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一個Facebook?
2010/01/04 12:46:57瀏覽844|回應1|推薦2

引用文章臺灣電子商務網拍平台網站,何時進軍國際? 20080725

以下是本人淺見:

台灣無名小站在國內稍有名氣,即被外商雅虎併購,台灣影音軟體公司、友立公司在國際闖出名氣後,也被外商併購。台灣軟體公司,除了唯一一家軟體公司、趨勢科技(但其總部設於日本、並於日本股票上市,因此別人可能不會認為它是家台灣軟體公司)在國際上稍有名氣外,台灣軟體產業真的可以「慘不忍睹」一詞來形容!?

想問臺灣電子商務網拍平台網站,何時進軍國際? 有人可能會說做夢....
但大家可看看台灣最大的軟體顧問公司,正挾國家軟體資源(甚至包括資訊硬體資源)正忙些甚麼事? 正因它擁有最多軟體資源,宛如資源分配者,國內(包括媒體)有誰敢吭聲呢?

 

引用文章雲端運算對台灣衝擊大過商機! 但台灣軟體智庫聯合外商把它當寶來騙!?

引用文章台灣錯失與Google、微軟一爭天下的機會!? 誰之過? 

政府科技智庫「與民爭利」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http://blog.udn.com/glee/2714439

引用文章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一個Facebook?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筆者就不斷收到台灣朋友們寄來加入Facebook 的邀請函。到年底,在Facebook上面開心農場種菜偷菜的遊戲已襲捲全島,甚至有夫妻因此失和而鬧上新聞。
文:黃紹麟

Facebook在台灣的成功如果是由一家本地的初創公司來完成該多好?

◎Facebook襲捲全台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筆者就不斷收到台灣朋友們寄來加入Facebook 的邀請函。到年底,在Facebook上面開心農場種菜偷菜的遊戲已襲捲全島,甚至有夫妻因此失和而鬧上新聞。各大企業的IT部門開始研究要怎樣封鎖Facebook讓員工上班不能玩,如此盛況可謂空前。

根據台灣市場調查公司創市際的研究,在綜合考量網站到達率,停留時間等項目之後,認為Facekook已經超過無名小站成為台灣第二大網站。到09年11月底,台灣用戶已經達到 280萬人。如果要說Facebook 大部分都是上班族在玩的話,那麼可以說這個族群已經幾乎被占領。

筆者對於Facebook以開心農場這類社交遊戲(Social Game )領頭殺進台灣上班族市場的故事並不陌生,因為早在2008年初時,同樣的故事已經在大陸發生,創造這個奇蹟的是一個稱為「開心網」的網站,所創造的狂潮也同樣引發媒體追逐報導,用戶數很快達到千萬級別。

筆者在2008年初看到開心網的故事之後有兩個感想:第一,大陸的網際網路市場發展大約要超前台灣一年(電子商務除外);第二,台灣的社交網絡(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市場是真空的,至少在上班族這個市場沒有任何人打進去,包含無名小站。

08到09這兩年間,筆者幾次回台灣時跟本地網際網路業者閒聊時,部分業者抱怨,台灣網際網路市場由雅虎奇摩一家獨大,其他小業者難生存。也有業者抱怨,公司多年穩定小幅盈利但做不大,也不知道如何再創新。創業者甚至問道:難道自己的人生就只有這樣了嗎?

◎市場機會曾經存在一年半

面對這些抱怨,筆者曾經提醒一個創業者,台灣的上班族社交網絡市場還是空白的,比對大陸的發展經驗,從08年開始這個市場至少空白了一年半沒人注意。結果,一個從用戶數只有幾萬人迅速發展成 280 萬人的奇蹟,被一間外國公司完成。

那個抱怨「難道自己的人生就只有這樣了嗎?」的創業者,現在忙著應付網站用戶流失到Facebook的問題。筆者不禁要問,台灣怎麼就做不出一個Facebook出來?Facebook在台灣爆紅的原因主要是開心農場,而這種經驗早在一年前大陸的同業就已經玩過一次給大家看了。

台灣的網際網路創業者,一開始把自己想得很大:無限的創意,做大一間公司的夢想;等到融資不易必須營利,對手巨大難以競爭時,又把自己想得太小。大陸的開心網在08年初期員工人數一直不超過20人,Web 2.0 公司本來就不需要太多人,但小公司也可能有爆發式成長。

「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一個Facebook?」,第一個會說是創業者自身問題。看美國成功案例,看大陸成功案例,模仿總該會的。Facebook成為被全球模仿的對象,開心網也模仿了,但是他們使用開心農場做為重要推廣手段在當時是連美國人都沒想過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

第二個問題是台灣創業者從不關心大陸的網際網路發展,也從不認為大陸經驗有甚麼好學習。即便大陸距台灣只有一水之隔,我們也老是望向地球背面去看美國。08年看到開心網的爆炸式增長,筆者曾很期待台灣也可以出現一個。一年半過去,最後是Facebook拿下這個市場。

◎台灣創業者還不夠用功

這樣說並不是在指責台灣網際網路創業者,而是這塊土地上我們已經太久沒有振奮人心的消息,看得人都急了。試想一下,Facebook在台灣的成功如果是由一家本地的初創公司來完成該多好?我們就能有機會再度引起資本市場注意,有機會把台灣的網際網路做成一個產業。

筆者曾經說,網際網路「產業」在台灣是不存在的。要證明這個說法很容易,到 104人力銀行去找看看,看看他是否將網際網路單獨拉出來成為一個產業分類。而到大陸的求職網站(中華英才網或者前程無憂)看看,你很容易發現「互聯網,電子商務」是一個獨立的大分類。

無法形成一個產業的結果,就是好的人才不會往這裡集中,第一代人才的經驗不會傳承給第二代。大家看到美國Facebook創業者只是大學畢業生,卻忽略了他底下的員工可能都是在其他更早期的網路公司的戰將。一整個產業的人才在支撐他的創意,這種成功才是踏實的。

台灣的網路公司拿不到投資是個問題。但這是相對的,投資人無非希望投資風險越小越好,一個有本事能把用戶數從零做到 280萬的初創網路公司,投資人絕對有興趣。然而,目前台灣的Web 2.0 公司很多只有十萬左右用戶規模,這真的是缺錢的結果,還是自己不夠用功?

Facebook靠著開心農場之類的小遊戲在台灣爆紅能持續多久不知道,關鍵在能否把初期用戶轉化為真正發生社交行為的用戶以及本土化問題。但不論如何,台灣的網際網路公司再度集體讓位給一家外國公司,真讓人覺得可惜。因為下一波的高速增長機會,真不知要等多久了。

>>>>>>

引用文章臺灣精神: 台灣國產類似YouTube軟體應用平台品牌在那裏? 2007/10/19

 

無名小站(wretch)已被併購! 軟體服務產業本應想辦法透過網路無國界的限制,突破國外市場,但本土市場都已經守不住了,遑論海外市場,台灣最大的軟體公司在那裏呢?還是正又與外商合作力拼國內市場?

目前台灣國產汽車自有品牌,只剩台朔的Formosa品牌,但經營非常不容易。為什麼韓國現代等國產品牌汽車廠佔韓國國內市場大部份? 台灣國產類似YouTube軟體應用平台品牌在那裏?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653192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企業 創新策略/合作創造雙贏?
2010/05/07 08:58

小企業 創新策略/合作創造雙贏?

創新策略/合作創造雙贏   經濟日報  2010.05.07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5582653.shtml
 
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經營的基底,核心能力的建構要厚實穩固,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但核心能力的建置宛如滴水穿石,並非一蹴可幾。

價值足跡的優勢位置會隨著產品生命周期呈現動態變化,當面臨最有價值的優勢位置改變時,往往無法即時重新建立新的核心能力,因此企業除了專注在經營自身的核心能力之外,更應布建在價值足跡當中能與自身核心能力互補的「強聯結」夥伴,在價值鏈上形成綿密的共同防線,方能有效鞏固價值鏈上最有價值的優勢位置。

「強聯結」的對象,通常是企業集團的版圖擴充,但若時間緊急或資源有限,不必然非得一定如此,只要符合「每座山頭都有自家人」的原則即可。

是否需要出資進行企業併購才能成為自家人?只要價值鏈上的其他廠商能接受「以合作創造雙贏,以群力取代落單」,無論是否具有同集團的金脈關係,都可以是虛擬的自家人。雖然關係的深淺及持續的時間有別,但不失為迅速串聯的另類選擇。或許可以將此策略聯盟的關係視為正式併購前的觀察期,亦可大幅降低併購後成效不彰的風險。

小型企業因資源有限,大多僅能建構單項核心能力。小企業倘若能事先精準掌握價值鏈的價值足跡,將有機會較快速成為與大企業自身核心能力互補的「強聯結」夥伴。

但多數小型企業會以「別人能,我們也能」的思維作為創業基底,此時建構的是「替代型核心能力」。僅有替代型核心能力要勝出難度相當高,除了強調替代品價格低廉之外,很難有其他優勢。

即使具備高性能技術創新,擁有替代型核心能力的小企業,要擠掉現有供應鏈的供應商,並不容易,因為價格優勢並非成為供應鏈夥伴的唯一考量。

倘若小企業能將單一核心能力的建構,轉向尋找價值鏈中的互補位置,將自身核心能力定位為「互補性關鍵少數」,專心建構價值鏈中與現存大型企業互補型核心能力,即使剛起步時由規模較小的周邊互補品切入,一旦成為「強聯結」的夥伴,賺得第一桶金之後,再逐步強化其他核心能力。此策略會較剛開始就想以單一替代型核心能力擠掉現存廠商,成功機會更大。

倘若企業在建構價值鏈的優勢位置時,能以「以合作創造雙贏,以群力取代落單」的思維,建立核心能力互補的強聯結夥伴,鞏固價值防線的布局,將能更迅速、更精準。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創新策略規劃辦公室執行長)
【2010/05/0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