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8 13:28:19瀏覽6692|回應6|推薦41 | |
文/圖 黃淑文 如果生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大人和小孩一樣,一生都要通過很多次「蛹」的時期,說不定有很多大人到現在自己都沒有蛻變成功,搞不清楚「自己是誰」或「自己可以成為什麼」。 鹿橋有一篇故事《幽谷》給我無限的感觸: * * * * * 故事敘訴一位獨自徒步的旅客走進無人的幽谷,找了一塊平地過夜。睡夢中,突然窸窸窣窣,傳來細細小小說話的聲音。他小心翼翼的側著身子屏息聆聽,發現從遠處到近處,有一群小草像孩子似的,你一句,我一句,興奮的討論同一件事。 原來,這一群小草在這個季節,正準備要開出自己的花。凡是輪到當天清晨開花的小草,都要在天亮以前,早晨的陽光還沒有照到她們的時候準備好。只要陽光露出光芒,每一株小草都要抬頭挺胸,舉起草梗最高處唯一的小花苞,綻放出自己的色彩。由於這種小草一生僅有一朵自己的小花,這些小草七嘴八舌討論的,當然是自己會開出什麼顏色的花。而這個專屬於自己的顏色,主要是由草尖飄過來的微風,負責傳訊的花天使分發給她們。 「小寶貝,你是粉紅色的!」「我的小妹妹,你開一朵潔白的!」「深紅的! 你這個幸運的小東西!!」接受到命令的小草,一個一個就像準備出嫁的新嫁娘,歡天喜地地,忙著把握時間梳妝打扮。唯獨有一株小草,一直等不到他自己的顏色。 「好漂亮的小草!沒有比你長得更好的了!今年一年裡只有你一個有這樣的幸運,你愛什麼顏色就開什麼顏色的花!都隨你!祝福你!」這株特別受到眷顧的小草快樂極了。她不知盼了多少美麗的顏色,盼了多久,現在居然得到了比任何顏色都還要美麗、還要滿足的榮譽。所有的小花草都來慶賀她,開過花的都把自己有過顏色的好壞告訴她,將來才輪到開花的就把自己偷偷藏在心上的顏色告訴她。 「究竟像牡丹一樣的粉紅富貴好呢? 還是淡雅清遠的菊花比較耐人尋味 ? 從午夜的墨藍,到日出前的魚肚白;從太陽神的金箭,到傍晚的日落紫…」當幽谷裡充滿歡笑,所有的花草都準備好,只要金黃的陽光一射下來,她們就呈現出自己豔美的顏色時,這一株受到特別眷顧的小草卻還在獨自苦思。 太陽猛地從山頭上升起來了,幽谷裡充滿花香,也充滿溫暖。旅人醒來了,急急忙忙翻身尋找那一株小草,探看她究竟開出了什麼顏色的花朵。卻沒想到,他只找到一株美好的枝梗,擎著一個沒有顏色、沒有開放、就已經枯萎的小蓓蕾。 * * * * * 看完這個故事,心裡總會湧上一陣酸楚,彷彿看到自己過去人生的縮影。35歲以前的人生,自己該開什麼樣的花,該為自己塗上什麼色彩,好像都是父母和師長安排的。雖然從小就是同學眼中的高材生,模範生,考上台南女中,師範大學也都是自己的第一志願,卻一直到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媽,才重新把生命歸零,花了好大的力氣尋找自己。有時,我不免會想著 : 台灣這塊土地的父母和師長,會不會太過看重孩子的功課和分數?急著培養出所謂「優秀」的孩子,卻忽略了孩子內在種子有沒有開出屬於自己的花? 走在自己所愛的路上,人生永遠不會嫌晚 愛默生曾說:「一個人最大的幸運,就是被內在精神所引導而成為真正的自己。」也許是自身的經驗,加上那朵還沒有開花就枯萎的小蓓蕾撼動了我,從小我對兩個孩子的教育,特別看重孩子做什麼學什麼會讓自己真正開心,並且極力幫助他們走在自己所愛的路上。 除了喜歡寫,小時候的我其實還喜歡跑步和畫畫。跑步和畫畫對我而言,是隱形的火苗,微微的燃燒,雖然沒像寫作那麼狂熱,卻一樣離不開我的生命。說來奇妙,雖然從不刻意栽培孩子。哥哥從小就愛上田徑跑步,妹妹好像天生就握著畫筆。兩個孩子對畫畫和跑步的狂熱,簡直把我小時候內在對跑步和畫畫的火苗,從內而外,熊熊的燃燒起來。這究竟是一份怎樣的感動哪--你做不到的,你渴望的,你不敢追求的,居然在下一代看見了!! 尤其女兒對畫畫的熱情,簡直比我小時候還要強烈百倍。不只主動要我幫她找老師學畫,本來她的程度只在初階,後來學著畫著無法滿足,又主動問老師能不能到高階班學她想學的。我被女兒學習的欲望打動了,內心總有一點什麼蠢蠢欲動。想起小時候自己本來也很喜歡畫畫,後來卻因為某些緣故不再動筆。雖然辭去教職開始寫作,也重拾畫筆塗鴉,但內心總有一個瓶頸無法突破。受到女兒的鼓勵,我終於下定決心也去找老師學畫,幫我突破孩提時代一直沒走過的關卡。這個關卡,本來在小學就應該要面對的,沒想到,我竟然過了30年才有勇氣正視自己。 記得第一次去畫室上課時,總覺得自己是帶著「十歲的自己」走入畫室。第一堂課,老師隨意我塗鴉,而我畫著塗著,居然開始頭暈,後來還全身發熱,好像有什麼東西急著從內裡竄出來,如果找不到出口就會爆炸似的,把我自己嚇了一大跳。雖然隔了三十幾年才面對自己畫畫的瓶頸,也許遲了些,慢了些,但我發現,內心的渴望卻依然那麼熾熱,甚至超乎自己想像。 人生永遠不會嫌晚吧。但你得打開自己心裡的開關,讓你的能量有出口跑出來。雖然感覺自己只是跨出一小步,在心靈上卻是大大的躍進。原來,只要自己願意鬆動過去的桎梏,那怕只是輕輕的碰觸,生命底層有好多東西,也會跟著一點一滴冒出來。尤其每次一拿起畫筆在自己的畫桌畫畫,心裡就會湧上一種踏實感,覺得自己跟自己變得好貼近。 我發現自己並不是想當畫家或辦畫展,而是猛然察覺畫畫是我寫作的養分,突破障礙去學畫之後,內心好像有什麼地方被打通了,腦海常常浮現很多畫面,不管是來自現實生活或生命底層的潛意識,都幫助我寫的更多更深而且更有能量。 更貼切的說,我好像比以前更知道自己要什麼,雖然前方的路還很長,生活仍然會有困境,但至少比以前更勇於做出一些決定。沒想到,一個小小單純學畫的念頭,竟然讓我學到那麼多畫畫以外的東西。 分享媽媽的成長,留給孩子一本愛的存摺 現在回想起來,早在大學時代,我就曾經參加藝術治療師陸雅青「藝術治療」小團體,學習用色彩和線條探索自己,也開啟我對繪畫的另一隻眼睛。幾十年後,42歲的我鼓起勇氣去學畫,在蔡渝嫻老師的鼓勵下,嘗試用多元媒材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再度試著用塗鴉畫寫創作日記。幾個月來,我一點也沒有給自己畫的好不好像不像的壓力,只是開開心心,用自己的感情和直覺去作畫。我突然發現,人類最原始,沒有文字時,其實都是用畫的,也許我們只是重返人類的原鄉去作畫罷了。. 這是雨中的我。 我跟大雨說,雖然它會淋溼我,卻永遠無法傷害我。 因為,我總是有辦法找到回家的路。 畫畫和寫作,有時很奇妙,常讓我不自覺的想起很多往事。回家後,我做了很多聯想,好像在畫中又多了解自己一些。 雨中的聯想(一) 記得國小有一次,我從外地騎腳踏車回家,正好碰到大雷雨,當時我什麼雨具都沒有,在荒郊野外又找不到躲雨的地方。心想著,媽媽一定在家門口擔心的等我回家。無論如何非努力騎回家不可。 不過,那場雷雨交加的大雷雨,實在太可怕了,我死命的騎,一邊騎一邊忍住眼淚。回到家時,跳下腳踏車幾乎全身發軟。洗完澡後,喝完媽媽煮的熱湯,我居然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睡了十幾個小時。 雖然我從來沒有跟媽媽說過,因為她對我的愛,才讓我在風雨中如此堅強。但在我成為媽媽之後,我很了解自己最想帶給孩子什麼。那就是,滿滿的愛,以及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的意志和生命力。 說也奇怪,自從那場雷雨之後,每次一下雨,我就會特別想回家。到現在四十幾歲,還是一樣。 雨中的聯想(二) 這一代的小孩,在父母的保護下,應該很少有淋雨的機會了。(其實淋雨過後,馬上洗熱水澡喝熱茶,身體並不會有什麼大礙)。有一次,我還特地帶小紅豆和兒子體會在大雨中淋雨的滋味。 那種在豪雨中被雨絲拍打,幾乎睜不開雙眼,三個人緊緊握著彼此的手,在風雨中摸索前進,努力尋找出口生死與共的滋味,至今仍然成為兩兄妹難忘的回憶。 藉由這個特別的體驗,我只是想讓孩子明白,「生命的確會有風雨的」。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風雨突然來襲時,它的暴風圈和它的強度,以及它襲擊的路徑,會帶給我們人生多少轉折?尤其在大雨中,前方的路總是模糊的。我們如何教導孩子在「明知處在險惡的境地」仍然保有「遇見陽光的信心」直到雨過天晴? 我想,這種信心,是需要鍛鍊的。. 美國精神科醫師也是作家的戈登. 李文斯頓認為「人生是一連串的意外發展,而且往往令人不快」,他覺得「我們越能因應這種不確定性,越能快樂自在」。因此,我總是坦白告訴孩子,生命不全然都是美好的光明的,有陽光一定也會有風雨,這才是生命的常態。 童年成功通過風雨的考驗,給我兩個重要的影響。第一,我發現人在困頓中,其實都有努力活下去的本能。第二,不管風雨多強,永遠不會放棄尋找出口的韌性,在我長大成人後,透過每一次的困境,總能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雖然心情仍然會有高低起伏,偶爾也難免會灰心喪氣,但往往繞了一大圈,我總會告訴自己,別放棄,堅持自己想做的,再試一次,看看會不會找到其他的出路。緊接著,又會重新燃起再度出發的勇氣。 也許,我真正想留給孩子的是一本「愛的存摺」吧。希望孩子在我給他們的愛裡面,看見永不放棄的勇氣,一如當年母親給我的。 也許有一天,孩子會把這本「愛的存摺」傳承給他們的下一代。讓愛,繼續綿延,在每一次風雨中,看見愛的陽光。 每一次下雨,除了想起媽媽,我也會不知不覺的想起爸爸。 小時候,爸爸在鄉下開飼料行,總是把飼料綑在摩托車後座,用機車來回在村子裡穿梭運送。每次下大雨時,我們擔心爸爸會在泥濘的小徑滑倒,總會站在門口搜尋爸爸的身影,直到聽到由遠而近的摩托車聲音,才漸漸放下忐忑不安的心。 雖然爸爸過世多年,每次下大雨時,還是會不自覺的把眼睛望向窗外,拉長耳朵搜尋熟悉的摩托車聲音,卻倏而發現爸爸早已離開我們,湧上一陣莫名的傷感。儘管生命無法重來,每一次在雨中想起爸爸,我都會循著記憶裡的摩托車聲,以及滴滴答答的雨聲,把想說的話盡情的寫在日記本上,彷彿爸爸什麼都會知道。 好多年就這樣過去了。今年第一場大雨,在前天夜裡嘩啦嘩啦的響著,這回不再急著搜尋爸爸的身影,腦海裡卻浮現爸爸紅潤的笑容,彷彿在告訴我,他很好,要我別擔心。 我知道,我終於走出失去爸爸的悲傷。 接納真實的自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養小孩 這段學畫期間,除了分享我的畫作,我也同步在臉書和讀者朋友分享我的成長:「一個人只要好好面對自己,一定會有很多意外的發現。」「不管年紀多大,踏出第一步去完成年少時的想望,你會發現內在潛藏著自己所不知道的能量,超乎你想像的龐大」,「跟當年的自己說,想做什麼就放膽去做吧,不試怎麼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呢」 唯有從你心靈深處流出來的東西,才會流到孩子的心坎裡。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父母不知如何「做自己」,又如何引導孩子「做自己」呢 ? 唯有父母願意給自己更多生命的可能,將心比心,才有可能給孩子更多空間去發展自我。很多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極限,當作孩子的極限,用自己狹窄的視野,框住了孩子的世界,導致有很多孩子連嘗試自己興趣的機會都沒有。事實上,「嘗試」只是跨出去的第一步,或許孩子最後想要的會是其他的東西,中間所有的過程,都只是媒介罷了。 很開心的是,後來有些媽媽告訴我,她們受到我的影響也開始探索自己,有人學拼布有人學日語,也有人去學書法,也有媽媽留言給我:「過去人生中自以為的可惜,其實在未來的生命中,都還會再度開花結果。」讓我有一種深深被了解的感動。 記得美國科學雜誌曾經報導: 懷孕與養育下一代,會讓雌性動物(包括女人在內)更聰明、更勇敢。很多媽媽步入家庭後,因為養兒育女,逐漸失去自我。而我,卻恰恰相反。因為養育兩個孩子,反而讓我重新看見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我個人挺喜歡美國一位心理治療師的觀點:「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享受人生,來自於和他人及你內心深處的聯繫,來自於接納真實的自我。」因此,我總是鼓勵媽媽聆聽自己的聲音,用自己喜歡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養小孩,同時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成長。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應是成就孩子,也成就妳自己。媽媽做自己,也讓孩子做自己。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長成他自己的樣子,媽媽也藉由養育孩子,修剪生命的枝葉,圓滿自己的人生。教養,除了養孩子,柴米油鹽之外,應該還有更豐富的旅程,值得媽媽去追尋哪。 本文摘自淑文的新書《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1/25日出版 並刊於大陸《生活教育》雜誌 2013年一月號
★黃淑文最新作品:《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教育界,藝文界聯合推薦,在博客來網路書店
- ★天下雜誌出版《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書籍 介紹
- ★ 大手牽小手‧快樂做自己新書分享會 - 2/17〈日〉 2:30-4:30pm 金石堂板遠店 〈新北市板橋區新站路28號7樓〉 ★永遠不會嫌晚,媽媽勇敢做自己: 新書導讀(一) http://blog.udn.com/h28712623/7249157 ★關於教養,我曾經做過的三個實驗: 新書導讀(二) http://blog.udn.com/h28712623/7271887
★天下雜誌出版《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圖片故事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