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5 19:21:12瀏覽576|回應0|推薦0 | |
年過四十要活得「任性」一點 很多病患到罹癌時才想起過去有一段時間,勉強自己忍受「討厭」或「非常辛苦」的事情。很多人說,或許在他們心裡認為「討厭」的感覺是可恥的,而將這種感覺塵封在內心深處。因此,能真實感受「討厭」的感覺、同時改變想法和心情、減輕壓力的病患,治癒率都會明顯提升。 對討厭的事說不的確需要勇氣,尤其是責任感太強的的人,都會抱著羞恥的心情,認為這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做為,但這種想法會造成自癒力下降。 很多癌症病患或癌症生還者告訴我,「做想做的事」、「盡可能讓自己不去做討厭的事」、「不要太過忍耐」都是提高自癒力最強而有效的方法。 在癌症病患的相關資料裡,「好人」並不長命,壓力是導致癌症發生的最大原因。這些人在生活中恐怕都比較被動,想法也比較消極,對身體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太會說 NO 的人,表示配合度很高,對周遭的人來說當然是件好事因為。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就不會與周圍發生衝突,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棒,但事實上這些人背負的壓力很大,對身心的負擔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基本上每個人的意見與他人本來就不會永遠一致,經常壓抑自己的想法,就容易轉為壓力。無法有自己的主見,最後只能被他人左右,很容易步上由他人決定的人生道路。當然,過度的自我主張,會不斷與四周產生衝突並非良策。 但持續扮演好人的角色,只會讓各種的壓力加諸在自己身上,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當然就會導致自癒力下降。對年輕人而言,有一點壓力是人生的辛香料,但這種說法不適用於 40 歲以上的人。對年過 40 的人來說,盡可能妥善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才是聰明的。 當身體到了開始走下坡的年紀,委屈、忍耐、堅持、努力和競爭,都會對身體都會產生不良作用;人情、守約、責任感、和義務也會造成自癒力下降。隨著年紀增長,或許可以想成自己是施壓的那一方。換言之,可以任性地以自我為中心生活。有這種想法的癌症患者,的確是活得比較久。 臣服於主治醫生的壓力,完全照單全收的癌症病患,結果都不太好。在珍惜「討厭」這種感覺的同時,也要認真看待(想要 Want)的心情。非常重視(必須 Must)想法的人,罹患癌症的比率高得嚇人,因為他們總是被強烈的使命感所驅使而活著。 「一定要這樣!」、「非得這樣才行!」、「應該要這樣!」等等,這些句子老是出現在病患的談話中。將「必須」的想法改變為「想要」,就能提高自癒力,這是癌症的治癒過程中的必需步驟。 實際上,將「必須」的想法轉變為「想要」,通常在癌症痊癒後會有更明顯的改善。就算有討厭的事情,因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忍耐下來,這種個性會產生慢性壓力,是很容易想像的。 盡可能避免去做討厭的事,將想做的事放在第一優先,讓自己習慣這樣的思維,同時也能獲得別人的認同,是提高自癒力非常重要的一點。這麼一來,來自他人的壓力就會減少,有助於提升彼此的自癒力。 尤其是惡性淋巴腫瘤、乳癌和肺癌的病患,有很多都是為他人(家人、公司、社會)而活。他們的責任感比一般人高出一倍以上、很能忍耐、完美主義,這些都是他們最大的特徵。或許他們堅信為別人而活才是正確的生存方式,不難想像這樣的生活方式會變成慢性壓力的來源。幾乎所有的案例,在背後都有符合這些條件的故事。 「勉強及格」的態度對身體有益 想要提高自癒力,另一個需要珍惜的感覺,就是(勉強及格 So So)。這也是癌症病患和癌症存活者教我的。 我介紹的 14 種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都有很顯著的效果。完全無視這 14 種方法的癌症病患,通常術後結果都很悲慘。 我們建議許多病患應該從改善飲食習慣在內的生活習慣著手,對某些病患的確有效,他們的淋巴球數逐漸上升,腫瘤明顯縮小,術後的改善情況非常良好。但也有超過半數的人並沒有顯著的改善。 因為要求改變生活習慣,對很多病患來說,是過於嚴苛,反而成為一種壓力。此後我們放低了標準,建議病患每個項目只要做到六、七成即可。 如此一來,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病患都有明顯改善。嚴格要求對某些人來說的確奏效,可惜對大多數人而言卻只是徒勞無功。在我們體認到這一點後,對於癌症病患的輔導方式也做了調整,建議他們只要依照自己能力所及的程度來訂定標準,依標準執行即可。 罹患癌症的人通常對任何事都抱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完美主義,做事一定貫徹始終,否則絕不罷手,不知道勉強及格為何物。這樣的態度固然令人尊敬,卻也容易罹患癌症而很難治癒。 年過 40,千萬不要再跟年輕時候一樣,忍耐做自己討厭的事。對於任何事都要抱著勉強及格,不要要求太嚴或過分追求完美,不要太注重人情義理,也別繼續再當爛好人,不要在乎周圍的人如何看你。 反而要凡事以自我為優先,盡可能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在身體力行之前,心中要時時刻刻記住,別再做自己討厭的事,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對任何事都採取勉強及格的態度。如此一來,壓力就會減輕,自癒力自然也會提高。 在我接觸的個案裡,包括癌症病患在內的慢性病患,將上述這三種感覺應用在生活上的人,治療效果明顯好很多。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