最後美國軍方選擇導彈襲擊,估計是因為這種方式容易在外表上造成美國對中國在國際上支持南政府而表示出非常不滿或「也有可能」導彈失靈所致,但真正意圖是徹底摧毀中國所得的F-117的殘骸。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一枚雷射導引炸彈要直接穿過幾層樓打到大使館地下室的原因,但問題的關鍵是,美國人又一次失望了。事實上那枚炸彈落下後居然沒起爆,中國人最終還是取回了F-117的部分部件,極大幫助了中國隱型飛機的研製。在中國的一次某海軍將領的私人聚會上,有人感嘆:「雖然我們有人犧牲了,但是我們隱型材料的研製進度一下提高了十年都不止,這種進步,是以血和國際上的屈辱換來的。」
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已解密,但媒體沒有報導,網絡上有些傳聞,但不具體。當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國不光在國際輿論上支持南斯拉夫,實際上派出了軍事顧問為南斯拉夫出謀畫策略。

1999年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這次戰爭中美軍出動了F117戰鬥機對南斯拉夫重要目標狂轟亂炸,這種戰機是美國研發的一種隱形戰機,雷達發現不了,南斯拉夫領導人一籌莫展。關鍵時候,中國軍事顧問想出了一招。3月27日,美軍意大利機場的幾架F117夜鷹隱形戰機像往常一樣起飛,撲向南斯拉夫,與此同時,在意大利美軍基地附近蹲點的中國軍事人員將起飛時間通知了南斯拉夫的中國軍事顧問們,中國軍事顧問根據該基地與南斯拉夫的直線距離和美軍F117的巡航速度,測算出了F117到達南斯拉夫邊境的大概時間,並且通知了南斯拉夫防空部隊,時間點一到,所有防空火力一塊開火,果不其然,一架F117被打了下來。殘骸順理成章的到了中國顧問手中,他們把殘骸運到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放到了地下室,本以為一切順利,沒想到殘骸裡有定位裝置,美軍確定了殘骸的位置,柯林頓十分震驚,決定給中國點教訓。美國情報人員找到了中國大使館的建築師,瞭解了該建築一共有五層,每層地板的厚度,樓頂的厚度,為鑽地彈輸入了參數,5月8日,美軍的B2轟炸機從本土起飛,飛到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投下了幾枚鑽地彈,然而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中國大使館樓頂架設了衛星信號接收裝置「大鍋」,美國人投射炸彈時,雷射恰好照射到了大鍋上,這樣樓頂上就相當於又多出了一層,根據雷射指引和之前設置的參數,每枚鑽地彈每穿過一層炸一次,這樣樓頂和樓上5層全都被炸了,而多虧樓上有層大鍋,地下室裡的F117殘骸倖免於難,後來被運了回來,推動了中國隱身戰鬥機技術的發展。事情大概就是這樣的,可能細節方面有出入。只能說美國人技術確實厲害,然而上帝沒有站到他們一邊。中國人智慧無窮,然而付出了人員傷亡的代價。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klin1018&aid=4161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