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劫貧濟富 產業創新條例 通過】 要感謝【經濟日報╱社論】?
2010/04/24 07:45:52瀏覽1060|回應1|推薦0

【經濟日報╱社論】吾常愛幫政府背書? 鳴鼓咬「大」耳朵? 助虐為孽?

***********

馬凱:三個新加坡能做什麼? 
【聯合報╱馬凱】 2010.04.23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554605.shtml
 
 
產創條例長達半年的無謂死纏爛打,民進黨提出全面將營所稅降至百分之十七點五的對案,馬總統立刻饗以百分之十七更低稅率的回馬槍後,終於結束了拖棚的歹戲。稅率大降,當然引發敗家、討好選民的抨擊,但明眼人卻能看出背後的陽謀,這個陽謀,極有可能讓台灣跳脫困局、大展新猷。

早在金融海嘯爆發之前,極少數有心人已見到對岸處心積慮打擊其沿海加工出口業,亟圖「騰籠換鳥」對台灣的深重危機。因為近年來台灣百業蕭條,勉強維繫一線生機的,正是對這一群加工出口業的巨額出超;一旦他們走到窮途末路,台灣就要坐困愁城。

可是台灣手上卻掐著一張王牌不知如何利用。中國大陸巨大的工廠與市場,挾著兩位數成長的氣勢,早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其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商機。台灣踞坐第一排中央的特別座,卻只識出口中間產品,坐令商機流入他手,連遠在天邊的新加坡斬獲都令人稱羡。

馬政府上台後,兩岸快步走向和解,和平紅利更是全球矚目的亮點;然而迄今已近兩年,和平紅利可見不可即;兩岸經濟要如何開放互動、ECFA會造成多大的衝擊、多少人將流離失所,反成為朝野聚訟的焦點、國人深沉的疑慮。

有一帖靈丹,可一舉治癒這重重沉痾。早在兩年前,就有非常寂寥的聲音,高呼我們應把握兩岸一甲子來最難得的契機,從台北港到台中港、高雄港,積極開闢週邊廣袤而低度利用的腹地,仿照新加坡,建設為高度自由開放的經貿特區。所需的條件其實不難;新加坡異於此三地者不外乎:輕稅、高效能、合理的外勞政策與完備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最易得;提高行政效能看看新竹科學園區單一窗口的前例,也是舉手之勞。真正的障礙一是稅率甚高,一是外勞既管量又管價,還硬要攀比僵化的基本工資。只要打破這兩重大山,經貿特區唾手可得

因而馬總統快刀斬亂麻一次將營所稅降至新加坡的水準,真正目的即在砍掉第一重山;與此同時,又宣布在限定區域內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特區的障礙盡去,海峽此岸三個新加坡指日可待。

新加坡去其千里之隔可以發揮什麼功效?跨國企業與「鯨魚」台商將爭相投資、營運、建設,令經濟大幅成長、就業機會大增、海空運量大升、國際運籌、營運能力大進、產業鏈更趨完整,品質、品牌更上層樓。這張王牌,新加坡將羨慕至極,誰說不能馬到成功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2010/04/2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為孽? 鼓吹政府賣祖產 學香港

聯合報社論(其實應是經濟日報 社論) 為孽? 鼓吹政府賣祖產 學香港

*******
何苦捧著金飯碗討飯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9.02
 
八八水災重建的1,200億特別預算,加上明年原編的4,660億預算赤字,政府單一年度的舉債額度將一舉突破5,000億元,再累計目前已經存在的5兆多負債,打破40%GDP的舉債上限乃指顧間事,我國的財政從未如此危殆。

但重量級的企業家郭台銘認為,這還不足以徹底解決治水問題;他強調8年800億治水遠遠不夠,必須將層級拉高到防洪、治水及國土規劃,而且不能再事遷延,應該以3年3,000億元的大手筆儘速從事。然而舉債已逼近上限,更將進一步降低政府的債信評等、損及國際形象,因此必須另闢蹊徑,他主張仿八七水災先例,課徵股市交易特別捐。

依目前證券交易稅千分之3,每年稅收大約千億計,如果股市交易不受加稅影響,則證交稅需加倍方可額外籌得每年1,000億的經費;但若股市因而受挫乃至一蹶不振,則加一倍還不足應付。就目前股價只是反映資金行情而呈現所謂「無基之彈」的現況,證交稅加倍打擊恐怕十分沉重,則額外的特別捐既難以如願,反倒賠掉股市勉強支撐的局面,可就要賠了夫人又折兵。

真要課徵特別捐,或許如專家建議,附加在加值型營業稅上衝擊會小許多。我國的加值稅率一直保持5%,遠較其他國家動輒兩位數要低,加稅的空間甚大,而且不會觸及高度敏感的股票市場。但加值稅最大的疑慮,就是具有高度累退性;在市井小民所得中所占比重甚大,但富商巨賈因為儲蓄與投資的比重高,加值稅提高反而不痛不癢,形成「劫貧濟富」的不公平後果。同時在油價、糧價蠢蠢欲動、通膨威脅迫在眉睫的此刻,提高加值稅會立刻造成物價波動、影響一般家庭的基本生活,也不是萬全之計。

財政赤字嚴重、舉債壓力沈重的窘況之下,財政部原本希望變賣土地銀行40%的股權籌措部分重建經費,其後在土銀員工及各方齊聲反對之下打消此議。然而這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祖產變賣,在一般家庭的確是不肖子孫為解決眼前難題卻斷絕子孫財路的短視做法;但就國家而言,即不可一概而論。眼前就有一個具體的例證。我們的近鄰香港,數十年來一直以輕徭薄賦聞名,但其公共建設與國政推行也從未落於人後,所仰賴者,正是變賣國產;只是所賣者並非祖產,而是持續填海造陸所新生精華土地,每年高價拋地,即可獲得滾滾財源。

台灣與香港相比,相去簡直不可以道里計;我們的公共設施及國政效率固遠遠瞠乎其後,土地面積則不止倍蓰。我們根本不必填海造陸,沿海低度利用乃至根本荒廢不用的土地,即不知有多少個香港,其中甚多只要稍事規畫,就立刻可與香港相比,甚至有以過之。因此,我們的政府若有香港政府的智慧,用手一指,更大、更好、更值錢的土地即成片生出,高價批售或租出,政府可有多大的收益?單單設想一個香港島目前總價多少,即知政府的收入簡直是天文數字;則又何勞衝擊股市、刺激物價籌措些特別捐呢?

如果不知從何下手,眼前就有兩個香港的候選者坐候;其一是剛剛開港尚未營運的台北港,以其雄踞淡水河口左岸、背靠八里與林口新市鎮的地理位置,只要政府同意,規畫出一個香港或新加坡,垂手可得,政府甚至不需花費一文公帑。其二是開港數十年的台中港,其廣大腹地迄今猶未充分利用,以其與廈門隔海相望的優勢,及背後中科與中部傳統產業重鎮的支撐,點土成金更是易如反掌。還有更多金飯碗捧在手裡,硬要討飯,又豈奈他何!

【2009/09/02 經濟日報】
************
個人看法:

媒體社論代表報社的看法,看看聯合報(其實應是經濟日報 社論) 以上的社論,不批政府的劫貧濟富稅制(包括證券交易稅),但鼓吹政府賣祖產 學香港。香港的貪腐有我國政府腐敗嚴重嗎? 我國政府若有香港政府的智慧,管理政府的總統會空喊肅貪防弊嗎?
如果香港政府是我國政府,會如聯合報社論的建議,賣祖產救災嗎?


媒體愚民? 促產條例 何日才能真正落日?
http://blog.udn.com/glee/3140804

媒體敢透過社論"持續"扯出政府的核心問題嗎?
http://blog.udn.com/glee/2953431

人民沒有力量抗衡貪腐...媒體做了甚麼?
http://blog.udn.com/glee/3188263

引用文章台灣稅制是不公不義: 劫貧濟富!! 20080615  

*********

經濟日報 兆不兆元非關鍵 :一篇禍國殃民,誤導國家科技政策的社論!? 20090117

貪腐集團也會先想守住最主要的貪腐環(上游環)....
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媒體的社論是最好的方法!?

媒體喪失了第四權了嗎? 也沉淪了嗎? 如果個人言論有錯,也歡迎媒體大人指正! 否則本人這頂帽子您是否覺得太沉重!? 當然媒體要抵抗利潤的誘惑要說"不"也是勇氣! 更何況要對應的可能是自己的股東? 有可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嗎? 這可能需要媒體高層的深思!?

聯合報是聯合報!(其實應是經濟日報 社論)
你是你,不是別人,因為你就是唯一的你! 你不應是其他人,因為你應是唯一的你!

但當你不是你,有顏色思考的你,就算有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使你不是你,你就不是你! 良心不見了!!??  別人對你的看法也變了!?

數十年後的你再看現在的你,你可能會對現在的你,不能成為你自己,感到遺憾!?
http://blog.udn.com/glee/1538480

************
兆不兆元非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17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694456.shtml
 
喊得震天價響的兩兆產業,半導體及液晶面板,如今還深陷困境,去年底前一天,政府宣布將再推出三大新兆元產業計畫。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年終記者會指出,金融海嘯讓產業結構面臨蛻變,行政院將全力培植能源、通信及生技等上位產業,成為新兆元產業;未來將採聚焦方式,以生技為例,將鎖定製藥和醫療器材,配合創投基金來推動,待風暴過後,這些產業即可脫穎而出,成為台灣未來的關鍵產業。

從未來需求的趨勢來看,能源、通訊及生技等絕對是需要發展的產業,但這三項產業能否在2015年產值破兆?以目前至2015年的國際景氣、投資動能及競爭條件來看,幾乎確定了負面的答案。

過去民進黨政府也喊過新兆元產業,除了石化及鋼鐵外,通訊及機械業一直是鎖定的目標。其中通訊業的部分,本想複製過去PC產業大量代工的經驗,把台灣的產能快速建構起來;無奈通訊產業量產還未在台灣實現,生產基地就已移至中國大陸。機械業的部分,在傳統低階機械受到中國大陸強力競爭下,原本希望隨著半導體及面板設備的需求增加而快速提升產值,現只能寄望未來智慧型機器人的發展而定。

過去通訊及機械業之所以無法像面板一樣在短短的十年間產值破兆,很大的關鍵在於面板產業存在著技術及成本門檻的雙重障礙,以致全球生產者就只有日本、台灣及韓國這麼幾家,全球的面板需求都仰賴這幾家廠商供應,台灣產值當然可以破兆。但全球通訊及機械製造商可是滿坑滿谷,就算是台商也不見得會在台灣生產。此次許多新兆元產業項目,同樣患了先前的大頭症,以為全世界只有台灣能生產;例如能源產業裡最被看好的太陽能光電產業,中國大陸產能早就一飛沖天了。

確如劉院長所言,金融海嘯會讓產業結構面臨蛻變;但因應產業結構蛻變之策,不是聚焦與否,而是產業發展思維也應蛻變。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在去年底應外貿協會「2008品牌台灣發展計畫成果發表」邀請指出,台灣積極在尋找下一個兆元產業,但事實上,所謂的兆元產業不應該是新產業,而是所有的產業提高附加價值,在製造業的基礎上轉入品牌行銷,晉升為服務業,這就是新的產業。

以台灣液晶面板產業發展歷程來看,幾乎是最快達到兆元產業的發展典範,但攀上兆元又如何?這次金融海嘯再一次證明,縱然有頭(研發)卻無尾(品牌)的產業發展模式,到頭來兆元產值反成兆元危機。金融海嘯也再次告訴我們,台灣產業過去大量集中於中間財及零組件的發展模式必須蛻變,無論新舊產業的發展,都必須回答: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滿足了誰的需求?為什麼是我們?

若從這幾個問題來檢視政府三項新兆元產業,其中,通訊產業的WiMAX發展最清楚,台灣先跨入又具成本優勢,可以提供後進國家低成本通訊及應用的解決方案;但其他如太陽能面板、生技製藥或醫療器材等,如果只是研發投資拚產能,台灣拚不拚得過其他國家不知道,就算產值拚上兆,結果造成過度供給,既浪費資源也賺不到錢。

金融海嘯後,全球需求成長來源勢必往亞洲或新興市場移動,亞洲或新興市場的發展問題,提供了我們產業發展思考需求面的索引。單單提供通訊硬體產品、太陽能面板、LED燈具、醫藥及器材,解決不了他們的通訊、數位落差、能源、醫療健康的問題。唯有把在台灣試驗或經歷的電信及WiMAX應用成果、整體能源解決作法、整體醫療及健康照護服務等,以低成本提供給這些新興國家及市場,才是台灣產業蛻變之途;至於產值能不能上兆,何足論哉!

【2009/01/17 經濟日報】

*************

「產業創新條例」為何一直是經濟日報社論所愛?

經濟日報 社論的「創新需求」,為何一錯再錯?
http://blog.udn.com/glee/3819565

【社論繆思 與大財團的交易成本低】 官商勾結合理化

【經濟日報╱社論 奈何此馬非彼馬 】 是愚馬及愚民  2010/2/2

>>>>>>

相關文章看社論: 不先解決核心問題,能摶扶搖直上九萬里嗎?

摶扶搖直上九萬里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07

>>>>>>

相關文章《馬的變裝、媒體的盲從》 中小企業繼續沉淪 

【核心問題旁徘徊的社論】讓10萬小龍齊騰飛


讓10萬小龍齊騰飛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1.26

>>>>>>

台灣人自己要爭氣! 不要老是讓港商或新加坡商賺自己應該要賺的錢 ...

社論迷失: 毀了都市計畫美意 吃私攢公? 還是吃公攢私? 

社論迷失: 毀了都市計畫美意 吃私攢公? 還是吃公攢私? 大家都來鑽營!?

*********
吃私攢公 
【經濟日報╱社論】 2009.11.23 
 
政府財政困窘,已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原本累積接近法定上限的國債,今年受到景氣影響,稅收大減逾2,000億,更是雪上加霜。未料龐大的財政赤字縱有百害,卻也意外地創造出一個難得的利益:政府不但無法再肆無忌憚地包山包海,即使早在馬總統政見中一一列舉,日前升火待發的愛台12建設,也竭盡所能地吸引民間投資。

在3.99兆的總投資規模中,民間出資比例由11%提高近3倍,達到30%,還擬繼續擴大投資誘因,將比例進一步推高。就國內資金浮濫,民間投資卻低迷不振的情況,不但有助於化解日益膨脹的資產泡沫,更能移花接木,擴張國內有效需求、增加就業機會,直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增強民間投入公共建設的誘因,經建會絞盡腦汁發揮創意,將部會、縣市、公私部門之間的畛域都打破,讓彼此的財務可以相互支援,甚至容積率、都市計畫變更等等由公權力創造的財富,也可用於回饋民間投資者或土地提供者,創造出從未見過的高度彈性。

其實除了這些直接可見的巨大利益之外,還有更豐厚的暴利,隨公共建設的興建而源源不絕地產生,將此二者加總,其價值甚至可超過建設的經費。惜乎數十年來,施政者與納稅人都目光如豆,一面堅決要求一切公共建設都由納稅人的血汗錢完全負擔,卻讓財團與土豪劣紳不付分文即坐享公共建設所創造的暴增地價與衍生繁榮;一面則事事皆出之以「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可「圖利他人」的官僚作風,對舉手之間即可創造的容積率都市計畫變更等等人造財富棄之不屑一顧。從「六年國建」以來,政府負債之積重難返,正從此二者而來。

日前高鐵「BOT」干犯眾怒,各方群起撻伐,一時之間,令引入民資的「BOT」成了過街老鼠,人人皆曰可殺;似乎除了重回過去一切仰賴民脂民膏,卻圖利土豪劣紳的老路,別無選擇。

孰料「一分錢逼死英雄漢」,面對無米可炊困境的經建會,反而大張旗鼓,跳出數十年窠臼,活化公權力創造財富的潛力,千方百計創造誘因;也許就此打通任督二脈之後,未來各項公共建設絕大部份以民間資源完成,豈不是因禍得福,而且後福無窮!

試以這次經建會就捷運建設提出的「移動車站」概念,解說活化公權力創造財富潛力吸引民間投資的做法。早在桃園機場捷運規畫之初,在學者強力建議下,主辦單位即做出國內破天荒的頭一次「移動路線」的嘗試。

當初的發想是,捷運沿線車站附近地價,必將隨捷運通車而暴漲數倍;過去先由主辦單位畫定路線與車站,再公開招標,完全由公款負擔建設費用,政府所耗費的成本,遠比不上車站週遭地價暴漲的利益;但那些坐享暴利的地主,卻不費分毫即可財源滾滾。因而學者建議,招標前只規定捷運往返起、終點所需時間、班次等與其目的直接相關要求,但開放路線與場站之選擇,由投標者自定,經過主辦單位審核無瑕疵即可照表實施。如此一來,投標者可將地價暴漲利益轉為興建捷運成本,政府出資大減甚至不必出資,我們即可平白獲得一條好用的捷運路線。

如果「移動車站」的構想與此相近,我們就要為經建會大聲喝采,原因是,桃園機場捷運因為得標的長億公司中途破產而功虧一簣,結果民進黨政府又一仍舊貫,完全由人民出資替長億公司炒地皮。若經建會不以懼此一失敗的陰影,願意重起爐灶甚至擴大推動,其勇氣與智慧都值得肯定。
 

引用文章「不會標售五百坪以上完整國有地」 看吳敦義的風骨 

**********

引用【大財團 感謝函】 您住出租國宅 我住豪宅 拋開「租稅正義」

最後也特別感謝媒體,沒有您們的"關注"的力挺,就沒有大財團我們...

我們大財團會督促馬政府 一定要通過 黨政軍投資媒體大鬆綁法條...讓您們媒體商機無限...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971399
 引用者清單(4)  
2010/10/23 22:40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可找出變的理由!?】 媒體角色 變變變!?
2010/06/13 13:48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浮動車站」 炒作土地勝利者 決定 新捷運站址!? 人民 便宜價格一圓「成家」夢!?
2010/06/05 21:57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三個新加坡 馬到成功!? (社論-經建會需要赴新加坡考察失業率嗎?)
2010/04/24 08:31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沒有這樣的經濟日報╱社論,對台灣可能更好!?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應為營所稅調降創造三贏
2010/04/28 08:19

政府應為營所稅調降創造三贏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4.28
 
產業創新條例已完成立法,營利事業所得稅調降到17%的所得稅法修正案訂本周五三讀;產創條例原有的四項賦稅優惠僅保留了創新研發,營運總部、人才培訓與物流中心則全數取消。依估計,此項減稅的稅損達343億元,但因具帶動經濟產業發展、擴大稅基的效益,中長期對整體稅收反有挹注效果。國民黨立院黨團更估算,減稅將創造690億元的經濟效益。

至此,調降營所稅似乎達成三贏:大、小企業不再因減稅而對立,政府稅收長期不減反增,企業競爭力亦因之大幅躍升。不過,三贏不是從天而降,尚待各方努力

在產創條例審議期間,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為爭取保留營運總部15%的優惠稅率,主張政府應支持國際大企業來台設立營運總部,其既無礙於扶植中小企業,反而可兼顧兩端,如同飛機需要一雙翅膀平衡,才能順利起飛。如今,營運總部的優惠已被取消,王董事長會持續抗爭,乃至率宏碁出走嗎?當然不會,因營所稅率大幅調降,宏碁亦可適用研發抵減等優惠,實質效果應與15%稅率相去不遠,甚至更優。

不過,營所稅率降至17%,是所有企業雨露均霑,非獨厚宏碁等少數具營運總部規模者,可謂皆大歡喜。但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德政何以千迴百轉,要待總統拍板定案?此外,真能創造三贏嗎?會不會反而變成三輸?第一輸是稅基流失,至少短期的國家財政會有困難,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通案刪減5%的作法正反映了此一現象;第二輸是稅負不均,可能拉大貧富差距;第三輸是資源分配及產業行為過度受到稅制改變的牽引,以致競爭力不升反降。

純就理論而言,營所稅下降不會產生稅損,因我國已實行營所稅、綜所稅兩稅合一,亦即公司繳納的營所稅,均可用以扣抵股東個人綜所稅;營所稅繳愈少,綜所稅就繳愈多。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因綜所稅最高稅率為40%,營所稅降為17%後,再加計對企業保留盈餘課徵10%的所得稅,兩稅差距拉大為14.7個百分點,富股東(也多為大股東)必定傾向將盈餘留在公司,不予分配。結果,政府很難課到股利所得稅,這部分流失多少,政府從無精算。如此一來,稅制出現不公,也將加速社會兩極化;馬總統上台後,有利於富者的稅制改革均劍及履及,例如調降遺贈稅;但凡不利於高所得者就舉步維艱,例如豪宅稅,令人質疑政府對稅改的定位與功能。

營所稅下降,可預見富者會少繳稅,政府稅收短期內會大減,但企業因稅負下降而保留的資金究竟會用到哪裡,值得政府追蹤。若企業少繳的稅用以研發創新、培育人才,增加就業當然最好,這是創造三贏的起點。但是,觀察此波金融海嘯,中央銀行雖力推寬鬆貨幣政策,企業實質投資卻未見大幅提升,倒是房地產泡沫隱然形成。台灣企業出走或限縮本地投資的主因從來不是稅率太高,而是政府管制太多與投資環境不佳,這是調降營所稅後政府須積極進行的配套,好讓營所稅調降的效益發揮出來。

另方面,營所稅下降的後遺症也須防範;因企業擴大保留盈餘後,公司手上抱了一大堆現金,產生運用的壓力;也可能因資本膨脹,而有突破獲利瓶頸的壓力;這兩大壓力可能讓企業重蹈美國1960年代多角化併購的覆轍,反致營運失焦而形成併購泡沫;這也是日本失落的十年的主因之一。

過去數十年,政府習以減稅激勵投資;但時代變了,社會變得更快,高失業、少子化等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政府建立穩定的社會福利與經濟安全體系,這更是改善投資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非只是減稅一端。

【2010/04/2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