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09 01:18:29瀏覽968|回應2|推薦9 | |
趙天楫先生的意見 我覺得228發生的主因還是臺灣光復之初, 島上文化與中國內地有大差距. 我曾說: 228 是由一批台灣年青菁英(受高等教育者)領導, 附和者則多為服過日本兵役以及地方流氓與遊民. 這些「中國人」 在文化上, 語言上, 思想上, 習俗上, 以及認同上, 與大陸上的「中國人」有相當大的差異, 更遑論在日本統治下受到忠日、仇中、鄙中的思想教育, 造成彼此在「文化」上隔閡, 甚至衝突. (除這些人外, 當時台灣的農、工、小商等一般民眾, 仍是「良民」, 並未積極參與此一風暴.) 這種文化差異使政府與民間存有矛盾及潛在的危机, 有如天乾物燥時的露營區, 本應限制營內人士烤肉. 但營區管理員(陳儀)沒有認識到此一危机, 不願限制營內人士的自由 (政治太寬). 又因營區財務困難, 所以退還了維護費用高昂的消防車(同意蔣將軍隊調返大陸), 以致星星之火(萬華緝私煙)瞬間蔓延, 而營內、外又有惟恐天下不亂的多种力量(林金源文中所指之:日、美、國府各派系以及林沒提到的共党等), 為了各自利益, 努力搧風, 使得快速燎原. 這就是228事變. 所以陳儀的失策主要有二: 1) 政治太寬: 這是因他信奉國父的民權主義, 要在臺灣推行民主政治; 2)同意蔣將軍隊調大陸: 這是為了減輕台灣軍備開支、避免軍人擾民同時又信任台人不會生事. 至於葉明勳所謂的「經濟太緊」(陳要實行國父的民生主義), 我不認為是228發生主因: 1) 陳的經濟政策雖對一些人造成不便, 或擋了一些人的財路, 那時臺灣物資也的確匱乏, 物价也高漲, 但較之上海及大陸其他地方, 還是好得多. 大陸人民生活之困苦遠甚臺灣, 但沒發生類似228的瞬間燎原爆亂; 2)陳「太緊」的經濟政策在陳離任後多被延續, 而人民也沒再反. 馬英九說的「官逼民反」就更說不過去了. 那時臺民生活沒有苦不堪言到民不聊生要造反的地步. 大陸人民在毛統治下, 是真正的不聊生, 但也沒發生「官逼民反」的事件, 何況陳儀行的是「仁政」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