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層嚇阻:蔡政府.. 國防資源 綠營虎視眈眈 軍中「找溫暖」? 講情話不如爭資源 戰鬥加給沒份? 蛙人薪比步兵低
2017/03/13 09:49:15瀏覽432|回應0|推薦0

 

 

重層嚇阻:蔡政府國防戰略的新氣象與中華民國的舊問題

國防部發佈新一期「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正式提出蔡政府上任以來的新軍事戰...
國防部發佈新一期「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正式提出蔡政府上任以來的新軍事戰略。然而,這個新戰略仍未解決長期以來,地面部隊在台灣防衛戰略角色模糊的問題。 圖/美聯社

中華民國國防部在3月16日發佈新一期「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正式提出蔡英文政府上任以來的新軍事戰略——「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相較於前任總統馬英九時代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重層嚇阻」強調不將戰爭帶入台灣本土,帶有陳水扁總統時代的「境外決戰」意涵。蔡政府的新國防戰略似乎打算取兩位前總統的折衷:以相對被動的「防衛固守」為戰略防禦主軸,作戰上採取具有積極攻勢意涵的境外決戰作為。

然而,這個新戰略仍未解決長期以來,地面部隊在台灣防衛戰略角色模糊的問題,而此問題恐怕是解放軍一旦武力犯台時,中華民國能否生存的關鍵。

新概念:重層嚇阻

儘管中華民國面臨的安全挑戰,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犯台外,還包括釣魚台爭議、南海爭端等,不過無可否認,解放軍乃是台灣確保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如何反擊解放軍犯台,始終是中華民國國防戰略的核心。

國防部長馮世寬在3月2日在立法院答詢時稱,「重層嚇阻」比過去馬政府時代的「有效嚇阻」更務實,若中共武力犯台,國軍依照「重層嚇阻」的戰略指導,不會再維持純守勢,將轉向積極防禦。馮世寬宣稱,「重層嚇阻」字面上的意義是具備多重、多方、多能力戰備,作戰上除了擊敵一半渡、灘岸決戰、陣地防守,最重的目的是讓敵方海空兵力不能順利達到登陸目的。

其後,依據國防部在立法院的報告,由於中共海空軍及火箭軍延伸兵力投射與戰略打擊範圍,已具備對台封鎖、實施多元作戰及奪占台灣的外島及離島能力,所謂「重層嚇阻」,將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使敵陷入多重困境,嚇阻其不致輕啟戰端,倘敵仍執意進犯,則依「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之用兵理念,對敵實施重層攔截及聯合火力打擊,逐次削弱敵作戰能力,瓦解其攻勢,以阻敵登島進犯。

為了具備「重層嚇阻」的戰力,國防部在空軍方面將規劃籌獲具垂直或短場起降、匿蹤功能之新式戰機,並部署岸置機動飛彈與無人飛行系統,同時強化防空飛彈能量;海軍方面則推動潛艦國造與高速匿蹤艦艇,並啟動新型艦艇更新計劃,同時建立快速掃布雷能力;陸軍則著重提升地面部隊之遠程打擊火力及快速應變能力,強調反空機降作戰,維持防衛作戰基本戰力。國防部認為這可打造多層次、全方位之防禦陣線與安全防護網。

圖為海軍濟陽級巡防艦實施反潛火箭射擊。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為海軍濟陽級巡防艦實施反潛火箭射擊。 圖/本報系資料照

「大海軍、中空軍、小陸軍」?

由上述用兵理念及戰力整備方針可看出,本次QDR接櫫的建軍路線明顯朝強化海空軍發展。據《聯合報》引述軍方消息報導,「重層嚇阻」的概念,係陳水扁任內最後一位參謀總長,同時也是馬英九任內第一位參謀總長,陸軍上將霍守業,在2009年2月卸任前最後一次小型軍事會談,向馬英九提報內容的翻版。

報導稱,霍守業主張「大海軍、中空軍、小陸軍」,認為「有效嚇阻」是使敵人不敢打你,「防衛固守」是使敵人登陸不了,敵人一旦登陸本土,基本上台海防衛作戰就已經輸了。因此中華民國應建構不對稱戰力,以巡弋飛彈和戰術彈道飛彈,構建最外層的防衛,再以反艦飛彈、多管火箭等,進行海上聯合截擊,最終目標是使敵無法登陸。報導認為,隨著雄二E的部署,且從中科院已多次發射探空火箭可知,未解密的「雲峰」戰術彈道飛彈或許已有一定成效,霍守業當時的構想就有著力點,成為今日的「重層嚇阻」。

所有的戰略都為了特定政治目的服務,根據政治目的決定發展與部署什麼樣的手段或力量,並制訂相關運用指導計劃。從「有效嚇阻」轉為「重層嚇阻」,與雄二E的部署,及雲峰戰術彈道飛彈的發展進程,關係並不大。因為據報導,該兩型飛彈在陳水扁政府末期就取得射程達1000公里的突破,但最後馬英九政府考量兩岸關係和緩,部署的雄二E是射程600公里的「基本型」;雲峰戰術彈道飛彈被取消,除兩岸關係考量外,據報導也與美國的壓力有關。在在表明戰略的指導因素實為政治考量。

因此提出「重層嚇阻」真正的關鍵,是蔡英文政府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判斷與馬英九政府不同。中華民國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性的最大威脅。北京始終認為,台北長期不願意談統一也是動武的條件之一。換言之,兩岸永久和平的唯一之路,就是台北乖乖按照北京的「一中原則」與其合併,否則最終都是武力伺候,不管有沒有「台獨」都一樣。

圖為紀德級驅逐艦發射地對空標準二型飛彈。 圖/美聯社
圖為紀德級驅逐艦發射地對空標準二型飛彈。 圖/美聯社
圖為雄三飛彈。 圖/美聯社
圖為雄三飛彈。 圖/美聯社

既然台灣的舉動是否「滿足」犯台條件,其判斷權由北京掌握,國軍顯然必須持續加強備戰。從海軍戰略理論來說,「大海軍、中空軍、小陸軍」有其合理性。蓋解放軍犯台戰役的重心就是入征台灣本土的重武裝地面部隊,國軍作戰上的首要重點是阻止其出發,其次是截擊海上的運輸部隊,最後於灘頭進行抵抗。若解放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向內陸推進,則進入傳統陸戰的範疇。在整個過程中,海空軍的重要性皆大於陸軍,尤其海軍還負有打破解放軍的海上封鎖,提供長程區域防空,甚至還肩負部分彈道飛彈防禦等任務1,角色更形重要。

但海空軍相對陸軍,也比較容易發展攻勢性的武力投射能力。是否要採取更積極的作戰攻勢阻止敵發動登陸戰,受制於政治當局對兩岸關係的假定。這也就是為何《聯合報》稱,霍守業將軍的主張即使得到馬英九總統的讚賞,卻沒有得到採納的最終原因——其作戰攻勢的性質過重,不符合當時藉由兩岸關係和解,來保障中華民國生存的政治指導。

蔡英文政府拒絕接受「一中原則」,顯示高層政治指導放棄過去的「不統不獨不武」,明確中華民國的政治獨立須仰賴本身的軍事防衛,而非寄託於敵方不可能產生的政治善意,霍守業的主張才得以轉型為「重層嚇阻」。不過由本次QDR來看,空軍的角色因重新獲得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飛彈指揮部而加重,使得「重層嚇阻」與當年的「大海軍、中空軍、小陸軍」稍有差異。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尷尬的陸軍定位

雖然重視有限度的作戰攻勢能力是正確的戰略方向。但相較於2013年QDR無論是對嚇阻能力、反制封鎖,與截擊解放軍的登陸,皆強調「三軍聯合作戰」,陸軍角色在本屆QDR出現明顯弱化,凸顯台海雙方因為權力極度不對稱,缺乏完整國際法人格的中華民國又很難得到正式且明確的外援,導致國軍該如何面對解放軍的無力感一覽無遺。

「嚇阻」的目的是不讓戰爭發生,也就是讓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打台灣」的成本高於其他非武力選項。但既然犯台的主動權在解放軍,國軍必須考慮嚇阻失效後如何在戰場上至少立於不敗之地。

中華民國自1950年以來的領土全為海島,防衛上優先重視海空軍絕對有必要。但由於兩岸權力差距過大,各方心知肚明的一項事實是,國軍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在於美國的奧援與否。說得更白一點,美國的反應才是攸關解放軍是否決定攻台的真正關鍵。

中華民國並非美國的盟邦,在缺乏條約義務的情況下,莫說美國的介入程度如何,是否介入、何時介入都無法肯定,國軍到底能在台海戰爭中撐多久便成了公開的秘密。如果撐得越久,或許就越有希望得到美國的援助。「撐」下去的關鍵就是阻止解放軍重武裝部隊登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掌握台海的制海權,讓解放軍無力讓大部隊登陸台灣。在此情況下,國軍地面部隊可專注應付「斬首攻擊」之類的小規模突擊行動,但掌握制海權必須要有優勢的海空部隊,依靠殲滅敵艦隊主力或封鎖敵艦隊等手段來達成,否則最多是讓制海權處於雙方爭奪的狀態;而戰史上,有許多在此情況下發動的兩棲登陸戰之個案。

國軍是否足以在台海建立這樣的制海權,顯然無須討論。無論是新式匿蹤戰機、潛艦、雄二E、雲峰,或包括雄三在內的各式反艦飛彈、無人飛行系統等,都是以海上拒止來延緩解放軍發動登陸戰的時程。但是更關鍵的問題在於:若不能完全擊敵半渡,就必須在灘頭與敵戰鬥,甚至須面臨敵可能鞏固橋頭堡,進而向台灣內陸推進,展開地面作戰。

圖為兩棲突擊登陸戰車LVT-H6。 圖/路透社
圖為兩棲突擊登陸戰車LVT-H6。 圖/路透社
圖為AH-64E攻擊型直昇機阿帕契。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為AH-64E攻擊型直昇機阿帕契。 圖/本報系資料照

然而,如何應付可能爆發的地面戰,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照霍守業將軍的說法,到了這個階段已經算「輸」了。國軍似乎也沒有明確否認這種觀點,各年度QDR對地面戰鬥的指導,除了強調反機降,就是反登陸,對於敵人深入內陸作戰,沒有特別的說明。即使想發展城鎮戰阻滯解放軍地面部隊的挺進,步兵也要搭配足夠的反裝甲火力,並與戰車相配合,才能達成。但遺憾的是,陸軍除了AH-64E攻擊直昇機以外,其餘地面部隊的火力很難與解放軍的裝甲部隊抗衡,基層野戰防空及反裝甲火力更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此外,蔡政府打算延續馬政府以來的「全募兵制」政策。近年來,國軍招募人數不足,以及戰鬥部隊的志願役軍官與士兵缺額問題,不僅屢為外界詬病,監察院及立法院亦分別提出重大警告。如果戰鬥部隊既無足夠兵力,復無堪用裝備及適當火力,怎能期待形成有效戰力,達成戰略目標。

我們可以理解國軍高層「不將戰火帶進本土」的說法,是希望能努力達成某種政治期待;無論他們是否有能力做到。然而一旦公開這項「底線」,也無異於透露自己的抵抗意志到何種程度,替敵方設立明確的勝利標準。或許,不願或不敢提及地面戰作為嚇阻解放軍犯台的一部份,並明確制訂作戰指導,就是中華民國過去十餘年來在防衛上最大的弱點。

即便如此,也不需恢復過去兩蔣時代為了反攻大陸而維持的龐大陸軍體系。小型陸軍也可以配合動員民防體系及城鎮戰,發揮很大的遏阻力量。這不僅需要貫徹戰略的堅強意志及明確的指導,也要改革國軍以重建社會的信心,特別是陸軍。對四年一任的民選政府來說,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任務,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核心問題。

畢竟,和平固然可貴,但真正的和平不是藉由往敵方的政治框架靠攏來得到。

我國地面部隊的火力很難與解放軍的裝甲部隊抗衡,基層野戰防空及反裝甲火力更有很大的...
我國地面部隊的火力很難與解放軍的裝甲部隊抗衡,基層野戰防空及反裝甲火力更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圖/路透社
  • 中科院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的「海弓三」飛彈已在2016年底測試成功,未來將裝備於計劃中具備類似美國神盾戰鬥系統能力的新一代主力驅逐艦之上。

            

 

 

國防資源 綠營虎視眈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4000325-260118

據了解,在蔡政府力推國防自主的政策下,綠營對軍中資源的確虎視眈眈,以高教機案為例,預訂下半年採購器材機具與零附件,廠商找綠營民代或政治人物介入,相當積極;一位不願具名的軍方高層官員坦言,相較之下,台美軍售案金額大但很單純,美國人做事有規矩,但國內的軍購案非常複雜,廠商又不團結,很麻煩。

此外,中科院行政法人化後,成為國防科技發展重鎮,其採購程序沒有軍方限制多,更成為綠營搶奪國防資源的焦點,而可望於下個月董事會改選延任,繼續擔任院長的張冠群中將,與綠營配合良好,幾乎是有求必應。

例如,扁政府時期一項胎死腹中的微衛星研發案,在蔡政府執政後,扁政府時國營事業總經理級人物,就曾遊說希望計畫復活,不過,迄今並未成功。

再如,潛艦國造案現雖還在設計階段,預算不多,但軍火說客與政治人物結合,早已磨拳擦掌,一位扁政府時期參與鐽震案籌備的一位退役中將,先與英派走的近,被除名後,又復出,成為新系爭奪國防資源的引路人。

由於綠營政治人物要的都很直接,不少軍方人士的態度是先保命再保官位。事實上,軍中這幾年早建立制度,採購的事情,不是誰說了算,更沒有長官一句話交辦,可以什麼都能辦的情況。不少軍方人士私下認為,採購或工程案等相關事宜,如是口頭交代,都會設法要求有命令依據才會執行,免得日後改朝換代或遭監察院調查時,進退失據。

(中國時報)

 

將軍人事多政治? 細數升星星的「不可說」

https://udn.com/news/story/10273/2340375?from=udn_ch2cate6638sub10273_pulldownmenu

2017-03-14 10:00聯合報 本報記者/程嘉文

陸軍航特部政戰主任一職,據傳有民進黨立委向軍方施壓,推薦現任國防部財務中心政戰主任唐明德出線。國防部前天連發兩次聲明,否認有關說情事。幾名符合媒體描述的立委也紛紛自清,立委王定宇並質疑此舉是有心人士故意操縱媒體來左右人事。到底國軍的升遷規矩是怎樣?

圖為2016年下半年陸海空軍將官晉任布達暨授階典禮,蔡英文總統(左)出席,為晉任...
圖為2016年下半年陸海空軍將官晉任布達暨授階典禮,蔡英文總統(左)出席,為晉任的國軍將官勉勵。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 政一處彙整名單 送人評會

以這次陸軍航特部的政戰主任而言,因為政戰系統採取人事一條鞭,所以第一波人評會(人事評議委員會)由國防部政戰局召開,不過會邀請陸軍的政戰主任參加。負責人事業務的政戰局政綜處(俗稱政一處),會先彙整所有符合資格的候選軍官名單,先根據其過去服務表現的「資績分」,擬出一份約10人的名單,送交人評會審查。

● 將級以上人事 需報總統府核可

政戰局的人評會會選出前三名的候選名單送交國防部,由聯一(人事)次長室召開第二波人評會,決定正取人選。將級以上人事案,需要報請總統府核可,不過一般而言,通常府方會尊重國防部的決定。走完流程之後,再由國防部發布:上將人事因為比照特任官,所以由總統府發布。

軍方每個職務在編裝表上都有職級,例如航特部的政戰主任是少將。因此上校如果要晉升少將,必須先被派任少將缺的職務,然後在每年兩波晉升日(1月1日、7月1日)晉升少將。但如果接任新職尚未滿月,就必須到半年後下一波晉升才能「摘星」。

● 上校升將官 機會之窗只有兩三年

由於軍官有嚴格的退伍年限,上校能夠晉任少將的時機,往往只有兩、三年,太早了還沒輪到你這屆,錯過了就要屆齡退伍。以政戰系統來說,由於近年將官員額大裁,僧多粥少,因此競爭格外激烈。

圖為2016年下半年陸海空軍將官晉任布達暨授階典禮,國防部長馮世寬(左)為晉任的...
圖為2016年下半年陸海空軍將官晉任布達暨授階典禮,國防部長馮世寬(左)為晉任的三軍將官授階。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 長官心中自有人選 人評會只是過場

退役將領指出,人員晉升需要經過人評會,但在實務上,人評會不是公職人員選舉,長官絕不可能心中毫無屬意人選,因此人評會往往只是個「過場」,在召開之前長官就已經心有所屬,其他候選人多半是「陪榜」。不過在人評會上,人事、監察、保防等部門,必須報告各候選人過往的各項紀錄,如果有重大缺點,當然還是不能通過;但理論上說,如果真的是長官屬意人選,相關幕僚早就確定當事人的「底」沒有問題,才敢端上人評會來把流程走完。

而候選名單從政戰局到了國防部,或是國防部再到總統府,如果沒有意外,長官通常不會推翻前一輪的建議。如果上級單位突然打破默契,雖然絕對沒有違反規定,但不免容易引發議論。

● 軍中普遍共識是:向上者多勞

此外,同樣階級的職務,也有比較辛苦或比較輕鬆的,但軍中多年來普遍共識是「向上者多勞」。有志力爭上游、被長官認為是可造之材的幹部,會被放在責任較重大、相對較辛苦的職務,讓其可以累積經驗與資歷;比較輕鬆的職務,往往不易累積功績,被拔擢晉升的機會也比較小。

此外軍中圈子不大,年班相近的同儕間,哪些人是相對佼佼者,哪些人的職務是苦幹實幹,大家總有公評。最後人事發布,雖然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結果只要在眾人的認知範圍內,總不至讓人看不下去。但如果出線者以往的資歷風評,超乎眾人認知中的「領先群」,或是動作太明目張膽,就可能引發爭議。

● 馬英九時代 晉升完全論資排輩

至於政治圈對軍中人事晉升的影響,其實可謂不可說的秘密。整體而言,馬政府時代的軍中人事相對「無趣」,幾乎都是論資排輩,少有外人可作文章機會。少數比較鮮明的例子,是某位外島立委以「我們從來還沒出過中將」為理由,力挺某位同姓宗親少將晉升中將。

圖為2015年Discovery頻道台灣特戰部隊2首映,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前排左...
圖為2015年Discovery頻道台灣特戰部隊2首映,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前排左二)與國防部長高廣圻(前排左一)等嘉賓高呼國軍戰力強的口號。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 扁時代為求晉階 逢迎風氣高漲

至於扁政府時期,軍中人事新聞則「精彩萬分」:在政壇與軍中,買官傳聞甚囂塵上,馬政府上任後雖然並未查獲,但當時的將官人事,的確有許多惹人物議的案例。例如將領職位調動極快,重要軍職更替有如走馬燈,甚至出現許多「升退」、剛晉升立刻退伍的例子;也曾有總統府武官已經占了少將缺,卻遲遲不前往就職的事件。至於將領公開在總統視察時大拍馬屁,例如搭建台南官田老家布景、戴扁帽迎接、將總統畫成五星上將、喊出「大帥哥、巧克力」等口號,更是引發社會輿論嚴厲抨擊。

圖為2005年陳水扁總統南下視察台南空軍基地,將領公開在總統視察時大拍馬屁,將總...
圖為2005年陳水扁總統南下視察台南空軍基地,將領公開在總統視察時大拍馬屁,將總統畫成五星上將。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分享

● 「戰力強」規矩 蔡英文也馬規蔡隨

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到部隊與官兵合影,眾人一律舉起右手、拳眼向前、高喊「戰力強」,其實是國防部的規定,以避免部隊指揮官為了討好元首,再度祭出「創意」引發爭議。

蔡英文總統上台後首度到部隊視察,記者相當關注,總統與官兵合影,是否也會「戰力強」?或是要把過去的規矩給「轉型」掉?結果總統「馬規蔡隨」,同樣也和官兵一起握拳喊出「戰力強」。

蔡英文總統首度視導國軍,與401聯隊官兵合影,比出馬政府時期國防部統一規定的「戰...
蔡英文總統首度視導國軍,與401聯隊官兵合影,比出馬政府時期國防部統一規定的「戰力強」手勢。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程嘉文攝影

 

 

綠營立委關說國軍少將人事? 國防部與立委都否認

https://udn.com/news/story/10273/2337850?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2 19:54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即時報導

國防部政戰系統少將人事於3月1日大搬風,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政戰主任一職,據傳有某位南部民進黨立委強力關說。媒體報導,這位立委舉薦的上校,已經於上周通過人評會,上任後將可於7月1日晉升少將。此舉引發軍中譁然,內部強烈反彈。對此,國防部發表新聞稿否認,但對於人評會是否已經召開過,則不願意回答。

原任航特部政戰主任文天佑少將調任第10軍團主任,使許多現階政戰上校「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在今年7月1日晉升少將。消息指出,原本陸軍屬意由具備特戰單位服務背景的政戰局副處長張維新上校接任,但卻傳出某位民進黨南部的立委施壓,不得不改成該立委所舉薦的人選。據了解,這位上校過去曾在南部服務,擔任職務又必須經常與社會各界接觸,因此與民代建立起交情,才獲得立委強力背書。

爆料媒體報導,這位關說人事的立委,出身南部選區,是政論節目的常客。以目前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而言,共有王定宇、劉世芳、莊瑞雄等立委符合條件,不過立委們面對記者詢問,都紛紛自清表示並未關說。

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少將說,國軍將級人事案均依「陸海空軍軍官士官任職條例暨施行細則」、「國軍重要軍職候選調任作業規定」經人評會審核辦理,媒體報導內容並非事實。

新任陸軍航特部政戰主任,將由現任上校中挑選,並可望在7月1日生為少將,本圖為去年...
新任陸軍航特部政戰主任,將由現任上校中挑選,並可望在7月1日生為少將,本圖為去年12月底,蔡總統向新晉任將官道賀。(軍聞社資料照)

 

 

 

新聞眼/軍中「找溫暖」? 講情話不如爭資源

https://udn.com/news/story/10273/2338302?from=udn_ch2cate6638sub10273_pulldownmenu

2017-03-13 03:06聯合報 本報記者程嘉文

蔡總統將密集展開軍中行程,不僅如視察敦睦艦隊等名目是首創,時間又集中在五二○就職周年前後,外界很難不覺得,這是身陷各項政策爭議困境的總統,決定到軍中「找溫暖」。

站在台上接受官兵致敬,的確會讓人興起「方知天子之樂」念頭。不過在壯盛軍容的表象下,國軍正面對太多問題,需身為統帥的蔡總統認真嚴肅面對。

馬英九總統簽下「募兵」鉅額支票,幾年來國防部都苦於兌現承諾。眼看停徵義務役「大限」將至,卻屋漏偏逢連夜雨,政府決心推動年金改革,導致青年從軍意願下降。蔡英文如果希望馬兒好,又怎麼能指望不吃草?

更有甚者,近年社會氛圍,經常對軍方充滿獵奇與報復心態,軍方儼然是「報酬率」超高、「風險率」超低的完美標靶,一旦逮到機會,為了通告費與點閱率,必定不遺餘力渲染到底。

蔡英文上任後,的確對國防事務表現比前任更高的關注,但當今國軍面臨的,恐怕已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作為統帥的蔡英文必須真正地與官兵共同承擔,盡一己之力替軍方爭取資源,如果還是只有美麗口號與動人情話,就算天天光顧營房,恐怕也無助解救危局。

 

海龍蛙兵薪水竟比一般步兵少 原因是...

 

https://udn.com/news/story/1/2338085?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3-12 22:12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即時報導

陸軍航特部兩棲偵察營,俗稱「海龍蛙兵」,部署在金馬外島前線,過去經常潛入大陸執行滲透,被公認國軍最精銳部隊之一。然而由於政院不願發給「戰鬥部隊加給」,導致在海龍服役的志願役官兵,薪水反而比一般陸軍步兵還低。國防部兩年來多次向行政院提出異議,卻始終不得要領。

國軍實施募兵制後,發現兵員往往集中於機關學校等後方單位,第一線野戰部隊生活辛苦,往往乏人問津。國防部獲准自104年4月起,發放戰鬥部隊加給,尉級軍官以下,每人每月5000元或3000元。

第一階段發放加給的單位,僅限於步兵、砲兵、裝甲;通信、工兵、化學等「戰鬥支援部隊」則被排除。104年5月26日,馬英九總統夜宿陸戰隊66旅,晚間與官兵座談,有年輕軍官當場為「化工通」同袍請命,表示他們和「步砲裝」並肩參與演訓,辛苦程度並無二致,反而卻遭到差別待遇。

當時馬總統回答,會儘快研議擴大第二波發放範圍。但隨著馬政府下台、蔡政府上任,始終沒有消息。國防部也多次答覆朝野立委,行政院仍未同意發放。

國防部官員指出,國防部認為應該加發戰鬥加給的單位,共有32000餘人,每月約需1億5000萬元。由於人事總處與主計總處堅持只有「戰鬥」部隊才能發,哪些部隊算「戰鬥」哪些不算,出現很大爭議。例如近年國軍頻繁投入救災,工兵責任最重,卻被排除在外。

海龍蛙兵的情況更是匪夷所思:他們要駕駛突擊小艇執行沿岸偵巡、護送交通船等任務,因此有海勤加給每月4800元。結果人事總處以「已有加給」為由,拒絕發給戰鬥部隊加給。導致一般步兵可領5000元,更辛苦更危險的海龍蛙兵,薪水反而比較少。

經常在國人面前亮相的三軍儀隊,戰時任務是各軍司令部的警衛連,也被排除在加給發放範圍外。目前儀隊的志願役比例仍然只有一半左右,如果召募再無明顯起色,明年開始停徵義務役,表演規模恐怕要縮水。

 

 

戰鬥加給沒份? 蛙人薪比步兵低

https://udn.com/news/story/10273/2338303?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3 03:06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海龍蛙兵平日任務,是駕駛突擊艇執行巡邏、護航、專送等任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龍蛙兵平日任務,是駕駛突擊艇執行巡邏、護航、專送等任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陸軍航特部兩棲偵察營,俗稱海龍蛙兵,部署在金馬外島前線,公認國軍最精銳部隊之一。然而政院不願發給「戰鬥部隊加給」,導致在海龍服役的志願役官兵,薪水反比陸軍步兵還低。國防部兩年來多次向行政院提出異議,卻始終不得要領。

國軍實施募兵制後,發現兵員往往集中於機關學校等後方單位,第一線野戰部隊生活辛苦乏人問津。國防部獲准自一○四年四月起,發放戰鬥部隊加給,尉級軍官以下,每人每月五千元或三千元。

第一階段發放加給的單位,僅限於步兵、砲兵、裝甲;通信、工兵、化學等「戰鬥支援部隊」則被排除。一○四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夜宿陸戰隊六六旅,晚間與官兵座談,有年輕軍官舉手發言,要為「化工通」同袍請命:他們和「步砲裝」並肩參與演訓,辛苦程度並無二致,反而卻遭到差別待遇。

當時馬總統表示,會盡快研議擴大第二波發放範圍,但行政院始終未同意發放。國防部官員指出,國防部認為應該加發戰鬥加給的單位,大約三萬兩千人,每月約需一億五千萬元。由於人事總處與主計總處堅持只有「戰鬥」部隊才能發,但「化工通」兵其實都是戰鬥時的必要兵種,卻被排除在外。

海龍蛙兵的情況更是匪夷所思:他們要駕駛突擊小艇執行沿岸偵巡、護送交通船等任務,因此有海勤加給每月四千八百元。人事總處以「已有加給」為由,拒絕發給戰鬥部隊加給。導致一般步兵可領五千元,更辛苦更危險的海龍蛙兵,薪水反而比較少。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590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