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8 13:19:39瀏覽3415|回應5|推薦112 | |
中華隊在經典賽的第一階段就被淘汰出局,先是0比9兵敗南韓,之後又1比4臣服於大陸,遭遇台灣棒球史上最難堪的二連敗!於是引發包括「徵召不順」、「球員太年輕」、「教練調度有瑕疵」.....等批評,其實,若我們再放遠一點看,我覺得台灣的棒球,很像是台灣經濟的縮影,先是遙遙領先大陸,之後慢慢被追上,假如我們的策略和經營方式不改變,別說這一次經典賽徵召不到球員,下一次比賽連總教練都徵召不到我也不會太意外。 或許大家都不曾換個角度思考過台灣的棒球,某個程度來說,在外國人眼裡,台灣的棒球一直都是奇蹟。台灣棒球發展的歷史不如日、韓,棒球資源不足一直是事實(政府企業支持有限、場館不普及)加上棒球運動人口比例本來就不高(只有原住民同胞和少數棒球重點學校投入),能夠在過去這近 20 、30 年來與日韓相抗衡,甚至培養出一個名揚大聯盟的王建民,誠屬不易。而那也是所有這塊土地上人民「不服輸」及「以小搏大」的一種精神和自豪。 雖然說是「國球」卻又沒有真正得到足夠的棒球奶水,台灣的棒球其實已經面臨到非常大的系統風險。什麼叫做「系統風險」?在投資學上,所謂的系統風險又稱之為市場風險,指的是大環境中會影響到所有公司的風險,比如說,911恐怖攻擊、SARS......這部分風險沒有辦法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換句話說一旦遇上系統風險,大家都要遭殃的意思。那麼台灣棒球的「系統風險」又是什麼?我認為基層棒球推廣不足,企業支持有限和球員品德教育不佳,都是隱憂。以下我將一一來說明~ 首先是棒球的普及化,雖然「感覺上」台灣的棒球是全民運動,很多人熱愛棒球,但是事實上,台灣真正打棒球,接觸棒球的比例其實非常非常低,最多只是有些人愛看棒球,而且看熱鬧的比較多。舉個例子,在美國,打棒球是一種生活,對於大部分國小國中年紀的美國人來說,打棒球和打籃球是很多人平日身體力行的運動(就像歐洲人、南美洲人踢足球),跟吃飯跑步一樣地自然。於是乎,他們玩棒球不會太早考慮到「以後需不需要靠打球吃飯」?就算日後沒選擇走上這一途,也會因為他們年輕時代對棒球的熟悉和喜愛,一輩子成為棒球運動的支持者(買票進場看球)。日本的情況也相仿,日本到現在還有很多很多業餘球隊,有很多很紮實的棒球人口,有比職棒冠軍還受重視的甲子園大賽,要做到這樣,前端的推廣不做,根本不可能指望後面可以開花結果。 再過來是企業的支持,如果我們攤開美國、日本或是韓國的職棒資料,他們幾乎所有的球團老闆背後都是大財團、大企業,莫不以擁有球隊,贊助球隊為企業的光榮和目標。偏偏台灣的情況不是如此,目前在中華職棒的檯面上,只有統一稱得上是比較大的企業(某個程度來說,目前中華職棒四支既有球隊也只有統一比較有能力長期投資球隊,難怪他們的經營相對來說也比較上軌道)。大家試想,如果一支球隊,還沒開打,就老是在想,今年還要賠多少錢?賠多少錢就準備收攤不玩?說要落實二軍,給予球員一個長期的發展環境,根本是緣木求魚。老實說,弄成今日這樣難堪的局面,儘管球團本身也是問題一堆,我還是必須說,我還是要對目前仍願意以實際行動拿出新台幣,賠錢還是努力撐著的球團老闆們(統一,兄弟,興農和La New)表示我個人最大敬意,不管當初你們加入職棒是自願、誤判還是搞不清楚狀況,至少你們還是選擇堅持!與三商、味全、中信這些選擇離開的大企業相比,這些留下來的人難道不值得一絲絲鼓勵和掌聲嗎? 另外,我建議政府要拿出具體辦法,看看如何透過類似「減稅獎勵」或是「地方經營」的方式來改善球團的經營環境,或是直接鼓勵大財團投身職棒的經營,有錢有資源,台灣的職棒才有可能繼續健康走下去。倘若有一天,政府可以做到讓包括台塑、鴻海等企業都樂意贊助棒球,經營職棒,那才是全民之福。千萬不要又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再講出類似體委會主委「不排除強迫徵召」的蠢話了。強迫徵召應該只有共產國家才辦得到吧?就算強迫徵召,徵召的到人,徵召的到選手們拼命替國家爭取榮譽的決心嗎? 最後,我不得不提及球員本身的品德教育問題。在過去這些日子來,台灣棒球運動曾經有過最大的傷害,無非是職棒賭博事件,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職棒賭博,棄絕了他們曾經對棒球的熱愛,有太多太多的企業,因為職棒賭博,對經營職棒這件事避之無恐不及,而這類似的問題發生最大的原因,我相信球團政府防堵有疏失、棒球大環境能提供資源有限,都可能是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這些球員們從小打棒球的基礎教育上,基層的教練和學校給予這些球員的品德教育實在是太薄弱了。換句話說,如果當我們在教導小球員時,只灌輸「勝利第一」,而不是「榮譽第一」的觀念,小時候放水求取勝利,長大放水求取利益,不是很正常嗎?我們不是都清楚「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的道理嗎?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