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6 17:31:50瀏覽153|回應0|推薦2 | |
東海大學中文系在「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的總題下,每年都舉辦一次國際性或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由本系「語言文字」、「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學術思想」四大群組的教師與系所成員輪流承辦。 2010年11月20、21兩日,東海大學中文系在人文大樓茂榜廳舉辦了「語言文字與文學詮釋」國際學術討論會,與會的學者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加拿大等地,會上發表了24篇論文。這一個研討會,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繼去年(2009年) 「語言與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後,再一次邀集海內外知名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盛會。 據我對本次會議論文的觀察,還是以「古文字研究」項目的論文數量最多。這些論文涵蓋甲骨文、楚簡、新出土文物等項目;其論述層面包括字形、字義、年代考察、及商代社會組織。不但有最新研究成果,還有最新研究方法的提出。 「語言學」項目的論述篇數居次。這些論文分屬認知語言學、隱喻、訓詁學、校勘學、詞彙學等領域。至於「文學詮釋」項目之論文,則篇數最少。然而也涵蓋了古神話詮釋、古詩詮釋、民間文學及唐代文學文獻學等領域。 本次研討會提出的論文,論文質量都還不錯;看似分屬三大不同領域,呈現「多元發聲」之盛況,其實純粹語言文字的基礎研究,仍然可以提供文學詮釋之用。至於如何分工與融合,正考驗著所有與會學者們。 這次的研討會論文,有七篇是本系同仁提出的,另有五篇則是東海校友所撰,所以單是與東海大學有關係的學者,就已發表12篇論文,不難看到東海大學中文系的學術研究能量。 我也在會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姚合詩集的考校與詮釋〉的論文,闡述了我正在進行的《姚合詩集校注》工作內容。 我心中理想的《姚合詩集校注》是一部匯集所有姚合「存世詩」、「佚詩」的總匯。打算使用上海涵芬樓景印明抄宋本《姚少監詩集》(即四部叢刊本)為底本,參校1979年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景印原藏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現更名為國家圖書館)之清錢謙益、季振宜遞輯《全唐詩稿本》及前代較早總集。實際寫作時,將採「校」、「注」分離模式,文末附錄:《歷代評論資料彙編》、《姚合年譜》兩種。 在「字句考校」方面,將特別關注姚合詩錯漏、衍文、異文之考校勘改。劉衍所撰的《姚合詩集校考》可以成為我的重要參考。在「詩義訓解」方面,詞義、句意、篇意都在我的關顧範圍,注文應長則長,可短則短,不自我設限。在「史料考證」方面,特重里籍、家世、生涯履歷、仕宦更迭、往來人物。至於「年譜之編纂」方面,涵蓋作品繫年、作者動態,同時期其他詩人之活動。每一首詩之注文,儘量涵蓋「詩鏡詮評」、「詩論要旨」、「詩歌形式」、「題材內容」、「表現技法」、「美學成就」等內涵。在「資料彙編」方面,將涵蓋歷代詩話、選集、詩評中所有論及姚合之資料。我希望透過這樣的體例,完成一個既能保留傳統字義訓釋,又能呈現最新研究狀況、具有現代學術意義的新校注本。 說起唐人別集的整理,在往昔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作為別集的校注者,除了學問功底需深厚、文獻方法要嫻熟,還得有掌握特定資料的能力。版本、目錄、校勘、辨偽的本事固不能少;文字、聲韻、訓詁的修養尤不可缺。 唐代詩人別集校注的困難,也非掌握古代文獻資料難易的問題,而在能否完整掌握詩人所處的背景、洞悉作者特殊的寫作個性、正確而深入理解作品語境的能力。理想的文本校注工作者,除了必須扮好「文獻導航」的角色,擔當古今溝通理解的橋樑,還需有引領專業讀者進一步「尋幽訪勝」的能力。當古代文獻方法也在日新又新、當代詩歌詮釋理論更是飛快進展的此時,如何掌握最佳的考釋方法,同樣考驗著我,這也是眼前工作踟躕不前的主因。 所幸在網際網路暢通無阻的此刻,各類電子文本與資料庫越來越充裕;對古代文獻未必內行的學人,已能透過電子文本或各種資料檢索系統輕易彌補不足;而團隊諮詢與合作的方法,尤能解決對當代特定知識領域不熟的問題。放眼當前的中文學術環境,已是全面整理古代文獻的好時機,而經過數年的沈潛積累,或許也正是我逐步解決問題、勉力完成寫作的時候了。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