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寺廟建築設置相關法規之探討-5....丁育群
2010/02/28 15:33:18瀏覽2730|回應0|推薦0
 原文: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027_10.htm

196頁

            伍、寺廟建築物的使用與管理問題之探討
          寺廟建築物從自土地使用權取得,符合土地使用分區規定
      ,再依省市寺廟申請建造相關規定經民政單位核可後,研訂環
      保、水保計畫,領到建築執照,至完成寺廟登記為止,涉及前
      面所提相關法規規定,以下就現行規定所造成問題,依序分析
      如下:
      一、民政上寺廟建築相關規定部分:
          (一)寺廟之宮殿式飛簷外型,係沿用我國古代房屋格式,
              而非寺廟基於宗教考量,寺廟建築應隨時代演進、空
              間機能需求而設計。以台灣目前人稠地狹之情況,都
              會區內建築獨棟式傳統寺廟,有事實上之困難。是寺
              廟監督條例第一條寺廟定義之規定,已無法符合實際
              社會需求。而本條例於18.12.7 公布實行,雖有當時
              制定時空背景,而經過抗日剿匪及政府遷台,整個社
              會的教化及民俗風情,社會價值觀等已有巨幅之改變
              ,以致衍生許多寺廟問題,又因本條例未將其他宗教
              同時納入,尚有不周延之處。
          (二)因前開寺廟定義及土地資源受限情況下,台北市、高
              雄市都會區內無法符合寺廟是定義規定之佛教建築使
              用者,均以神壇(疑似宗教)稱之。所以,以台灣省
              為例,有關寺廟申請建造規定,依台灣省寺廟申請建
              造應具表格及注意事項(以下簡稱本事項)規定,其
              不妥之處如下:
              1.本事項第一點第一項第二款、第三款寺廟申請建造
                應檢附存款證明(列載存款證明,應為全部工程存
                款,且戶名應可辨明建廟之用,非一般私人存款)
                及工程概算書之規定;因寺廟大都為十萬義善信自
                願樂捐興建,寺廟為一邊興建一邊募款,如必須要
                一次募集興建資金,且不得向銀行貨款(民國住宅
                之興建尚可向銀行申請貨款),確有窒礙難行之處
                。
              2.本事項第二點第四款寺廟建造經費不得攤派募捐之
                規定;因寺廟之興建大多為信眾子捐助,致有違反
                善良民情風俗之嫌。
      二、土地使用權取得問題:
          寺廟建築物在國有土地上者,僅可依國有財產法第四十二
      條、第四十三條、第四十九條、第五十四條規定方式,取得土
      地使用權利外;如其係在74.6.17 以後佔用者,則必須符合該
      法第五十一條或第六十條規定,方可取得土地使用權。利台灣
      寺廟建築物因無法符合現行規定,致無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利
      而此將可能構成刑法第三百二十條意圖不法自己之利益,而竊
      佔他人之不動產規定,此舉對佛教傷害甚大。另民法第七百六
      十九條、第七百七十條雖有以所有之意思二十年或十年和平繼
      續佔有他人之未經登記之不動產者,得求登記為所有,人並依
      土地法第五十四條依時效取得所有權登記之規定,惟在該管地
      政機關受理申請登記公告期間,基於維護國家財產權益,國有
      財產局自當提出異議,並依土地法第五十九條規定予以訴訟,
      惟目前佛教界均為敗訴,而如此興訟亦有損及佛形象。是如何
      協助其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利,為導其合法化之重要課題。


                             197頁

          至於私有土地部分,則因寺廟建築物大都在農地,受限於
      農地釋出政策及土地法第三十條規定;或因寺廟土地以自然人
      名義登記,受限於內政部 84.10.20台(84)內尼字第八四○六九
      二八號出准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之不動產申請更名登記
      為寺廟教堂所有應行注意事項限制,不可辦理更名並應徵土地
      增值稅;或因無法找尋土地所有權人、產權主體不明確、認定
      不易等因素;致無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利。

      三、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部分:
          (一)都市土地部分:
            關於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後,即不得任意變更。如要變
              更其計畫,則可依都市計畫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由土
              地權利關係人配合分區發展計畫,自行擬定或變更細
              部計畫;或依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於都市計畫擬定
              計畫機關每五年至少應通盤檢討一次,依據發展情況
              及參考人民建議作必要之變更;或依同法第二十七條
              規定,因重大事故遭受損壞,避免重大災害發生,適
              應國防經經濟發展需要或配合中央省市興建之重大設
              施時,才可迅行變更外;其餘均無法變更都市計畫。
              是寺廟建築物如在都市計畫發布後而不合分區規定者
              ,依上開法規規定,只可在都市計畫實施通盤檢討時
              予變更。所以如何在維護提昇都市生活品質考量下,
              適當檢討現行土地使用分區容許使用項目並確實執行
              通盤檢討,以符合寺廟建築物現況需求,亦為輔導其
              合法化之重要課題。
      (二)非都市土地部分:
          1.非都市土地申請變更作為寺廟建築使用事業計劃審查作
            業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
            (1)本要點第四點第一項基於當地多數民眾之共同意願立
               具建廟意願書之規定;其「多數民眾」之認定為「寺
               廟所在之里內,超過二分之一以上之住戶戶長同意書
               」,因都市土地興建寺廟無此規定,而都市土地因人
               口稠密,所影響之範圍比人煙稀少之非都市土地還要
               廣大,此點規定似有不宜。
            (2)本要點第四點第三項同一村里無同一主神寺廟之規定
               ;依據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林衡道編著之「台灣寺廟概
               覽」中統計:除了台北市以外,全省計有佛寺1,234
               座,以釋迦佛為主祀的有440座,佔35.7%;以觀音
               (包括千手觀音)為主祀的有517座,佔41.9%;以
               三寶佛(三聖像)為主祀的有39座,佔3.2%;以阿
               彌陀佛為主祀的有28座,佔2.3%。以上四者為全省佛
               寺最常被列為主祀的佛尊。又以南投埔里鎮為例,該
               鎮即有大小佛寺、精舍、道場五、六百間之多,佛教
               所供奉之主神皆為菩薩,雷同之處甚多,是此點規定
               ,似有嚴苛。
            (3)本要點第六點寺廟用地核准變更前,應檢附土地所有
               權人之土地捐贈書之規定;因寺廟用地大都由十方積
               少成多,再承受土地,無特定人,事後暫以個人或少
               數人為登記名義人,非其原來所有附土地捐贈書,




                             198頁

               致與事實規定不符。
            (4)本要點第九點申請變更使用之土地面積,不得超過寺
               廟實際使用之面積之規定;因各主管機關對寺廟實際
               使用面積之認定爭議,致寺廟無所適從。
            (5)本要點僅規範寺廟建築用地,為求宗教之自由及政府
               行政公平中立之原則,有關非都市土地用地變更供宗
               教使用者,其審核標準應予一致。
      2.台灣省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以下簡稱本要點):
          寺廟建築物土地除變更編定為遊憩用地外,寺廟如為財團
      法人興建文教或社會福利設施,或興建學校,或經中央衛生主
      管機關核准於政府公告醫療資源缺乏區域設立之醫療機構者,
      則可依本要點第十點規定,申請變更編定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而為使寺廟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之服務宗旨及宗教仁
      愛精神,將信徒所奉獻之財物,用於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
      事業,以達到回饋社會,共同促進社會和諧安定與繁榮,所以
      中央及省市均有訂定獎勵宗教團體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
      業實施要點。是如何發揮佛教社會福利功能,並使佛教建物之
      定義除了寺廟之外尚包含其他社會福利使用之建築物,俾使社
      會需求、土地使用及資源利用之經濟性、公平性相結合,亦為
      值得探討課題。
      3.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下簡稱本規則):
          非都市土地依其使用區之性質,編定為十八種用地中,因
      其用地類別無「宗教用地」,故只可變更編定為遊憩用地,惟
      依其容許使用項目表內:以遊憩設施、戶外遊憩設施…?布陞
      D,又寺廟之宗教建築係以專供宗教為目的之事業計畫以宣揚各
      教教義,修持戒律為主要之事業,與觀光遊樂休閒之使用似乎
      不儘相同。另已建築寺廟申請用地變更,因受限於建蔽率及本
      規則第二十三條規定,致不願申請變更。
      (三)國家公園土地部分:
          國家公園之劃設,係以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
      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為宗旨,故目前各國家公園內
      之原有合法寺廟,因年久失修而欲新建、改建、增建、修建等
      行為,大都為現行法規所不允許,惟為防杜公共危險之倒塌情
      事發生,准予其改進應有實際需要。

      四、環保、水保及山坡地開發部分:
          (一)對於寺廟建築完成部分,因環境影響評估之辦理方式
              和處理原則無法源依據,致申請案件受阻。
          (二)委託顧問公司研提環境影響評估曠日費時且花費不貲
              。
          (三)寺廟通常設於郊區野外山林,其因水源供應或鄰近之
              道路交通、排水系統、電力及垃圾等公共設施與公用
              設備服務無法配合,致受限於山坡地開


                             199頁

              發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無法同意開發建築。

      五、寺廟建築物建築管理規定部分:
          (一)既有寺廟建築物在不符合分區管制規定及未取得土地
              權利證明文件者,無法依建築法第三十條規定,申請
              違章建築補照。
          (二)經直轄市、縣(市)主管建築機關通知補行申請執照
              之期限為三十日,因其主管建築機關執行拆除能力及
              寺廟無法於此期限內補照,致其期限規定形成具文。

      六、古蹟部分:
          依內政部編印之86年台閩地區古蹟名冊統計,經民政主管
      機關指定之古蹟共有二九七個,而其中祠廟類古蹟計有一三六
      個(佔46%),所以古蹟寺廟受文化資產保存法規限制,對其建
      築物管理維護使用亦產生重大影響。而依目前政策,係將「古
      蹟」作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保存對象,一方面再現了地方發展的
      軌跡,喚起人們的歷史意識,另一方面也真實存在於當前的社
      會之中,與社區生活、觀光旅遊《註9》、宗教信仰直接相關。
      然而,寺廟古蹟指定之後的相關課題,特別是從使用的角度來
      觀照的課題,確實是缺乏有系統的整理,更遑論提出具體的解
      決對策,這些問題包括:古蹟未來利用形式的規劃、修護與利
      用或再利用與的關係、使用者有關使用的習性、古蹟本體空間
      增改建及如何配合現代生活的課題、日常管理維護的課題、都
      市發展及周遭環境等層面之課題,(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19
      97: 1,117~128)。




                             200頁

            陸、結論與建議

      一、訂定佛教查訪處理原則,以了解目前寺廟建築所在土地權
          屬、土地使用管制分區(編定)、建物違章情形等,俾供
          輔導其建築物合法化時,修正(研訂)相關法規及措施時
          參考。
      二、定期執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並訂定都市計畫局內現有寺
          廟土地變更為宗教專用區審議規範,俾供現有寺廟因不合
          土地使用分區,輔導其合法化之管道。
      三、為達攀登全球競爭力的巔峰內政部「敦風勵俗祥和社會」
          行動綱領之倡導宗教生活化,淨化社會人心,營造寺廟成
          為社區生活中心及鼓勵運用宗教資源,推動社會教化活動
          目標;應將宗教用地區位與土地使用管制相融合。
      四、對於在國家公園劃設前之舊有合法寺廟,基於公共安全考
          量及實際使用需求,在不違反國家公園設立宗旨下,修正
          國家公園計劃及保護利用管制規(原)則,俾使寺廟准予
          修繕、增建、改建等行為。
      五、基於土地使用資源社會經濟性、公平性暨維護農業發展需
          要與山坡地公共安全要求等原則,合理修正非都市土地申
          請變更作為寺廟建築使用計畫審查作業要點。
      六、修正非都市土地管制規則及區域計畫法實行細則,以增加
          「宗教用地」編定,俾符寺廟用地實際需求。
      七、為加強宣導,應將佛教建築使用與管理涉及之相關法規規
          定,予以彙編,並訂定古蹟寺廟建築使用管理手冊,及定
          期舉辦訓練或座談會,以建立正確寺廟建築使用管理概念
          。
      八、對於都會區內,相關不合時代潮流之佛教宗教儀式(如課
          誦妨害安寧、焚燒金紙、香、燭製造空氣污染等),應在
          保留佛教內涵精神下,適度修正其儀式並設置相關設備(
          如消音設備)以提昇都市環境品質,並建立寺廟良好形象
          。
      九、考量在人口密集都會區之大廈、大樓、公寓弘揚教義淨化
          人心之需求,應對寺廟做一合理定義;並符合憲法第七條
          、第十三條規定,政府應秉持宗教自由及宗教平等之大原
          則輔導宗教團體及活動正常發展,以期達到宗教事務自治
          化、信仰自由化、活動合法化、財產教會化及權利義務均
          衡化之目標。
      十、為有效解決寺廟佔用國有土地問題,並提昇國有土地利用
          經濟,及基於維護國有土地權益公平性,或可增定國有財
          產法有關放寬出租條件規定。




                             201頁

      註釋:
      註1.寺,原為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鴻臚寺等。鴻臚寺原為
          掌管外交事務的官署,後來改建成為僧眾供佛的地方,名
          白馬寺,從此寺成為供佛的地方。佛寺又稱寺剎、蘭若或
          寺廟。
      註2.拉普普所謂的社會文化因子構件包括文化、風氣、世界觀
          、民族性等觀念。(張玫玫譯,1979:58、59)
      註3.部派佛教分裂的原因,大約可歸納為僧侶領導權的爭執,
          結集時對戒規的歧見以及全印度東西方對於比丘行止的爭
          論等因。(印順法師,?:315~327)。
      註4.廊院式布局:受印度佛教寺院形式影響,並結合中國傳統
          構圖習慣而形成的形制,即在每個佛殿或佛塔四周以廊屋
          圍繞,形成獨立院院落,大的寺院可以由許多廊院組成。
          其建築構圖特點是向心的,突出中間的佛殿(塔),對於
          獨院可形成強烈的藝術面貌。但對於多院的組群式布局則
          顯得主題過於分散,不易形成統一構見,而且不適於修建
          在較複雜的地形,所以後來被中軸式布局所代替。(孫大章
          、喻維國,1988:7)
      註5.中軸式布局有幾個原則:(1)主體建物的配置是依次排列在
          一條主軸線上。(2) 副體建物位於主體建物的左右兩側,
          形成左右均齊對稱的格局。(3)建築物的高低大小,採前低
          後高,前小後大的布局,除了鐘鼓樓小型建築可在大雄寶
          殿左右前側稍高出大雄寶殿的屋基之外,大雄寶殿前不可
          能有大型建物的,但是到了大雄寶殿,則已是體積最大的
          建物,大雄寶殿之後的建物,不必大於大雄殿寶殿。(4)整
          座佛寺在山門之前,往往有很長的前導部分,此種特質,
          愈是位於深山的名剎愈明顯。(陳清香,1996:212)
      註6.日人1895年佔據台灣後,對殖民地的宗教政策,可分為三
          個時期:偽裝信仰自由期、籠絡台灣信仰期、逐漸消滅期
          ;僅提倡純粹佛教,對其他宗教信仰則予以破壞打壓。(陳
          玲蓉,1992:?)
      註7.高層或多層式布局:人口日益膨脹,導致人類生活居住空
          間也日漸縮小;尤其位於都市內的佛教建築,必須在寸土
          寸金有限的土地上,作最大有效利用原則下,已不允許有
          傳統水平發展配置,為滿足佛教多元的服務層面,於是在
          一定的土地面積上採向高空發展,為現今地小人稠的台灣
          寺廟發展趨勢。
      註8.(刑福泉,1981:27)「台灣的佛教與佛寺」,第三章,
           其中威治曾著「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一書
           。
      註9.依交通部觀光局委託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之85年來華
          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指出,受訪旅客來華主要目的為
          觀光者佔34%,而吸引其來華觀光主要因素為歷史文物佔6
          1%,而其旅觀光遊憩地區為古蹟文化區者佔47%。


                             202頁

      參考文獻
      1.孫大章,喻維國主編,1988:7,中國美術全集-建築藝術編
        4宗教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陳清香,1996:212,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
        代佛教建築所反映的佛教生態,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
        基金會。
      3.劉銓芝,1986:111,台灣佛教寺院空間之研討-以顯宗寺院
        為題進行宗教空間現代化之初探,碩士論文。
      4.黃勝雄,1992:49,民俗宗教建築及活動土地使用秩序問題
        之探討-以台北市媽祖廟為例,碩士論文。
      5.內政部編印,1991:531、549、557、560,宗教簡介。
      6.內政部編印,1996:23、26、27、44、53、54、138,宗教法
        令彙編(一)。
      7.內政部編印,1996:138,宗教法令彙編(二)。
      8.立法委員沈智慧國會辦公室資料彙整,1997:8~11,全國宗
        教意見彙整報告書。
      9.印順法師,?:135~32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10.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自立晚報
         文化出版部。
      11.張玫玫譯,拉普普著,1979:58、59 ,住屋形式與文化,
         第23328號,境與象出版社。
      12.邢福泉,1981:27,台灣的佛教與佛寺,台灣商務印書館股
         份有限公司。
      13.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1996:21、31、38,中華民國八
         十五年來華旅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委託。
      14.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1997:1、117~128,台灣北部及東
         部區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1997:1、117~128),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203頁

      A Study on the Laws of Setting of Temple Architecture

                           Yu-Chun Ting
                          Chief Secretary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O.C.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view on relative laws and literatures
      of religion, land administratio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the definition and subject of this study
      of Buddhist architecture are set on temple. The relative
      administration laws on temple architecture a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nd discussed each of them in this paper.
      The five groups are 1.administration of temple register,
      2.administration of ownership of land, 3.control of land
      using (include land of urban, land of non-urban, land of
      national park and hillside), 4. Administration of using
      of building (include building permit, illegal building,
      change of using), 5.administration of antiquated building.
      The proposes and conclus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ing of temple architecture at now time and future
      developing are brought up at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veman&aid=381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