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莊子 知北游 – 白駒過隙
2015/06/24 07:12:52瀏覽1408|回應0|推薦16

我們無法全窺大道,但是卻很容易依歸在大道的運作邏輯之下生活,若能做到如此,就也可以勉強算是 “登入大道“ 了。

所謂的『博學』或者『善辯』,都不見得就必然等於『智慧』;所以聖人根本就放棄了『博學』或者『善辯』。

聖人所在乎,並且所要保有的,就是那『多一分都無法增多』、『少一分又無法減少』的『大道運作邏輯』。

有一天孔子問老子:

「今日賦閒無事,可否請教您,何謂『至道』?」

老子說:「你先齋戒內心,疏通你的心靈,

洗淨你的精神,拋棄你的成見。

大道,實在虛渺難言啊!我只能概略的跟你說說。

『昭昭光明』是出自於『玄冥難測』之境,

『有形之物』出自於『無形』,

『精神之氣』生於『道』,

『形體』來自於『精神之氣』的變化;

而萬物都是藉著『形體』代代相生下去。

所以,擁有九竅的都是胎生動物,

擁有八竅的都是卵生動物。

『道』,來臨時沒有痕跡,離去時沒有邊際;

沒有出入之門,也沒有棲息之房,四通八達,浩浩蕩蕩。

遵循『道的運作邏輯』,而行於天下之人,

他的四肢強壯、思慮通達、耳聰目明;

他運用心智,卻不覺勞累,

他能順應萬物而調整變化自己,從不拘泥於固定模式。

天 若沒有得道,就不會這麼高;

地 若沒有得道,就不會這麼的寬廣;

日月 若沒有得道,就無法運行;

萬物 若沒有得道,就不會繁榮昌盛;

他們的呈現,都是『道』的賦予。

況且,所謂的『博學』或者『善辯』,

都不見得就必然等於『智慧』;

所以聖人根本就放棄了『博學』或者『善辯』。

聖人所在乎,並且所要保有的,

就是那『多一分都無法增多』、『少一分又無法減少』的

『大道運作邏輯』(莊子 秋水 – 北海若與河伯的對話)

『道』,深淵莫測,有如大海;

巍巍而立,有若高山;

周而復始的運轉萬物,從不匱乏無力。

真正的君子立身之道,

哪裡會需要那些虛有其表的『博學』或者『善辯』!

萬物生存,所獲得永不匱乏的資助,

應該就是『道』了!

有一種人,得道以後不偏陰陽,逍遙天地之間,

他只是暫且為人,將來終究還是會『返本歸真』。

從根本來看,生命的表象,是由陰陽聚合形成。

雖有長壽短命之分,但又有多大的差別呢?

一切都不過只是『浮雲片刻』罷了!

他們哪有功夫去分辨『堯』或『桀』的是非功過呢?

瓜果有它們生長的道理,

人間倫理雖然複雜,卻也對應有序。

聖人遇見這些事,不會違逆它們;

一旦事過境遷以後,也不會放在心上。

能夠調整自己,順應世事,這就是『德』;

能夠無心無為,順應世事,這就是『道』。

古時候帝業之所以興盛,王室之所以崛起,

都是根據這個道理。

人,生存於天地之間,有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

蓬蓬勃勃的,就誕生了;

萎萎靡靡的,就死亡了。

一會兒順應造化而生,一會兒又順應造化而死;

『死亡』對萬物而言是哀傷的,對人類而言是悲慟的。

唯有解除自然的弓袋 (攻擊武器),

拋棄自然的劍囊 (攻擊武器);

脫去自然的束縛,從容自在;

魂魄要去哪,形體就跟隨著,

這就是『大歸』- 回歸於『道』。

從無形到有形,又從有形變化到無形,

這是世人都認知的事情;

不是那些探求『至道』的人們所追求的,

而是世人的共同論點而已。

得到『至道』的人是不會張揚的,

四處張揚的人,一定還沒得到『至道』。

顯明之處,看不見『至道』;辯論『至道』,不如保持沉默。

『至道』是聽不到的;聽,還不如不聽。

能做到這樣,才是真正得到『至道』。

 

Tung Raymond

建立你的名片貼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orycanada&aid=2489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