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8 09:47:36瀏覽1277|回應10|推薦41 | |
孩子,不是只會「童言童語」 記得第一次上廣播電台時,有聽眾提問:「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講不出像你們家的小孩,這麼富有哲理的話?」 聽眾的問題,馬上把我問倒了。當場我舌頭打結,尷尬的不知如何回應。 回家後,仔細想想。原來,我被問倒的主因是- - 「知道孩子的腦袋瓜兒,究竟在想些什麼?」對我而言,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只是單純的好奇,孩子會如何思考,驚嘆於孩子的想像力,偶爾做些文字記錄,從來沒有期待他們會講出什麼哲學的大道理。 我從來不去比較別人家,和我們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或「不那麼說」,有什麼差別或好壞。而是相信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個性(有的文靜木訥,有的善於說理),都會發展出自己的思考邏輯和生命哲學。 每個孩子表現自己的方式,絕對不同。重點應該是,大人願不願意放下權威,把孩子(即使只是小baby)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而不是一味的以為孩子很幼稚,只會講一些童言童語。 早期的年代,比較壓抑,很多小孩即使什麼都懂,也不敢隨意的表達自己。但現在的世代,更開放更多元,很多爸爸媽媽,只要多開放給孩子一些發言的空間,便會驚訝的發現,「孩子懂得比大人想像的還要多」,而且說出來的話語,還針針見血,有時還因不懂得人情世故,絲毫沒有留下任何情面,把一旁的大人氣得咬牙切齒,又好氣又好笑。 吾家兒子在小四時,曾經做了一張分析比較圖,分析他的老爸,老媽,妹妹,狗妹妹(杜小土),以及杜大土(狗妹妹的男朋友),一家六口的個性,誰溫和?急躁?誰易怒?愛生氣?最後還列出一家六口的快樂指數,轉化成柱狀分析圖。 兒子的表格,不見得精準,卻很有創意,有很多趣味的思索空間。這是多麼寶貴的一張圖啊!代表兒子看待家裡每一個成員的眼光,以及內在隱微的期盼。 也許,又有爸爸媽媽要發問了,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不會這麼做呢? 找出你和孩子的互動模式,給出自由流動的情感空間,才是重點哪!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