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虛構的一家人生活不符合你的品味,也許你偏愛統計數字。 從 1800 年以來,地球上的人口已經增加為 6 倍,但預期平均壽命已經不只增加一倍,實質所得也增加到 9 倍以上。 如果與 1955 年相比,在 2005 年,地球上人類的平均所得已增加為近 3 倍(已考量通貨膨脹而加以調整);所攝取的食物卡路里增加 1/3;所下葬的子女數目少了 1/3;預期的壽命也多了1/3。 一般人比較不可能死於戰爭、謀殺、分娩、意外、颶風、洪水、饑荒、百日咳、肺結核、瘧疾、白喉、斑疹傷寒、傷寒、麻疹、天花、壞血病或小兒麻痺。無論在哪個年齡,一般人也比較不會罹患癌症、心臟病或中風。 一般人比較可能會識字並且接受學校的完整教育,也比較可能擁有電話、抽水馬桶、冰箱及腳踏車。 這一切改變都發生在半個世紀之內,因此雖然人口增加一倍以上,但商品與服務並沒有因為人口壓力而變成配給制,而是持續擴展。 無論依什麼標準來看,這都是人類的驚人成就。 平均值掩蓋了許多事,即使將世界拆成片斷,也很難在 2005 年時找到比 1955 年還差的地方。在這半世紀裡,只有六個國家的平均每人實質所得稍微降低(阿富汗、海地、剛果、賴比瑞亞、獅子山、索馬利亞);只有三個國家的預期平均壽命下滑(俄羅斯、史瓦濟蘭、辛巴威);沒有任何國家的嬰兒夭折率升高。在其他地區,生活大幅改善。 非洲的改善程度低落到令人沮喪,與全球其他地方相比下更是微不足道。 因愛滋病肆虐,非洲南部許多國家,在 1990 年代預期壽命大幅下滑,直到近年來才好轉。 在這段半世紀期間,你也會看到某些國家經歷生活水準或生存機會大幅惡化的現象: 1960s 年代的中國、1970s 年代的柬埔寨、1980s 年代的衣索比亞、1990s 年代的盧安達、2000s年代的剛果、半世紀以來的北韓。 阿根廷在 20 世紀時的停滯頗令人失望。但整體來說,經過 50 年後,世界的成就已經明顯、驚人且戲劇化地朝向正面發展。 比起 1955 年,南韓人平均多活 26 歲,每年所得多出 15 倍(也比北韓人所得多出 15 倍)。現在墨西哥人的平均壽命高於 1955 年時的英國人;現在的波札那人比 1955 年時的芬蘭人賺更多錢;現在尼泊爾的嬰兒夭折率低於 1951 年時的義大利;每日生活費用不到二美元的越南人比重大幅下滑,在 20 年內從 90% 降到 30%。 富人變得更富有,但窮人也過得更好。 從 1980 年到 2000 年,全世界開發中國家的窮人消費大幅成長,速度是全球整體的兩倍。 與 50 年前相比,中國人變得 10 倍富有,生育力剩 1/3,平均壽命多出 28 歲。 與 1955 年相比,即使是奈及利亞人都變得兩倍有錢,生育力減少 25%,平均壽命多出 9 年。1950 年以來,雖然全世界的人口倍增,但即使是赤貧人口(每日生活費不到 1985 的一美元)的絕對數字也都下滑。 赤貧人口的比重則大幅減少了一半以上,降到 18%。 這個數字當然還是高得嚇人,但趨勢就不會令人沮喪:以目前的下滑速度來看,在 2035 年左右會降到 0,雖然也可能達不到。 聯合國估計,貧窮在過去 50 年減少的速度遠快於過去 500 年。 人人變得更富裕了 1955 年並非荒年,本身就已經是創紀錄的一年: 當時世界比起以往更富足,人口更多,也活得更舒適,雖然不久前才有希特勒、史達林與毛澤東(毛澤東剛開始讓他的人民挨餓,因此他才能用穀物去向蘇聯買核武)。 與之前的任何時代相比,1950s 年代是異常富足與奢華的 10 年。 當時印度的嬰兒夭折率已經低於 1900 年的法國與德國。 日本兒童受教育的時間已經比 20 世紀初時多了接近一倍。 在 20 世紀上半葉,全球每人平均所得已幾乎倍增。 1958 年,高伯瑞 J.K. Galbraith 宣稱,「富裕社會」已經達到一定程度,許多不必要的產品透過勸誘力強大的廣告商「過度提供」給消費者。 高伯瑞說得沒有錯,美國人確實比其他國家人民有錢:美國人的身高比 50 年前平均高出 3吋,花在藥品的錢比葬禮多出一倍(剛好與 50 年前相反)。 在 1955 年,10 個美國家庭中,大約有 8 個有自來水、中央空調、電燈、洗衣機與冰箱。 在 1900 年,幾乎沒有家庭有上述的奢侈品。 瑞斯 Jacob Riis 在他 1890 年的經典作品《另一半的人口如何活著 How the Other Half Lives》裡寫道,紐約有一戶 9 口之家住在 10 平方呎大小的房間外加一個小廚房,婦女每天在血汗工廠工作 16 個小時,賺到 60 美分,一天也只能吃一餐。 到 20 世紀中葉,這一切必定已經難以想像。 不過,又過了 50 年,如果從現在回顧過去,在 1955 年時擁有汽車及各種舒適生活用品的中產階級,現今可能會被形容成「貧窮線以下」。 1957 年,英國首相麥克米倫 Harold Macmillan 告訴英國工人說他們「從來沒有過得這麼好」,但就實質所得來說,這些英國工人還不如現今失業又撫養三名小孩可以領到政府救濟金。 今天,在美國官方認定的「窮人」中,有 99% 擁有電力、自來水、抽水馬桶及冰箱,95% 有電視,88% 有電話,71% 有汽車,70% 有空調。 19 世紀末的大亨范德堡 Cornelius Vanderbilt 連一項都沒有。 即使在 1970s 年,只有 36% 的美國人享有空調設備;到 2005 年,79% 的「貧窮」家庭也都有空調。 即使在中國的都會區,90% 的人也都有電燈、冰箱與自來水,許多人還有手機、上網設備、衛星電視,更不要說是各式各樣改良且便宜的產品,從汽車到玩具,從疫苗到餐廳不等。 悲觀主義者會問,但這一切的代價是什麼? 環境顯然持續惡化。在北京等地,可能如此,但在許多其他地方,就不是了。 在歐洲與美國,河流、湖泊、海洋與空氣都變得更乾淨。 泰晤士河的汙水變少,魚類變多。 美國伊利 Erie 湖的水蛇在 1960s 年代瀕臨絕種,現在數量又變多了。 禿鷹的族群再度興旺。美國帕薩迪納 Pasadena 的煙霧變少。 在瑞典,鳥蛋中的汙染物比 1960s 年代減少了 75%。 25 年內,美國交通工具的一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75%。 現在一輛汽車以全速前進所排放的汙染物,還低於1970 年時停放車輛所釋出的汙染。 同期間,最長壽國家(1850s 年時的瑞典、1920s 年時的紐西蘭、現今的日本)的平均預期壽命持續穩定增加,平均每年多出 0.25 歲,200 年來這個速度變化不大。 目前還看不出到頂的跡象,但必定有一天會到達極限。 在 1920s 年代,人口學家篤定宣稱,人的平均壽命將在 65 歲到頂峰,「我們的生理構造沒有劇烈的革新或奇特的演化改變來干預」。 在 1990 年,他們又預測,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會超過 85 歲,除非在控制老化的基本速度方面出現重大突破。」才不過 5 年之內,這兩項預測都錯了。 這樣一來,退休後的時間大幅增加。 從 1901 年開始,英國 65-74 歲男性的死亡率第一次下滑 20% 時,經過了 68 年的時間。 死亡率再下滑 20% 所需要的時間依次為 17 年、10 年與 6年,改善的速度加快。 悲觀主義者說,這好得很,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又如何呢? 沒有錯,人們活得更久,但只增加多年的受苦與殘疾。不是的。 一份美國報告指出,從 1982-1999 年,65 歲以上的人殘疾率從 26.2% 下滑到 19.7%,比死亡率下降的速度快一倍。 雖然有更好的診斷與更多的治療,但死亡前慢性疾病的持續期並沒有延長,反而還略微縮短—專有名詞是(壓縮發病率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人們不只是活得更久,垂死的時間也更短。 以中風來說,這是高齡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從 1950-2000 年,在美國與歐洲死於中風的機率下滑 70%%。 在 1980s 年代初期,牛津的中風研究指出,在未來 20 年,中風的機率將增加 30%,主要是因為中風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揚,而人們預估會活得更久。 人們的確活得更久,但事實上中風的機率反而下滑 30%。(雖然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揚,但愈來愈延後。) 癌症、心臟病與呼吸疾病也是如此:雖然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多,但發病年齡仍愈來愈晚,從 1950s 年代以來約晚了 10 年。 即使不平等現象在全球也都普遍下滑。 沒有錯,在英國與美國,貧富不均在過去 200 年之間大幅改善。(在 1800 年,英國貴族比一般人高出 6 吋,現在高不到 2 吋。) 從 1970s 年代以來,改善腳步就停滯不前,原因有許多,但都不值得懊惱。 例如,高所得者之間結婚的比例高於以往(讓所得更為集中)、移民增加、貿易自由化、壟斷被創業競爭所取代、職場上的技術溢價增加,這一切都會助長不平等,但卻是起源於自由化的趨勢。 此外,統計上很矛盾的是,雖然某些國家內的貧富不均增加,但就全球來說卻是減少。近年來中國與印度的財富增長,造成這些國家的所得不均,富人的所得成長速度快過於窮人—在擴張的經濟體,所得差距是自然的現象。 不過,中國與印度成長帶給全球的影響,卻是降低全世界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 正如海耶克Hayek 所說,「一旦較低階層的地位快速上揚,賺大錢的主要來源不再是討好富人,而是轉變成符合大眾的需求。原先加速推動不平等的力量,最後反而會減弱不平等。」 在別的層面,不平等的現象也在減弱。 智商分數的差異穩定縮小,因為低分數的人快速趕上高分數者。 因此,特定年齡的平均智商持續且普遍改善,每 10 年增加 3%。 兩項西班牙的研究顯示,經過 30 年後,智商平均高出 9.7 分,大多數的進步出現在低於平均水準的族群。 這個現象是由弗林 James Flynn 首先注意到,因此稱為弗林效應,但最初不受採納,被認為是測試改變的加工成果,或者只是反映上學的時間較長或品質較好。 不過,事實並不符合上述解釋,因為最聰明兒童的效應持續最弱,與教育環境相關測試的效應也最小。這個平坦的趨勢來自於營養平等化、刺激或兒童經驗的多元化。 你當然可以說,智商分數不代表真正的智商,但不可否認的是,某些事變好了,而且變得更平等。 即使正義也能改善,因為新科技可以揭發錯誤的判刑,找出真正的罪犯。 到目前為止,已有 234 名無辜的美國人在平均坐牢 12 年後因為去氧核糖核酸 DNA 特徵的結果而被釋放,其中有 17 人原先還被判死刑。 DNA 首度於 1986 年出現在法庭上,證明一個人無辜,協助找到真正的謀殺犯,從此之後這個模式不斷重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