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15 09:22:34瀏覽1765|回應7|推薦10 | |
本文原作於2002年5月11日,修改於2002年6月7日,至今看法未變,潤飾後貼於此。 馬克思的階級觀受到現代西方社會學者的批評,認為他過度簡化了社會中的人群,於是多半以「階層」來劃分社會中的人群,強調依據職業以及其他特徵來劃分人群。不過,以「階層」取代「階級」的做法,卻也淡化了人群間的衝突面。易言之,階層論有助於社會穩定,符合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反之,階級論具有顛覆性,持此論者會不斷質疑社會的不平等和不公道,自為統治者和資本家所不喜甚或懼怕。有趣的是,「不再革命」的中國大陸,官方或民間,也逐漸放棄了階級論而向階層論靠攏。 如果我們不執著於是否擁有生產資料這個表面上的經濟標準,而去掌握馬克思立論的核心,則可以這樣說,馬克思強調了一個社會中的人,會因為經濟地位的不同而產生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等等的不平等關係。馬克思理論原來批判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今日同樣的理論卻已適用在中國大陸。依馬克思來看,這樣的不平等關係是不合理的,是不能忍受的,所以要改變這種現狀,經由行動鏟除不平等。 我發現台灣的教改(嚴格說是目前的升學制度),不管主事者如何自我辯護,都逃離不了馬克思階級觀核心所批判的事實。我們觀察教改,要注意到是哪些人在主持教改?他們的社會身份如何?我認為,教改主持者和參與者首先考慮的是「本階級」的利益,他們不可能會去照顧弱勢族群的利益。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可能覺得這樣說他們很是冤枉。但是從馬克思理論來看,制訂符合本階級利益的政策卻是必然的,不管主事者這樣做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不管是過去的聯考制或今日的多元入學方案,都「再生產」著社會上既有的不平等,進行了所謂的「階級複製」。它可以使社會上既有的不平等關係,除了政治、經濟地位的代間傳遞外,再藉由教育上的篩選制度一代一代持續下去。教改的根本弊病就在於它加劇了階級間的不平等,它使得向上的社會流動更為困難,這是它最可怕的地方。它使得像陳水扁這樣苦讀出身的人成為絕響,如果陳水扁「不幸」而生在這樣的制度之下,恐怕很難有出頭天的機會。過去被批評得一塌糊塗的聯考制度還能「生產」出有權有勢的陳水扁家族;然而,取代聯考制度的種種入學方案,恐怕是禍多於福吧,它究竟會給台灣的教育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看好的人也許不太多了。 至於馬克思立論的後半部是否能在台灣實踐,那應該不是今天的台灣談得到的問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