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在當前中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洪可柱將矛頭直指北京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學,指責這些名校投資巨大,浪費驚人;校內學術腐敗盛行,欺世盜名成風。洪可柱指出,「上至院士、博士生導師,下至研究生、大學生,抄襲剽竊成風,巧取豪奪成性,弄虛作假為常,欺世盜名為榮。」[來源]
學術腐敗包含著文憑腐敗,有一段文字如此描述:
這些年來,社會的文憑腐敗現象十分的嚴重:在許多高校,其中不乏某些著名高校,紛紛開辦什麼企業老總、政府官員碩士班、博士班,流水線似的批量生產各種碩士、博士。那些什麼CEO、CFO,什麼處長、局長,好傢伙,一夜之間,全變為碩士、博士。至於上課,好像極少正正經經地上過。而論文、考試,簡單,不是由秘書代勞、槍手捉筆,就是有老師考前圈點重點,只需要臨時背記,一切都OK。年頭一足,什麼碩士、博士的燙金証書照拿不誤,一般還得由該院校的什麼主任、書記、甚至校長親自頒發。於是乎,現在的許多企業家、政府官員的名片上,大都標有XX大學博士、碩士字樣﹔於是乎,有些碩導、博導在總結學術業績時,頗有成就感地寫上培養了XXX等著名官員、著名企業家。
如果不是一些用語上的不同習慣,這段話看起來就像是在描述台灣。其實以上的評論是大陸網友阮占江於2003年1月針對下述新聞來的:
(2002年)12月10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對外宣布:從明年起,該院將不再招收在職博士生。他指出:「無論是國家官員還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只要在光華管理學院念博士生,我們都要求他們辭去工作,一心一意地參加全日制學習。」他解釋說:「目前有些人,一邊在官場、商場中得意,一邊讀著學位,拿著証書。光華此舉就是為了規避這些狀況。」
阮占江認為,「文憑腐敗」的害處如下:
首先是直接衝擊學術界自身的聲譽。當昔日純潔、神聖的一方淨土也被滾滾俗塵所玷污時,人們對學術界的失望也就不用言說了,整個學術界包括教授、文憑本身也就必然迅速貶值﹔其次是對教育質量和在校學生的巨大衝擊:當獲知自己寒窗十幾年辛辛苦苦才得到的東西可以被人家用幾個破錢就輕鬆搞定時,就算你是聖賢,你也無法再能夠精誠治學了。從而,必然導致年輕一代大學生心態浮躁,壓力巨大,也就必然導致整個教育質量江河日下,無法保証﹔再次是對原已日益失衡的社會心理再次帶來巨大衝擊:以前的腐敗大多集中於政治、經濟等熱點敏感領域,搞得到處是民怨紛紛,怨聲載道。而如今以前相對公正、平等、純潔的學術領域竟然也被特權侵蝕、蠶吞,而且,在中國,讀書向來是無數普通百姓改變命運的惟一希望和途徑,而文憑腐敗,等於是堵上了這條希望之路,如此以來,民心又怎能不亂,眾心又豈能平衡?
阮占江還分析了「文憑腐敗」產生的原因:
文憑腐敗之所以產生與猖獗,既有轉型時期的體制混亂的因素,又有社會對文憑學歷的盲目重視、講究的成分。但是我始終覺得,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學校無法真正控制自己的學術資源。學位管理體制的混亂,學位評價方式的不科學,學校經濟、社會地位的無法獨立,都極大地催生著文憑的腐敗。經濟上的貧困與無奈,社會地位的附屬現狀,使得許多大學無法對文憑腐敗大聲說不。
如何杜絕「文憑腐敗」?阮占江看法如下:
加大國家對高校的資金注入,逐步提高高校的獨立性和自主辦學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嚴格的學位評定、審查機制,嚴格把好証書發放關﹔做好社會的思想宣傳工作,改變人們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文憑的思維方式,變學歷本位為能力本位。[詳全文]
這幾年來,在注意大陸發展的同時,我一直有一個感覺,隨著大陸日益加強跟國際的接軌,兩岸在很多方面出現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同步化」,比如在已經出現「數位鴻溝」(大陸用語,指因使用或不使用電腦及網路,所造成的資訊取得能力的差距)的社會中,國家主政者如果太過強調知識經濟,則會拉大已有的差距,並因此加劇貧富的兩極分化;又比如入世對兩岸農業的衝擊。而「文憑腐敗」也是兩岸同步出現的問題之一。
不同的是,大陸總是有人重視並提出這方面的問題,而台灣相對地缺少對此問題的自覺與關注。相對於大陸提出的「文憑腐敗」,台灣甚至連怎麼說這種事都還找不到準確表達的語言。我能想到的用語是「文憑泛濫」,但是「文憑泛濫」含括較廣,從某個角度來看,大學劇增也是會造成「文憑泛濫」的,但並不意味著就是「文憑腐敗」。
難道兩岸近幾年的差距,不僅出現在經濟發展上,也出現在自我反省和挑出問題的能力上嗎?如果說,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找出問題並且加以界定的能力。那麼台灣是不是連使用語言的能力都在退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