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5/14 15:32:58瀏覽2122|回應0|推薦12 | |
二十六庄迴暮霞,倒風內海萬商家。 慈心媽祖恬然坐,通濟宮前感物華。 學了法律,常常看到兩家鄰居為了疆界的兩、 然而百年的疆界是不變的嗎?這幾天回新營祭祖,順便看看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牆上的古地圖,我才知道台灣西南沿海曾有兩個內海,北邊的是「倒風內海」,南面的是「台江內海」。 根據「續修台灣府誌」,新營、鹽水附近,在過去濱臨「倒風內海」,在「倒風內海」內有三個港口:一為麻豆港,一為茅港尾港,北為是鐵線尾港。 新營市的鐵線橋里在清朝康熙年間相當繁榮,管轄二十六庄,往昔津渡繁華,船舶可達通濟宮前,後因港口淤塞,鐵線橋漸趨沒落,但通濟宮仍然香火鼎盛,數百年來庇佑著無數善男信女。 通濟宮位於新營市鐵線橋四十號,鐵線橋在明鄭時期設社,當時小型舢舨可沿急水溪直上達通濟宮,是陸路交通與大陸通商航路的駁運站,也是諸羅縣與台南府的南北大道。可說是附近村社的經濟中心,港口可吞吐百餘艘小艇。 姊夫開車帶我到老通濟宮參訪。在通濟宮的背後,靠馬路的地方,寫著「縣定古蹟」字樣。我向往通濟宮的方向走著,通濟宮的右面,是長形的紅磚道,直達遠遠的民宅,民宅雖然多數是平房,但是已經煥然一新,也有三層樓的現代水泥屋。 根據文獻的記載,兩、三百年前,這裏是萬商雲集,風帆片片的商港,我眼前應是一片港灣。然而我現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再也平凡不過的農村。這裏真的有著津渡繁華的盛景?這裏真的是「陸路交通與大陸通商航路的駁運站」、「附近村社的經濟中心,港口可吞吐百餘艘小艇」?我呆住了,我彷彿停留在錯亂的時空上,不知所措。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到底要相信我所看到的,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十分平凡的村莊?還是相信宇宙的緣起性空,大地蒼茫,人事滄桑,物換星移,人間無事不可變,而去相信這裏過去曾經有引領風騷的年代?就像叱咤風雲的一代英雄,在歸隱後,也不過是一個平凡的白髮老頭而已。 通濟宮的建築,確實出自名匠手筆,無數的建材和雕畫,都呈現傳統藝術之美。根據台南縣文化局的網站,通濟宮於清康熙中葉創建,嘉慶二年、民國元年、二十年、三十七年皆有重修。而民國八十九年台南縣政府委託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調查研究暨修護規劃。 通濟宮所以被列為古蹟的理由有三: 一、 鐵線橋為歷史上重要之水路交通孔道,廟宇之奉祀亦有碑文可證,具重要歷史意義。 二、 通濟宮為該地區二十六庄之聯庄廟,對於瞭解台灣南部地區之社會結構具有重要之意義及價值。 三、 該廟建物保存良好,格局完整,構造與木作多保有古風,泥塑亦保持精美之原貌,具建築與藝術之價值。 通濟宮供奉的主神是媽祖,也同時有天上聖母、中壇元帥、註生娘娘、地藏王菩薩、李府千歲、吳府千歲、范府千歲等,充份表現先祖對宗教的虔敬和寬容並蓄。 在殿中有三塊古匾,「澤周海嶠」為清道光舉人劉達元所立,「神光海島」及「克紀彼天」為光緒時代的產物。它的整體建築的藝術特色不亞於三峽的祖師廟。 我在廟內往外看,佇足良久。我在思索,人類歷史的長河,究竟是怎樣在流動啊!叫我怎麼想像,這裏以前是如何地繁華?兩百年後的故鄉新營,又將會是怎麼樣的風貌?那時候,還會有人像我一樣,來這通濟宮尋找五百年前的繁華記憶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