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9 18:14:24瀏覽4051|回應2|推薦8 | |
大多數成功的繪本,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主題單純」。故事有一個「紅心」,有一個主要的問題要解決,所有的箭都朝紅心射去。
繪本和電影很像,它有長度的限制。不像小說,小說愛寫多長就寫多長,主題可以非常複雜。電影就不行,導演如果想要呈現的主題太多,劇情就沒辦法集中,只能就每個題目做一般性的處理,顧不得細節。很像沾醬油,只能表面沾一下,很淺薄,就沒法熬入味。很多從文學小說改編的電影,所以失敗,主因都是導演或編劇過於忠於原著,想要把太多的材料,壓縮在120分鐘的電影中。觀眾看得眼花撩亂,但目光渙散。 繪本的載重量比電影就更小,一本32頁的繪本,大概有14場戲上下。好像你只有14支箭,最好箭箭射中紅心,才有力量。如果紅心過多,目標太廣,射出的箭就累積不起來,力量分散,沒法深入。 我們來看漢斯比爾的《小象歐利找弟弟》,這本書的主題很單純,就是小象歐利想要一個「弟弟」做生日禮物。象媽媽滿足不了歐利的要求,歐利就自己去「找弟弟」。 歐利找了鸛鳥、鹿、青蛙、貓、獾、孔雀、蝙蝠、袋鼠、啄木鳥,9種動物,想和他們做兄弟,打入他們的生活。結果都不成功,其他動物只能成為歐利的朋友,歐利沒辦法變成其他動物。歐利每一次變身的過程,都加強找弟弟的主題,運用各種動物的特性,和小象本身的不協調,來製造笑點。所有的趣味都落在找弟弟這個紅心上,孩子在清晰的範圍裡期待,期待下一個相同題目,不同變化的趣味。小象歐利一會兒拿椅子當鹿角、一會兒插羽毛裝孔雀、綁桌巾做袋鼠……他無邪傻氣的可愛模樣,就會逐步堆疊,深深印在讀者的心中。 有了集中的主題,才能形成主幹,所有趣味的片段才能串連起來。否則再有趣的片段也只是偶然的插曲,形成不了完整的曲子。漢斯比爾的每一張畫,角色都像小孩的化身,非常討人喜歡。動物趣味橫生,用色明亮乾淨。他製造「可愛」的功力,很少人能與他相比。看他的畫,所有的緊張都會瞬間消退,人彷彿被吸進溫柔神奇的白光之中。但他真正的成功,是他清楚的掌握單純的主題,形成很清楚的中心主幹。 要提醒一點,「單純」和「豐富」沒有矛盾,必須並存。好像一棵樹,單純指的是樹幹,豐富是樹幹生出的茂密枝葉。如果枝葉失去了樹幹,散落在地上,那就是「雜亂」。雜亂和豐富不一樣。 最失敗的繪本,是既沒有樹幹,地上也找不到枝葉,呈現一片呆滯的空白。 同樣的比喻,一本繪本裝一棵樹就夠多了,萬萬不要想塞下一片樹林。這樣的繪本將會失敗,不是有可能失敗,而是將會失敗。只處理一棵樹才有可能成功。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