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50916探討近親培育是育種必經之路
2015/09/16 14:23:20瀏覽1421|回應0|推薦0

探討近親培育是育種必經之路(1)

什麼是近交?乍聽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另鴿友發笑的問題,但是筆者卻至今無法找到其準確的定義。遺傳學書籍裡這樣描述,兩個體有共同祖先稱為有血緣關係,5代以內有血緣關係的雌雄交配稱之為近交。看到這樣的描述,不知讀者有何感想,實話實說我是立刻產生疑問,按照這樣的邏輯,那麼5代以為外就是遠交(所有賽鴿同屬同種,所以雜交也是遠交的一種)。為什麼偏偏規定5代,而不是467代,這個5代是如何計算或測算的,5代以上有共同祖先(相同基因)就可以完全忽略不計嗎?經過長時間思考,我理解但是仍然不太認同了著述者的規定,屬於保留個人看法的狀態。說理解是因為我感覺硬性的規定一個代數確實是研究的需要。規定代數的問題很像邏輯學範疇裡一個典型的教案,說有人滿頭烏髮,掉一根不是禿子,掉兩根不是禿子,掉三根顯然還不是禿子,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掉到n根成禿子無疑,但是n到底等於幾?無人可以回答。

 

因此n必須強制規定,否則無法進行後續的研究,我們研究賽鴿育種也是一樣,如果在任意兩隻鴿子血統圖中無限度向上推導,都會出現相同祖先,如果不硬性的規定一個代數,必定會出現滿天下的鴿子都是親戚又都不是親戚的複雜情況。說不完全認可,仍然是對這個5代抱有懷疑,任意一對雌雄交配其隨機出現的基因組合模式多的無法用人的大腦計算,誰敢保證兩隻6代以上有血緣關係的親鴿交配隨機形成的某一個新基因組合體裡重合基因少於兩隻5代或5代內以親鴿交配產生的某一個新基因組合體,當然從宏觀上看,概率一定少,但是現實中兩隻鴿子交配可能生育的子代數量面對此兩鴿交配理論上可以出現的新基因組合模式數量之巨來說,不及滄海一粟,這個概率高低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因此我認為對這個5代應當辨證的理解,它並非實際意義上的近交與遠交的界限,換言之這個界限是人為強加的。自父母向上推導五代,父系、母系(包括父母鴿本身)各有31只祖先,其中出現共同祖先的數量越多,近交係數越大。因出現共同祖先而導致祖先總體數量減少的現象,稱之為祖先喪失。自父母向上兩代以內出現共同祖先的稱之為極端近交,例如母子、父女、全兄妹、半兄妹等等之間交配,極端近交的目的是使優秀的性狀基因在短時間內純合固化。基因純合的個體在同非純合個體交配的過程中,更容易(概率大)將自身的特性(外觀、智商)在子代或孫代個體中再現。一個優秀的個體基因或組合基因多次在子孫中再現,用時髦的詞彙講叫「克隆」(本文所用『克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克隆),「克隆」副本達到一定的量,形成群體,群體的質量基本處於某一「平台」之上,這個群體便可以稱之為品系。因此近親交配是短時間內將優良個體或優良組合迅速擴展,形成品系的必要途徑,別無它法。

 

「克隆」對象的選擇十分重要,是整個近交系統工程的開始與基礎。筆者力暢選擇賽績優良的賽鴿,其次是屢次作出優秀賽績鴿的配對組合(黃金配對),賽績優良的前提下,同時良好的外觀也是必要的條件(因為外觀不良的賽鴿自身獲獎的可能性並不低)。很多新手只瞭解育種需要近親交配,而忽視了近親交配對象的選擇,對不值得的近交的「對象」進行盲目近親交配,以致於南轅北轍,事倍功半。其實近親交配對良性基因和不良基因純合的幾率是各佔50%的,也就是說,「克隆」的對象選擇不當,同樣會使不良基因迅速的在後代群體中擴展開來。選擇「克隆」對像為什麼要慎重、要挑剔,我們換一個角度來強調,近交工作做到最好也只能達到「克隆」對象的水平,也就是說近交對品質只起固化、複製、擴大規模的作用,不可能有提升作用。說的再通俗些,你是否認為目前準備施行近交的對象已經非常完美,非它莫屬,別無所求?不然的話,我想應該繼續不斷的雜交期待更加優秀的個體出現,雜交才是鴿質提升的唯一正確途徑。

 

選擇好克隆「親本」後,接下來需要的便是不斷的近交或極端近交,受遺傳學原理的支配,過程中必然會在很多後代個體身上出現某些性能(生殖、抗病、歸巢性等)的降低,稱之為「近交退化」,在這種情況下,淘汰掉大部分後代無疑是不能避免的。選擇外觀(包括利用經驗可以判斷的智商情況)沒有退化跡象的個體做訓放檢驗,「近交作出的個體不能放飛就是能飛速度也慢」的觀點,好像早已經被鴿友認同,其實並非完全如此。近兩年的公棚賽中近交個體高位獲獎的消息屢見報道,筆者所在的濟南有一鴿友,使用同父母兄妹作出的賽鴿多羽次在千羽以上參賽鴿中獲取前三名的優秀成績,筆者自己棚中父女對作出的直子也在2001年市鴿會的比賽中取得過三十多名的成績,比冠軍僅晚歸巢六七分鐘(成績雖然不好,但足以對自己的舊觀念形成衝擊)。近交後代飛速慢,只能說明配對的失敗。筆者一貫堅持近交個體要在有良好賽績的情況下才能作為續代種鴿使用,雖然不排除沒有經過訓翔試驗的近親個體作出優秀賽鴿,但是近交育種工作如同打造鏈條,必須環環紮實、絲絲入扣,每一代種鴿就如整個鏈條的一環,而整個鏈條的最大強度決定於其中最弱的一環,不值得因僥倖而功虧一簣。

 

當近交的代數達到一定的量後,退化現象會明顯加劇,甚至會出現鴨蹼腳、鸚鵡嘴、羽毛稀疏或喪失飛行、生育能力、消化功能紊亂、神情木訥呆滯等等現象。後代中出現退化個體的比例也會急劇上升。出現這種情況大致有三種解決的辦法。

第一種辦法,退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地再滑也總有不摔倒的」,總會有不退化的個體出現,只不過出現的概率極低。在嚴格篩選親本個體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近交,當再連續堅持若干代後,退化現象相反會減弱。因為出現退化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不良基因的重合造成,通過近交代數的不斷上升,後代表形非退化個體的劣質基因攜帶量呈遞減趨勢,只要是在一代代近親選擇上把握的好,不良基因會慢慢的剔除掉,退化現象也就會相對減弱了。關於這一點,已經被科學實驗所證明。科學家曾經將小麥做連續12代的極端近交,一開始退化現象逐代加劇,但近交到12代時,奇跡出現了,約1/3的小麥嚴重退化,1/3的小麥生命力、出產率等等考核指標基本保持了用來實驗的原品種水平,另外1/3奇跡般的產生了變異,各項指標均異於原實驗品種,是否是新的品種生成,科學界目前尚無定論。小麥作為植物可能與動物(鴿子)在育種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長期連續近交在遺傳學領域中的可能性。1998年以前,因我棚中沒有過硬的血緣,抱著反正是不出成績的心態進行過一段時間的極端近交試驗,目的基本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大體過程是選一外觀特徵明顯(短嘴大鼻泡)與其直女交配出雌,挑選退化跡象最小與原雄最象的再交配該雄,再出雌挑選後再交配該雄鴿,由於種種原因,這項試驗只進行到5代,到第5代時後代中很多已經退化十分嚴重,個別已經基本喪失了飛行能力,連1米高的低層鴿巢都飛不上去,但是也有極少量除體形較原種雄小外肉眼判斷沒有明顯的退化,可喜的是長相明顯已經與原種雄驚人的相像,可惜只進行到5代,沒有更多的試驗數據,但是通過這項試驗我個人的收穫是只要在續代種鴿挑選上嚴格把關,近交育種還是能夠維繫的,何況除非個別情況一般不會使用這種極端近交方法。

 

第二種辦法,自近交過程伊始便有目的的在後代中選擇23路不同外觀、性格的後代,依據前述方法各自做封閉式近交,形成相同祖先的不同分支。當某一分支內的近交由於退化嚴重,無法維繫時,可以在不同的分支間互配。雖然來自相同的祖先,但由於多代的各支內封閉式近交,不同分支間已經形成性狀差異,分支間互配某種程度上會出現「雜交」優勢。如果利用「異地聯棚」形式,使不同分支的飼養環境、飼喂方法等有較大的差異,使後天「獲得性遺傳」迥異,「雜交」優勢會更加明顯,很多使用不同來源的詹森交配比直接使用詹森原棚更容易出成績的道理就在與此。當「雜交」激活後可以再次回到封閉的分支內交中,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必須要飼養較大的群勢,不是一般鴿友能夠做到的。

 

第三種方法是最為實用,也是國內外大多數鴿友選擇的方法。既選用自家賽績優良且連續近交的血緣作為主血,謹慎的選擇賽績突出,最好也是連續近交性狀穩定並且外觀同自棚主血非常相似的外來血緣雜交,此時外來血緣只起「橋樑」的過渡作用,後代出現良好賽績的個體後,立即回交自棚主血,經過一段時間近交使外來血緣「攤薄」後,再選擇外血雜交,週而復始,循序漸進……。當年李天圻(李梅齡授意)向汪老換一隻有李鳥血統的汪種雌,我個人理解大師或許就是這種摻外血後再回交思路。

 

必須明確說明,以上只是筆者自己關於育種的一點基本思路,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將三種方法硬性扯裂開來(實際育種過程也絕不是此三種方法可以涵蓋的),但不代表筆者推崇育種過程中厚此薄彼,機械翻版,相反建議結合起來靈活使用,惟有審情酌勢,隨機應變者可修大成。

 

探討近親培育是育種必經之路(2)

基因型不同的信鴿,經雜交後的雜種一代鴿,無論在生長勢、生活能力、適應性、競翔性能等方面,均比其雙親較優越的現象稱為「雜交優勢」。雜交優勢表現在多方面,而且比較複雜。雜交優勢有下列幾個特點:

1.雜交優勢不是一兩個性狀單獨的表現,而是許多性狀綜合地突出的表現,集中在鴿子的競翔能力上。

2.雜交優勢的大小,取決於雙親性狀間的相對差異和互補程度,在一定的範圍內差異越大,所產生的優勢也越大。

3.親本基因型的純合程度不同,夾雜交優勢的強弱也不同。雙親的純合度越高,雜交優勢也越強。

4.雜交優勢只限於第一代。如再經雜交,其優勢有些是會減退的。例如:有些冠軍鴿就不一定會再產生冠軍鴿。但是,有許多鴿友以雜交方法培育鴿子,其結果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或是曇花一現而已。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有兩種原因:

第一是原種鴿不純,當我們用沒有提純的種鴿來作雜交時,其後代從外表上來看一定不整齊,亦即每羽鴿子之間在外表特徵上看來差異很大,其子代群體的競翔能力也不穩定,這時就應該停止雜交繁殖,應先提純。

第二是當雜交所育出的第一代,其外表較整齊一致,但其競翔成績也不理想時,這可能是原種鴿不合配,即是配合力的問題,此時就需要調整種鴿重新組配。因為到目前為止,對雜交優勢的有無及其程度,還尚沒有方法可預測出來,所以不得不採用以子代放翔法,來作兩個純系間配合力的度量。

在進行雜交時應注意,在親緣關係較遠的兩個純係之間進行,所取得的雜交優勢,要比親緣關係較近的兩個純系之間進行雜交,所得到的優勢來的大。這是因為親緣關係較近的兩系,其基因中彼此之間,相似的程度比較大,我所長的、他亦所長,我所短的、他亦所短,所以得不到互補長短的作用,雜交優勢也就落空了。由此可以看出,雜交出優勢是有條件的,有時因不慎不但得不到優勢,反而是得到雜交劣勢,即子代繼承了雙親的缺點。要想能得到雜交優勢,在競翔上保持不敗的地位,就先必須培育出品系鴿。

一、品系鴿的培育

 在進行品系的培育,一般是近親交配,但實際上在品系純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干擾因素。其主要有三種:

1.基因連鎖的干擾。那些影響歸巢性狀的好基因和壞基因,如果是在同一染色體上,而且是處於比較近的座位上時,它們間的交換率就很低,因而不良基因的排除就較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育種者就必須等待相當長的時間。不僅多繁殖子代鴿,還需要細心觀察,當合適的交換發生時,能別具慧眼地把它選出加以培育,以使具有優良性狀高度純合型的組合得以實現。在這裡也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到:近親交配做基因純合是必然的,但優良基因純合過程時間的長短則不一定,有時則需要做經幾代的培育,所以對此要有思想準備。另外還存在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即以一定的數量來保證其質量。

2.在近交育種的情況下,一般育種者通常是選擇身強力壯的近交一代鴿,作為配種之用。這種選配方法,往往有阻滯純合過程的傾向,其原因在於強壯信鴿配種傳代,就不自覺地使雜合型佔了優先地位,這就使純合不那麼地順利發展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隨隨便便抓一隻鴿子,就拿來當種鴿。我個人認為正常的情況下,應選留體型稍小一點的,且沒有其他缺陷的。

3.自發性突變。在長期近交過程中,基因突變是隨時都可發生的,雖然突變率一般是很低。但這種突變一但發生,必然使品系的純合率降低。曾經發現,有一羽兩次近親的突變個體,從外表看不出來有任何問題,但當幼鴿長到50多天時,卻發現不會飛,經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控制平衡器官基因發生突變所致。如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近交中出了一兩羽廢物是不足為奇的。

二、近交的作用

為了使信鴿優良基因組合,從而使之純一傳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種鴿的內部進行近親交配,同時要進行嚴格的篩選淘汰,去劣存優。育種者如從一個雜交後代中,選到表現非常優秀的鴿子之後,首先通過近交和選擇的方法,在自己的鴿舍裡,建立起一個或幾個近交系,再予以比較選擇,並進行淘汰較差的系,再補入新的近交系,並進行比較選擇。在這裡再次提醒初養者,當你在引進優秀的種鴿時,最好是選同一血統的一公一母,如只一羽的話,提純就困難多了。

培育近交系開始可能會由於淘汰許多不良鴿而蒙受損失,但是堅持這樣做,必定大見功效,苦盡甘來。另外,還需要說明一下近交衰退的現象。近交衰退使許多鴿友對進行極近親的近交以及其他的近親交配懷有很大的戒心。由於在科學上並不嚴謹的近交衰退這個名詞得到廣泛的傳播,近交的不良效應不幸已被不少育種者強調得太過份了,甚至達到了因噎廢食的程度,以致誤認為凡是近交就必會衰退。

實際上,近交選擇育種的方法,是唯一的一種能使優秀種系產生和保持下去的育種方法。如不這樣作的話,各種優良的等位基因好不容易有效地組合在一起,卻由於異型雜交的緣故又損失掉了,這樣坐失良機實在是可惜。生物界育種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凡是遇到優良性狀的個體,只有通過近交才能把它保持下去,不要怕冒有不良穩性,施行近交是不會衰退的優良品系。

另外要注意,要施行近交系的條件,是在你鴿舍裡必須有一流的好鴿子,否則就要空忙一場了。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先用近交係數進展較慢的近交系統,如叔侄、姑侄等等,進行適度近交:如子代表現較好時,則應大膽全同胞進行交配,以便迅速分離、純合。

科學研究是沒有平坦大道,失敗都有可能發生的,所以要作充分的思想準備。雖然培養十個近交系,有九個失敗,只剩下的一個優良近交系,那也就是成功了!信鴿的培育有多種方法。如雜交培育法,近親培育法,同系培育法等等。然而,在上述各種培育法中,同系培育法是最容易掌握和能夠較快形成品系的一種方法。同系培育法是介於雜交培育法與近親培育法之間的一種好操作、好定型、好掌握的方法。這種方法既克服了雜交培育法不斷高額引進種鴿的弊端,同時又克服了近親培育法子代選擇及種鴿不易測定的難題。那麼,同系培育法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都有哪些呢?

() 從選擇優良種鴿入手,打好同系培育的物質基礎 

同系信鴿的培育,首先要有優良的種鴿作為基礎。那麼,什麼樣的種鴿可以用於同系培育的種源呢?這裡並沒有特殊要求。雜交鴿、優良賽績鴿、遺傳特性優良鴿都可以用於同系培育的種源。

但必須掌握住幾個嚴格的前提條件:

一是具有優良的血統。

二是該鴿或親代鴿具有優良的競翔史。

三是具有優良的遺傳特性。

具備了上述三點的種鴿,即可作為同系培育法的種源。其實,我們每位會員棚中都有一羽或幾羽一配遺傳很好的種雄鴿或種雌鴿。通常我們把這類種鴿稱為軸心鴿。只是沒有進行同系培育或培育不規範罷了。所謂不規範是指同系培育的方法不當,心裡想著同系配,實際上已經轉變為雜交配了。事實上,同系培育法的種源並無很高要求,大部分會員棚中都有,大可不必重新引進。本棚鴿或本地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因為對所要用於同系培育的種鴿知根底,各種性能瞭如指掌。同時,本地鴿因為已經適應了本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狀況,操作起來更容易些。只要抓住血統、遺傳、賽績這幾項大前提,就可以大膽使用了。

 

 () 從配對的最佳組合著眼,形成同系培育的優良種群 

有了符合要求的種鴿後,在配對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必須採用同質眼砂相配。

二是必須採用同一羽色相配。

三是種鴿的外形特徵必須相近。

以上三條配對的注意事項的目的是為將來同系培育信鴿提供基礎條件,使培育出的信鴿眼砂、羽色、外形統一的佔大多數。同時,還必須進行一雄多雌或一雌多雄間培育。在所育出的子代半同胞鴿基本相似的基礎上,經過認真飼養,分步訓放,然後投入500公里距離的競翔試驗。如這一系半兄弟或純兄弟鴿歸巢率能達到70%以上,就證明配對是成功的,就可以考慮使用這批近血鴿進行同系培育了。但有時由於天氣、賽時安排、車輛運輸等人為因素造成的低歸巢率,鴿主則應冷靜掌握。也就是說:你所試驗的成績要真實。在這一點上決不能遷就,也決不能盲目地推翻。要做到資料齊全,訓養合理,確保試驗的準確性。另外:達到了種值測定的要求以後,先別急著進行同系培育,還應根據早熟晚熟的特性,該壓住的堅決壓住,待成熟後再進行競翔試驗,如果試驗結果仍符合要求,即可作為同系培育的種鴿了。但是,雄鴿應試驗到一千公里,雌鴿應試驗到700公里。這樣,種用價值就更高了。

 () 從賽績優秀的同系鴿抓起,實現同系培育的最終目的

當該系子代鴿經過競翔實驗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後,首先要冷靜觀察,看所出成績的子代鴿是什麼眼砂,什麼羽色,哪種眼砂羽色佔多數,然後根據上代鴿眼砂羽色的特點,進行同質眼砂、同樣羽色之間的半兄弟或姑侄姨甥配對。實行半兄弟配對或姑侄姨甥配對,全憑個人愛好,沒有特殊要求,但必須把羽色眼砂外形統一好。在這一點上要嚴格把關,決不能是同系血統但形狀羽色眼砂多樣。如果那樣就失去同系培育的目的了。同時,同系培育出的子代鴿必須進行競翔試驗,留用賽績優秀,羽色眼砂符合要求的同系信鴿。同系信鴿培育出來後,經嚴格的賽績檢驗合格後就可以留種了。這樣,統一的同系信鴿就形成了。

為了不至於使同系培育的信鴿血統過近,半兄弟或姑侄姨甥所育出的經賽績檢驗合格的同系鴿即可實行雜交配對了。但選擇外優雜交鴿時,要求該雜交鴿的眼砂羽色外形必須與同系信鴿相似,而且必須是血統優良,賽績優秀,遺傳穩定的信鴿,不然則前功盡棄了。雜交種鴿摻入後,所育出的雜交子代鴿經過嚴格的賽績檢驗,留用與本棚同系鴿眼砂羽色外形相同的優秀信鴿,再拉回到原血統同系信鴿上來。如此循環往復,就是人們常說的遠、近、遠培育法,就形成了自己的統一的眼砂、統一的羽色、統一的外形的一系優良的同系信鴿。這種同系培育出的信鴿由於是在優良的血統、優良的遺傳、優良的賽績的雜交鴿基礎上,經過認真的同系血統內交,又經過每代嚴格的競翔檢驗選擇的。相信這種同系培育法所培育出的信鴿定會創造高的歸巢率,定會形成統一的一棚優良信鴿。

 

         

                                以上轉載至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處理。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luchu&aid=3045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