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需求層次
2014/03/25 12:51:25瀏覽377|回應0|推薦0
所謂動機理論,以行為當果(endpoint)探討背後的因(factor)如何影響


這些因(factor)有些在基因裡(本能說),基因直接決定行為,

有些則在基因與行為間建立中繼站,所謂需求概念就出現了

基因決定神經系統中的各項生理需求(如飢餓感,寒冷...)標準參考值,

神經系統不時從周邊送來的各種物理與化學數據邏輯演算出當下的生理需求數值,

如果這些數值偏離恆定標準值,就透過運動系統呈現外在行為,來產生新的需求數值


改變行為是否一定能造成更接近標準值的結果,當然不是,可能更好,不變或更差,

當神經系統把行為改變與結果間的連結儲存下來(記憶),並作相關性分析(歸納),

最後終能穩定的只選擇有利生理需求的行為,此過程被稱為操作制約或試誤學習

記憶與歸納的本領,同時對於不同外來刺激產生關連能力,

如果特定刺激之間具有時間上一致性,而被建立連結,就產生古典制約效果


有了直接相關接著就會出現間接相關,

如A和B相關,B又和C相關,最後腦中可能建立A和C的相關,

在這邊出現了高層次制約(High-Order Conditioning)

不過這"差不多"層次越多,頭尾間相關係數會越來越低就是,

不意外的高層次制約的效果也會隨層次增加越來越弱,

當然也可能形成沒有頭尾的環狀或網狀,類別(class)概念就會出現

類別出現後之前的記憶資料可以重整(壓縮減少記憶空間)並強化效率,

但也造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可能性

原始生理需求透過多層次制約過程也會產生代理(surrogate)需求欄位

如金錢不能吃,但拿到金錢可以去換食物吃,金錢數量成了飽足的代理指標

結果是鳥為食亡,人為財死


層次越多需要的腦容量也越多,或許這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別所在,

多到可以透過書本上的文字在腦內模擬出其他人(作者)的親身經歷,

並直接融入自己的決策體系,好處是經驗累積加速,

壞處是可能接收假資訊產生三人成虎效應


當人腦中跑出一大堆不同的原始與代理需求後,無可避免會出現需求衝突

就像paper如果有多個endpoint,同一intervention對不同endpoint可能

分別產生有利或不利結果,影響的比重也不同,

某些非常嚴重的肢體感染提早截肢可能減少敗血症死亡率,

但卻大大降低生活品質,是否該試著多看幾天但可能增加死亡率?

面對需求衝突時,人腦必須抉擇何種需求較具絕對(排序)或相對優位性(加權)

但需求懮位性這東西不像血壓或體溫等物理性質能夠用客觀測量,

而必須透過直接觀察人面對衝突時的抉擇,

比方說被疲勞轟炸連續訊問10天沒睡覺的人還會不會堅持不供出同夥?

饑荒時快餓死的人能不能堅持不搶劫食物?

或者透過面談,閱讀傳記間接推斷需求懮位性,

這樣的方式獲得的資訊有個問題是,

如果研究對象有經歷過上述衝突實境抉擇,可信度會比較高,

如果研究對象根本沒面臨過需求衝突抉擇,

嘴巴嚷嚷著海枯石爛至死不渝結果大難來時各自飛的故事也不是沒聽過


→ fragmentBS:1.描述性研究 2.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自我實現層級      03/23 10:38

→ fragmentBS:馬斯洛以自己所設定已達到自我實現標準的少數人為對象   03/23 10:39

→ fragmentBS:閱讀那些人的傳記、聽取談話後,為自我實現下定義       03/23 10:39

→ fragmentBS:少數人即是:林肯、愛因斯坦、甘地、德雷莎修女等       03/23 10:39


Maslow從特定族群的傳記間接推論出線性的需求層次論,

將5大類(有人說後來加了2小類)需求作線性的優位排序,

也告訴我們上述這些完成自我實現的人多是在滿足底下的低階需求後才能自我實現

當然歷史的實證告訴我們的確有些人經過道德教育的洗禮後,

需求順位倒過來擺,如岳飛,史可法之流,但其實當他們的事蹟成為歌頌的對象時,

也說明多數人的需求層次和這些人是不同的,才會覺得這些人很罕見值得一推...

而更多的case可能是屈打成招,供出同夥,不曾進入過史冊,易子而食也時有所聞


台灣也有人提出Y形假說

Beyond Maslow's culture-bound linear theor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of the double-Y model of basic human needs.

Nebr Symp Motiv. 2003;49:175-25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4569674

http://europepmc.org/abstract/MED/14569674

還是把生理和安全需求擺在根部



話說回來,

如同血壓會隨著時間波動一般,需求這東西其實也會波動,

連續吃5天的麵,在第6天也許會想吃飯,

也如同收縮壓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穩定上升一般,

不同年紀的需求層次排列可能也會不同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的順位不能套用到所有人身上,

但能不能套用在多數人身上則有待更多歷史(實境抉擇)考證,

不過心理書本好像還是常提到Maslow理論,

而少有提到把生理需求擺在自尊後面順位的理論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hawow&aid=119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