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壇經】心得報告附錄四《禪堂開示》
2009/04/11 23:42:28瀏覽757|回應0|推薦12

《「禪堂開示虛雲老和尚講述

 

甲、引言(中有複語因在禪七中開示者)

    諸位常時來請開示。令我很覺感愧!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鋤地。挑土搬磚。一天忙到晚。也沒打失辦道的念頭。那種為道的殷重心。實在令人感動。虛雲慚愧。無道無德。說不上所謂開示。只是拾古人幾句涎唾。來酬諸位之問而已。

乙、用功的入門方法

    用功辦道的方法很多。現在且約略說說。

一、辦道的先決條件

〈一〉、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塗少他不了。

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談到因果。我說兩件故事來證明:

1、琉璃王誅釋種的故事:釋迦佛前。迦毗羅閱城裏有一個捕魚村。村裏有個大池。那時天旱水涸。池裏的魚類盡給村人取喫。最後剩下一尾最大的魚。也被烹殺。祗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喫魚肉。僅那天敲了大魚頭三下來玩耍。後來釋迦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釋種女生下一個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時在釋種住的迦毗羅閱城讀書。一天因為戲坐佛的座位。被人罵他。把他拋下來。懷恨在心。及至他做國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羅閱城。把城裏居民盡數殺戮。當時佛頭痛了三天。諸大弟子都請佛設法解救他們。佛說定業難轉。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用缽攝藏釋迦親族五百人在空中。滿以為把他們救出。那知放下來時。已盡變為血水。諸大弟子請問佛。佛便將過去村民喫魚類那段公案說出。那時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領的軍隊。就是當日池裏的魚類。現在被殺的羅閱城居民。就是當日喫魚的人。佛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為敲了魚頭三下。所以現在要遭頭痛三天之報。定業難逃。所以釋族五百人。雖被目犍連尊者救出。也難逃性命。後來琉璃王生墮地獄。冤冤相報。沒有了期。因果實在可怕。

2、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後。各人都已散去。獨有一位老人沒有跑。百丈問他做什麼。他說。「我不是人。實是野狐精。前生本是這裏的堂頭。因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便因此墮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百丈說。「你來問我。」那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巖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第二天百丈在後山石巖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我們聽了這兩段故事。便確知因果可畏。雖成佛也難免頭痛之報。報應絲毫不爽。定業實在難逃。我們宜時加警惕。慎勿造因。

〈二〉、嚴持戒律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纔可以生定。因定纔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

或云。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裏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瞋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三〉、堅固信心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為什麼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定後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四〉、決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幹;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幹;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參禪好,又參兩天禪;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冤哉枉也。

二、參禪方法

    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上佛敕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這裏是禪堂。也應該講參禪這一法。

〈一〉、坐禪須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裏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纔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坐禪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沈。

    如覺昏沈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沈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燥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二〉、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為妄想遷流。進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用功之道。思過半了。

〈三〉、話頭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磨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纔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

   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纔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纔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纔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纔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1.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2.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四〉、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迴」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五〉、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喫。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喫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喫?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喫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喫得了。為什麼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後來議好和,御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喫不下咽了。為甚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為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逃命的心了呀!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麼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復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高峰妙祖說:「參禪若要剋日成功,如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箇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發這麼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六〉、用功兩種難易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

(一)初用心的難易。

(二)老用心的難易。

1.初用心的難易

(1).初用心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瞋、癡、愛、懶做好喫,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喫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那知妄想卻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或有將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鑽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裏浸殺。

(2).初用心的易——放下來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頭路又很易。什麼是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纔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屍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麼也不分別了,什麼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牠看作是我,還有什麼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閒岔?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纔算用功辦道的。

2.老用心的難易

(1).老用心的難——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麼是老用心的難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立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為到了這境地,定中發點慧,領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殊不知已為魔眷。又有等錯會了達磨老人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義。便以坐在枯木巖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異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2).老用心的易——綿密做去

    什麼是老用心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云:「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首二句,就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次四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曰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這個境界。最後兩句,怕人認指作月,故特別提醒我們,凡此言說,都不是禪呀!

3.結論

    就是我方纔說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閒岔。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古德接人,非棒則喝,那有這樣羅索。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標月之指。諸位同參呀,究竟指是誰?月是誰?參!

《基隆十方大覺寺印「參禪要旨」第10至28頁》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news&aid=284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