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組織改造談何容易切莫掉以輕心 2012-04-26 01:14 工商時報 【本報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42600104.html 原訂今年就要全面啟動的政府組織改造方案,由於立院審議進度嚴重落後,陷入只能分階段實施的窘境。但更令人關切的是,不論是已經完成組織立法而預計在今年520正式掛牌的文化部,抑或是尚未完成立法但卻希望能同樣趕在520掛牌的科技部,最近卻不約而同的出現此兩新部會如何整合與分工的課題。顯示改造方案在實際推動之際可謂險阻重重,屆時是否真能達到強化政府功能,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預設目標,誠然有待觀察。
以文建會為主體將改制設立的文化部,組織法早經上屆立法院於去年6月完成三讀程序,並於6月29日經總統正式公告,就等著在今年5月20日正式掛牌。但從完成立法到進行改制轉軌的這段籌備期間,至少已經浮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新文化部的內部整合問題,另一個是新舊部會轉軌之際政務推動與預算編製、運作是否會出現無法銜接的不確定因素。
先談前者,新的文化部是整合包括文建會、新聞局、研考會的部分單位及教育部所屬部分場館而成。要把這原屬四個部會的單位整合在一個新的文化部下面,由於不同部會之間本來就有不同的組織文化,文建會主委龍應台就生動的形容:「就像四塊肉放在砧板上,還構不成一塊牛排。四個部門預算縫不在一起,難度很高。」龍應台是內定的首任文化部長,她的直言點出了不同部會之間的機關整合,少不了一段磨合期。而文化部的整合會面對這樣的難題,其他諸如國家發展委員會、衛生福利部、環境資源部等新設部會,整合過程所碰到的難度相信也不會太小。
由此進一步衍生的課題則是,如果新設置的部會都要經歷一段內部整合期,可以預見在整合期間即使不致因而荒廢政務出現施政的空窗期,但是相關人員在變動期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心態,卻可能使新部會無法展現新銳之氣。龍應台固然要為此憂心,未來其他新部會首長走馬上任之際,無疑也將是嚴格考驗的開始。
由國科會改制為科技部所呈現的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相較於文化部、衛生福利部、環境資源部的設置,要把原屬不同部會的單位整合到新的部會無可避免要經歷一段內部磨合的陣痛期,新的科技部則是以國科會為主體,外加原子能委員會,內部整合的程度應該不像前述部會的複雜。
但是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中的科技部組織法,卻引爆了未來的科技部長與科技政務委員職權如何分工的新課題。在未改制前的國科會,由於兼負跨部會之間有關科技事務的協調分工之責,因此也就擁有分配數逾千億的科技預算,以及審議國家科技發展政策之權。
不過在國科會未來改制為科技部之後,考量到科技部並非委員會組織,單一部無法執行跨部會的協調分工之責,為了公平分配這筆數額龐大的科技預算,行政院乃於今年元月將原有的科技顧問組轉型為正式任務編組的「行政院科技會報」,負責跨部會科技預算的分配,以及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審議。
行政院以新組設的科技會報職司改制為科技部後不便執行的科技預算分配職能,從行政體系內部分工倫理來說其實並不能說錯,勉強可議的只是應該等到國科會正式改制為科技部後才實施就不會引發國科會主委和主導科技會報的科技政委似乎在爭權的體制之爭。
然而讓問題更複雜的是,行政院這一套新的分工設計,立法委員似乎並不領情,從而在審議科技部組織法時,朝野立委口徑一致的批評新的科技部無預算、政策主導權,反讓科技會報凌駕其上成為「太上科技部」。他們認為既然組織再造的精神,就是要組建強而有力的大部會,則新的科技部理應主導全國科技預算,如果只能分管科發基金400億與3個科學園區,將嚴重弱化科技部。
到底讓科技部全權主導,還是與科技會報分工,何者為佳,目前看來行政、立法部門意見並不一致,未來如何取捨,可謂讓各種疑難雜症纏身的陳冲院長雪上加霜。但由此也可見組織再造絕非紙上作業即可成功,要達到強化政府效能,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預設目標,對行政當局無疑是智慧與決斷魄力的嚴峻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