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風會遺傳?
2008/02/14 19:52:34瀏覽3199|回應0|推薦22

前篇文有提到今年流年是火年,或者本身八字帶火的人,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從小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舉凡爺爺奶奶姑婆姨婆....等長輩 1/2 以上晚年皆為心臟病 、糖尿病 、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所苦並死於其迸發症。從小就被深深灌輸年老後的我也會得到這些疾病,因為心血管疾病普遍被認為"遺傳"機率最大。

長大後慢慢上過疾病學也接觸過相關臨床個案,心血管疾病的"遺傳"在我的解讀中指的是"飲食習慣"的遺傳,也就是上一代愛吃高油 、高鹽 、高糖的食物,自然會給下一代吃這些食物,自然而然就"遺傳"了這些疾病了。歐美將心血管疾病稱為"生活習慣病",也就是這個意思。

心血管疾病現代以逐漸被人們重視,從電視廣告上層出不窮的廣告可以窺知,最早的有納豆激梅 、紅麴、纖維,現在有植物固醇等新產品出現,還有些飲料標榜可降膽固醇等等....各式各樣產品無不使盡全力廣告可降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可見繼"減重"為全民運動後,降血脂也變成全民運動了。

心血管的健康分三部分: 心臟、血管、血液。降血脂只是停留在改善血液的清澈度,但現在很多臨床個案逐漸發現,很多"總膽固醇"(TC)在標準值200以下抑或者"高密度膽固醇"(HDL)在40~50以上的人,還是突然中風,或是突然心肌梗塞...為甚麼呢?? 因為大家都忽略了心血管的健康還有心臟和血管兩大塊。

血管像水管,年久一定失修,容易斷裂,必須平常時時維修才能保持血管(水管)的彈性,而保持彈性的方法就是補充"膠原蛋白",離胺酸和輔胺酸再加上維生素C結合便產生膠原蛋白。

血管因為受血壓的關係時常破裂,人體會優先使用膠原蛋白來填補,但如果體內不夠,就會拿會黏著的物質,比如脂肪、醣類等來填補,而這些物質不像膠原蛋白是平滑的,因此填補後會有凸起的情況,時間一久,逐漸讓血管壁阻塞。這也就能解釋血脂肪其實是在血液中流動的,怎麼會黏著在血管壁中的原因了。

當大家一直在廣告吃紅麴等讓血液清澈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時,我真的忍不住想說,不要忽略了很重要的血管的彈性,血管如果彈性不足,血液再清澈,一樣會中風,一樣會心肌梗塞......

PS: 深海魚油這類的 ω-3脂肪酸是降三酸甘油脂,並不是膽固醇,不要誤解囉.....

PS: 心血管專家Pauling 博士建議,維生素C每天的健康攝取量為400~500mg以上。以1顆柳丁約38毫克,每天食用10顆左右(考量水果高糖分給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水溶性維生素C每3~4小時就排出體外,所以最好每3~4小時就補充一次。

搶救中風黃金三小時 知道卻經常辦不到

【中央社 ╱ 台北十三日電】 2008.02.14 03:10 am

寒流一波波,各醫院都出現急診中風患者,有的家屬把握「黃金三小時」,急著把病人送到醫院注射血栓溶解劑,結果卻未能如願, 事實上符合搶救條件的人,不到一成能使用這個藥物,大多數病人面對的還是中風後的長期復健。

紀小姐的母親今年大年初二時中風,她在發現母親講話含糊不清、半邊手腳無力等初期症狀時就送去急診,然而春節假期的公立醫學中心急診擠滿人,等了三個小時才初步檢查為血管梗塞的缺血性腦中風,接下來又是等待,家屬心急如焚,自行將母親轉到另一家醫院,這家醫院的醫師認為紀母中風已超過三小時,只能選擇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的藥物,不適合使用血栓溶解劑。

許小姐的婆婆是在除夕前幾天一覺醒來時,左半邊身體癱軟無力,在送到某私立醫學中心急診時,檢查出腦內有一處血管塞住了,家屬要求用藥通血栓,但是醫師認為無法判定缺血性腦中風時間而予以拒絕,現在老婆婆大小便失禁,住院觀察中,準備日後持續復健。

紀小姐和許小姐都是高教育程度的中年子女,她們在報章網路上得知,缺血性腦中風在三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 rt-PA ,成份為合成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可以搶救腦細胞,這就是搶救中風的「黃金三小時」;然而,知道歸知道,大多數的情況都做不到。

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連立明指出, 台灣一年約有四萬人中風,其中七成是血管塞住的缺血性腦中風 ,根據參與腦中風登錄系統的三十八家醫院一萬五千位病患的資料, 符合條件且能及時用到血栓溶解劑用藥條件的病人,估計僅約百分之一點七,也就是一百四十七人

什麼樣的中風病人才能使用血栓溶解劑呢?連立明說,基本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三小時內,病情為中度、年紀不能太老、排除中風與糖尿病等病史,撇開病人延誤送醫時間、醫院急診耽誤檢查評估時間等因素不論,其實符合條件的病人數,遠比民眾想像中為低。

就算時間趕上了,家屬聽到血栓溶解劑引發腦血管破裂出血致死的風險高達一成五,也會踟躕不前」 ,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方識欽解釋,相較於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的子彈威力, 「血栓溶解劑就像核彈」 ,偏偏梗塞處的腦血管管壁很脆弱,一個用藥拿捏不當而血管爆掉,病人就有生命危險 ,不要說病家不敢輕易冒險,醫師也不希望害人一命而惹上醫療糾紛。

台灣是 2002 年十一月開始使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亦在 2003 年訂定準則以減少此一治療的出血風險,近年更大力推動黃金三小時的搶救觀念。

方識欽說,但是嚴格的用藥條件下,這幾年用到血栓溶解劑的病人並沒有顯著增加,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是用藥的受惠者。

例如:有位耕莘醫院的醫師中風時剛好人在醫院,就近在急診接受電腦斷掃描檢查確定為腦血管梗塞,很快就注射血栓溶解劑急救後,現在繼續執業;另一位中年病患最近春節期間白天中風,很快就送到新光醫院急救,三小時內注射了血栓溶解劑,第二天就從加護病房轉入普通病房,復原良好。

根據 2005 年 Cocho 發表在神經學期刊的研究, 只有百分之七的缺血性腦中風病患可以施打血栓溶血劑,台灣的比率低於此 ,病家高度期待時血栓溶解劑能使中風完全恢復,臨床數字卻是潑冷水

血栓溶解劑並不是救命仙丹,因此,方識欽說,病人及早到醫院急救時好事,連立明則說,病家正確的心態是合理期待。 【 2008/02/14 中央社】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goirene&aid=161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