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9/18 22:31:24瀏覽2923|回應5|推薦30 | |
兩種面對:自己的、他人的。這裏談面對親友的死亡。 九月上旬,我去新生南路的「台北浸信會懷恩堂」參加一位長者的追思禮拜。我沒有宗教信仰,在基督教堂的這場禮拜,讓我感觸良多。 這場基督教的追思禮拜,主角絕對是亡者。親友齊聚一堂,由未亡人、兒子、女兒、朋友、學生,一一上台道出對亡者的感懷與悼念,台下聆聽的眾人,則在咸感哀傷之餘,又更深刻地認識了亡者的一些側面。然而,不管是家屬或前來的親友,表現出來的哀傷都是有節制的。而亡者的女兒,精心編製了亡父的紀念照,用投影機放映出亡者一生的驕傲與快樂,整個過程,虔信基督的女兒,始終面露溫熙的笑容,恰如追思主題:生之禮讚,彷彿面對的不是死亡,而是重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於亡者與非洲甚有淵源,因而家屬能夠請來三位非洲馬拉威的教徒,詠唱了兩首馬拉威詩歌,一首是英語的"I Have Decided",一首應該是齊切瓦語的"Nthawi Yakwana"。主唱的女歌者,歌聲充滿著不加修飾的原野爆發力,令人震撼,而兩位和聲一男一女,聲音則輕柔而渾厚,三人伴隨著樂聲,身體左右搖擺,有點像美國的黑人靈歌,但更為奔放。因為這樣,追思禮拜竟然有了一點歡樂的氣氛。由美國專程來到的牧師證道後,分發給出席者每人一朵花,一一放置到亡者靈前,禮拜隨之結束,時間已是中午。 這場追思禮拜,一方面追思亡者,一方面撫慰了家屬,另一方面則盪滌了參加者的心靈。 相對的,我所知道的台灣民俗喪禮,主角似乎不是亡者,而是家屬,眾人的焦點集中於家屬的表現或「表演」。(用「表演」一詞好像有些殘忍,但這是我真實的感受。)另外,台灣民俗喪禮特別強調哀傷,家屬最好能表現出哀慟逾恒,不管哀傷是真情或是假意,總之要表現出來,否則就有不孝之嫌,可能會被說三道四。關於這部分我不想多說,網友只要聯想一下以下幾個詞即可:排場、孝女白琴、釘棺儀式,......等等。 我又聯想到七月底由東京至台北,在飛機上看的一部日本影片《東京鐵塔》。影片末尾,男主角雅也(小田切讓飾)的母親罹癌病逝,停靈在二樓,但一樓卻有曾經來到家中吃母親做的飯,與母親同樂的朋友,在此飲酒作樂,以此慰藉已逝的母親。這又是另外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了。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