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壇經】心得報告附錄五《參禪警語》
2009/04/14 22:31:09瀏覽786|回應1|推薦8

《「參禪警語虛雲老和尚講述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恆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瞋癡愛,妄想執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纔不孤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塗,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沈搖擺。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才。多緣誤於在話尾上用心。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慾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麼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巖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藥。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第二、關於執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第三、關於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第四、關於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那裏有許多閒話呢?

《基隆十方大覺寺印「參禪要旨」第28至31頁》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news&aid=2849980

 回應文章

如蓮學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佛性頓見, 佛種待長...
2009/04/18 11:01

佛性頓見, 佛種待長...

佛性頓見~個個本自具足~不待修成~像真理,眾生平等~都得其受用

佛種待長~公修公得 婆修婆得 不修不得~像樹,還待密護成長...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godnews) 於 2009-04-20 23:29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