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鄧小平的革命之路 馬英九狂想曲 重新評價馬英九系列一》呂秀蓮:明年推和平中立公投 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2016/12/17 12:27:08瀏覽376|回應0|推薦0

 

他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鄧小平的革命之路

http://udn.com/news/story/10626/2194628

2016-12-27 17:10
自青年時期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鄧小平,於1930年代成為毛澤東的重要副手,更在毛澤東去世後兩年成為中共的最高領導人。他捨棄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力排眾議實行改革開放,自此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全世界。

三十年後,他決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一大製造國。同時,他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處置確立了中國打壓民主運動並維持高壓統治的方針,而他對「一國兩制」的堅持決定了香港回歸後的命運及大陸對待兩岸關係的方向。1997年2月鄧小平過世後,他為中國指出的道路,至今仍是中共統御中國的最高原則。

書名:《鄧小平:革命人生》作者:亞歷山大‧潘佐夫, 梁思文譯者:吳潤璿...
書名:《鄧小平:革命人生》
作者:亞歷山大‧潘佐夫, 梁思文
譯者:吳潤璿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8月3日
分享

一九六七年七月十九日,中南海造反派前去搜索鄧小平的居所。他們先把鄧小平和卓琳帶離家,因此夏媽媽和子女是他們暴行僅有的見證人。讓派遣他們前來之人大失所望的是,他們什麼也沒找到。鄧小平家中完全沒有保留工作有關的文件或紀錄。

就此結案嗎?肯定不會如此,這次失敗只是更激怒了造反派。他們在鄧小平家人所住的巷弄牆上貼滿著憤怒難平的大字報,要求打倒這名「黨內第二號走資當權派」。十天後,他們把鄧小平和卓琳拖到批鬥大會上,對他們嚴詞批評,甚至毒打一頓。造反派要求鄧小平在三天內完成一封認罪信,並禁止他們夫妻二人離開住家。不許任何人去探視他們,甚至包括子女在內。

換言之,鄧小平夫妻倆被軟禁在家。

鄧小平從批鬥大會返家之後憤恨異常,再度寫信給「偉大的舵手」。鄧小平肯定清楚造反派的攻擊是得到毛澤東許可。「領袖」對最近那屈辱般的解釋還不滿意?「我目前確實心中惶惶無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我十分懇切地希望能夠面向主席請教。我自覺這個請求是不一定恰當的,但我別無辦法,只能向主席傾吐我的心情。」

鄧小平情緒從來不曾如此低落過。

雖然毛澤東肯定收到這封信,但是他並未屈尊回覆。他人不在北京,也不會真的關心鄧小平的遭遇。當時在不同的紅衛兵團體和反紅衛兵組織間已爆發了「使用軍火」的內戰。

毛澤東玩弄鄧小平,就如同貓捉弄老鼠一般。毛澤東先給鄧小平希望,然後再作弄他。他不要弄死鄧小平,也無意開除他的黨籍。七月十六日,毛澤東甚至跟某個同僚脫口說出:「如果林彪身體不行了,我打算把鄧小平找回來,至少讓他當名政治局常委。」

此事之後,他不斷跟周恩來、張春橋、汪東興還有數名其他戰友表態,鄧小平和劉少奇並非是一個豆莢內的兩顆豆子。

不過,毛澤東需要鄧小平至少經歷第一層的地獄,如此一來鄧小平至死都會記得此事。鄧小平因為許多不同的「錯誤」和「固執」而遭受懲罰,日後才不會再自作聰明,並會像奴隸般服侍他這名「偉人」。毛澤東在原諒之前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必須讓鄧小平在好一段期間內吃點苦頭。

一九六七年八月一日,鄧小平忠心的秘書和警衛被調離。四天後,造反派再度衝進鄧小平的住所。

他們在大門口掛上一個長形紅色標語「第二號黨內走資派鄧小平批鬥大會」。用黑色寫上鄧小平的名字,其他的字都是白色。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回憶著:中南海的造反派……從屋裡把父母親押出來,由造反派團團圍在院子中間。一些造反派上前將父母的頭強行按下,讓他們彎腰、低頭認罪。一陣震耳欲聾的「打倒」口號聲後,造反派們氣勢洶洶連喊帶叫地批判了一通,然後便七嘴八舌亂糟糟地進行質問……一個……女造反派喊叫的聲音特別尖銳特別刺耳。母親的眼鏡讓造反派給拿掉了,她低著頭想看一下父親都看不清。父親耳聾,又彎著腰,根本聽不清那些吼叫,因此也無從回答。他剛剛辯解了幾句,話還未說完,便被粗暴地打斷。

鄧小平臉色死白地回到家中,立刻躺下。在那之後的幾天,鄧小平既不笑也一言不發,坐在躺椅上菸不離手。九月中,他寫下他的困境並寄給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汪東興把信呈給毛澤東,可是「偉大的舵手」禁止他回信給鄧小平。

鄧小平很快再次遭受重擊。來自高層的命令,鄧小平的子女和夏媽媽被逐出中南海,住在走路有半小時路程的某間小屋一樓的兩間屋內。鄧小平和卓琳身邊只有僕人和廚師。

鄧小平夫妻兩人在此近乎全面隔離的情況下過了兩年。他們無法去看自己的孩子,甚至也不能通信。對於子女,還有那些受鄧小平牽連而遭迫害的其他親戚的情形,他們一無所悉。鄧小平的弟弟鄧先治在貴州省的某縣任職,未能熬過迫害;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五日,鄧先治自殺。鄧小平他們也都不知道卓琳的哥哥浦承綱已經英年早逝於獄中。

可是他們不再受到暴力相向,甚至每個月收到相當可觀的月薪。鄧小平擔任最高階官員,每個月待遇是四百零四元人民幣;卓琳的部分是一百二十元。然而大多數勞工的最高收入僅僅略多於四十元。

上午時卓琳聽從中央委員會辦公室官員的囑咐,進行體力勞動打掃自家庭院。鄧小平會幫卓琳打掃,雖然沒人告訴他得勞動。其他時間他們不是讀書,就是靜靜坐在家中聽廣播不斷抽菸。卓琳也有菸癮。

「我抽菸,是因為想孩子們。」她說:「只要能見到他們,我馬上就不抽了。」

他們兩人過著悲慘的日子。

此時鄧小平在中央委員會和文革小組的死敵們─毛澤東的老婆江青、秘密情報頭子康生與國防部長林彪─都試圖說服毛主席立刻剪除這名前總書記。他們幾人當然不會在毛主席寬恕鄧小平之後,還跟他一起分享權力。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五日,他們與「偉大的舵手」會面,並尖銳地對鄧小平提出質疑。毛澤東重提他的舊怨:

劉[少奇〕、鄧[小平〕互相合作,「八大」決議[劉少奇的政治報告〕不通過大會主席團,也不徵求我的意見就通過了。剛通過,我就反對。六三年搞了個十條[〈後十條〉〕,才隔三個月,他們又開會搞後十條[〈後十條修正草案〉〕,也不徵求我的意見[毛澤東有所掩飾,實際上他早就讀過、修改並正式批准該文件〕,我也沒到會。鄧小平要[被〕批[評〕,請軍委準備一篇文章。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鄧小平:革命人生》

 

 

 

中時快評》馬英九狂想曲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20004997-262103

國民黨主席改選確定提前開打,檯面上各路人馬似乎躍躍欲試,又像欲拒還迎,頗有鹿死誰手、撲朔迷離的態勢。反倒是台北政壇近日頻傳,前總統馬英九有可能復出,回鍋參選黨主席,這個如魔幻寫實般的傳言,令人備覺興味。

一些越傳越像是真的報導指稱,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後內外交迫,黨產問題和兩岸路線之爭讓黨內一團亂;而前總統馬英九卸任後在黨內影響力大減,最近身陷官司也沒人聲援,讓他感到非常失落,再加上看到國民黨遲遲沒有起色,因此起心動念要回鍋參選黨主席。

說實在的,這些傳言或推測的現象,有些的確是真的,例如國民黨再度失去政權後,至今黨內一團亂,雖然民進黨執政也是一團糟,但民意的不滿卻未必就能成為國民黨再壯大的基礎。有些則是想當然爾,例如馬英九卸任總統後的失落感。但這些要跳到馬因此想回鍋參選黨主席,甚至還想再戰2020,恐怕就有點牽強了。

國民黨中央將黨主席改選時程提前約3個月,而且就訂在520總統就職日,當然是算準了當天各媒體一定會對蔡總統執政周年進行檢討,而且成績肯定不會好;從造勢與對照效應來看,這個戰術當然是不錯的。只不過,國民黨真正需要的是,如何讓黨的新領袖、新氣象、新人才,重新振衰起敝,贏回人民的認同!

馬英九執政8年來大受抨擊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為國民黨培養接班人才,造成今天後繼無人,卻不思根本改革,竟還要把「死馬當活馬醫」,那就真的要讓人為國民黨哭笑不得了。

 

 

教出禍國殃民總統院長 楊志良:台大愧對國人該道歉?

原文網址: 教出禍國殃民總統院長 楊志良:台大愧對國人該道歉?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29/302063.htm#ixzz4TFEQSJ4p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28日表示,蔣家之後、台灣3任總統都是台大畢業,政府內閣團隊也幾乎都是台大人,但卻把台灣治理成這樣,認為台大「教出了這批禍國殃民的總統、院長及部會首長,台大該不該向國人道歉?

楊志良在《蘋果日報》專欄發表《台大愧對國人》文章指出,在3位台大人總統及眾多院長、部長的「同心協力」之下,台灣從四小龍之首淪為之末,未來恐將落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後頭。

楊志良寫道,這些台大人讓房價高漲、炒房炒股不用繳稅,但薪資卻退回16年前,貶抑勞動價值,一切向財團靠攏,讓年輕世代不婚、不育、不養、不活,沒有前景。

他直言,台大教出這些學生,難道不用道歉嗎?「台大人對台灣的貢獻,與台大畢業人數及國家的投入可成比例?」他說,自己在台大任教多年,「也是罪孽深重,就此深深鞠躬道歉」。

楊志良認為,新任台大校長楊泮池目前從事改革,強調教學、服務和研究並重,這是好的開始,但遠遠不足;大學應追求對台灣社會的貢獻,而非爭取世界排名,若論對國家貢獻,台大恐還不如成大

對此,楊志良接受《中國時報》訪問表示,大多數國人認為台灣現在很糟,不少高官從台大畢業,這篇文章是想提醒台大應對社會有更多貢獻,雖不能期待所有台大生都有這種想法,



原文網址: 教出禍國殃民總統院長 楊志良:台大愧對國人該道歉?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29/302063.htm#ixzz4TFEIRoxt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指馬收1億獻金 段宜康判賠60萬及在臉書道歉

2016-12-20 11:39聯合報 記者蘇位榮╱即時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321/2180279

民進黨立委段宜康前年在節目爆料,指前總統馬英九2008年間收電子業者2億元政治獻金,另在臉書影射馬2009年在亞翔公司合併案收一億元獻金,馬認為爆料不實,求償1千萬元。一審認為段就亞翔案部分未經合理查證,判段要賠馬60萬元並在四報頭版刊登道歉啟事;段宜康上訴,台灣高等法院今天仍判段賠償60萬元,但僅需在自己的臉書道歉一天,不必登報道歉。

本案起源於,段在節目提及馬收了電子業2億元及亞翔案1億元獻金,馬英九認為不實提告,法院認為,段發表馬收2億元獻金前,已查證得知前立委劉文雄2011年間,曾於電視台有類似發言,段的發言有合理查證,這部分免賠。但段所指馬收受亞翔案1億元部分,林未經合理查證,仍須賠償及道歉。

 

社論:真道理性真愛台灣 重新評價馬英九系列一》錯失歷史機遇 耽誤兩岸和平

馬英九
前總統馬英九。(本報系資料照/鄧博仁攝)

人類歷史總是往文明的方向前行,從遠古以「零和」為互動,朝向「非零和」發展,逐漸走向「雙贏」的社會。以往勝利是評價政治人物的最高光環,經歷了兩次的世界大戰及無數內戰衝突以後,人類已經認清,和平才是最高的價值,和平創造者才應得到政治人物最榮耀的桂冠。

一般政客尋求短期的利益與功效,偉大的政治家則選擇創造制度,讓制度不隨他的離開而消逝,讓繼任者,不論是否為反對者,都不能或不想打破其建立的制度,繼續享受制度帶來的紅利。

偉大的政治家會給人民確定的方向,不會讓國家在大海中迷航,更不會用尊重人民的選擇作為不表態的藉口。

平庸的政客只會隨民調起舞,不願挑戰社會迷惘的氛圍,也不敢堅定捍衛正確的信念。偉大的政治家永遠在引領社會的潮流,面對紛擾,不僅撥亂,更要反正。

馬英九結束了民進黨執政8年以來兩岸的低迷,開啟了經貿人員的大交流,簽署23項協議,曾經創造出兩岸關係的榮景,自有其歷史貢獻。

但從上述3個標準來看,其在任8年,沒有為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指引大方向,只是用「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作為政策指導。「只經不政」讓兩岸無法透過政治對話,結束迄今仍然存在的政治分歧與敵對狀態,這也使得「維持現狀」成為「維持敵意現狀」同義詞。

8年執政既沒有為兩岸創造和平,也沒有建立長治久安的和平制度,不僅錯失了歷史給他的8年黃金機會,也耽誤了8年兩岸的和平機遇,淪為只是一個為經貿利益服務的平庸政治人物。

馬英九離開職位還不到半年,留下來的兩岸政治遺產就已經隨風而逝。馬英九念茲在茲的「一中各表」,原本在他任內曾有75%的民意支持,但是依據國民黨自行做的民調,目前的支持度已經降到23%左右。

其實,在他任內最後兩年,「只經不政」的苦果已經出現。「只經不政」的更清楚詮釋是:任由兩岸經貿關係在政治敵意的土壤中生長,兩岸列車在政治一輪鎖死、經貿一輪轉動下前進,勢必失衡。「太陽花運動」就是這種政策下的必然產物,而其結果是國民黨被打成「傾中賣台」。

這樣的指責當然不是事實,但是只要兩岸政治分歧不解、敵意不除,經貿利益永遠會被解釋成大陸的統戰工具、台灣的飲鴆止渴。「一中各表、不統不獨、只經不政、維持現狀」的結果並沒有給國民黨加分,也未能讓國民黨繼續維持執政,而是全面地挫敗,失去了政權。

民進黨的分離主義立場不可能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另一方面,民進黨也不希望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如此才能讓分離主義繼續穩定地建立在恐懼與對抗上。

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正好是民進黨所期望的「維持敵意現狀」。就這一點而言,馬英九迄今仍然渾然不知,他對國民黨、台灣、兩岸的傷害有多大,對民進黨的幫忙有多深。

歷史未來也會記載,兩岸關係最核心的認同問題,在馬英九8年執政期間不僅沒有趨同的趨勢,分歧反而不斷擴大。馬英九雖然自認為是「文化中國」的信奉者,

但是「政治偏安」的認知,使他在歷史教科書問題上未能做到撥亂反正;他選擇出席烏山頭水庫日本殖民者八田與一的追思會,面對二二八事件反覆道歉,反映出他對於歷史問題缺少正視,而存在著某些鄉愿;在對大陸政治態度上刻意地與國民黨傳統立場的切割,也影響到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觀感。

整體而言,馬英九雖然沒有將兩岸視為「一邊一國」,也沒有憲法上的分離主義傾向,但是他的行為卻是讓兩岸作為「異己關係」的性質愈來愈深。

未能創造和平,兩岸的政治敵意就無法化解;未能讓兩岸和平制度化,兩岸在軍事與外交上的對峙就不可能結束;未能拉近認同,兩岸的心靈距離就愈來愈遠。馬英九執政8年,沒有以和平為方向,缺少建立和平制度的智慧與勇氣,面對認同問題時的輕率無力,注定了馬英九在兩岸關係史上只是個平庸的政治人物,很快就會在時間的浪花中淹沒。

我們必須先客觀評價馬英九,才能在兩岸關係中重新出發,且為兩岸創造永久和平。

 

社論:真道理性真愛台灣 重新評價馬英九系列二 》半套開放 錯失大陸成長爆發期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19004812-262101

回顧歷任總統在位期經濟表現,堪稱每況愈下,但馬英九時代最糟。兩蔣時代36年,台灣年均經濟成長率9.1%,李登輝12年平均6.8%,阿扁8年降到4.8%,馬英九執政更低,降到2.8%。純就GDP而論,確實江河日下,號稱最懂經濟的馬政府,甚至不如民進黨扁朝。

但表面解讀失之簡略,也有錯誤,每個經濟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能夠成就的經濟成長率當然不同。大體上發展程度越高、經濟體規模擴大後,能夠達到的成長率就越低。不同時期面對的全球經濟大環境可能迥異,全球化之後,特別是依賴貿易深的台灣,受到的外在環境影響就越大。

扁、馬執政初期,都曾碰上全球經濟大動盪。扁政府碰到網路泡沫化,不過衝擊很快就過去,全球再度進入另一波繁榮泡沫期;馬政府則遇到全球金融海嘯,但海嘯後多年其衝擊仍未消化,只要看同期東亞其他三小龍,經濟表現都遠低於海嘯前即可知。馬政府任期經濟成長率低於扁朝,全球大環境因素是主要原因。

不過,與南韓、新加坡及香港比較,馬政府未能掌握大陸經濟跳躍式成長的契機,也是事實,否則台灣不會落居四小龍之尾。其原因恐怕不在綠營指責的「傾中」、依賴大陸,反而是怯於內部因素,不敢大幅開放兩岸經貿與投資,半套開放讓台灣失去紅利分享、企業失去壯大機會,他卻承擔了「傾中」罵名。

從台灣發展的腳步看,經濟命脈無疑就是出口貿易,冷戰時期,台灣被納入美國體系中,出口超過3成集中在美國。隨著大陸經濟改革、開放與起飛,出口大陸比重日增;1991年時仍有近3成集中在美國,但到2002年,出口大陸比重就超越美國,並逐年增到4成之多。

綠營時常指責馬政府傾中,造成台灣對大陸過度依賴。蔡政府壓抑兩岸經貿、提倡新南向,也是說要導正馬政府時期對大陸的過度依賴,不過,這種說法有「栽贓」之嫌。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快速上升是在扁執政時,由24%升高到40%,馬政府時期則平穩維持在39%左右。

為何拒中的扁政府反而讓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飆高?原因是台灣出口由美國大量轉向大陸,這是自然的經濟法則驅動;扁政府8年,正是大陸以兩位數高速成長、經濟規模量體快速增加時期。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地心引力」理論就指出,兩國之間的貿易與兩國的經濟大小成正比關係,與地理上或文化上距離則成反比關係。

冷戰時期,台灣出口集中在美國,是因為兩岸阻絕,等到兩岸關係開放,大陸經濟體擴大後,台灣出口很自然就日益集中大陸。此情況就如美洲國家必定以美國為最主要出口地,「遠離美國」的國家(如古巴),經濟要好也難。

馬政府時期出口集中大陸程度未提升,倒也未必是政策的功勞,而是因為典範再次移轉。過去台灣出口大陸增加快速,是因台商在大陸投資,以「投資帶動出口」;馬政府時期大陸本土產業崛起日盛,加上官方有意的扶植(如紅色供應鏈興起),台灣出口大陸金額雖增,但比例已到頂峰。此時,政府的政策應是盡量讓台灣仍有優勢的產業、企業到大陸投資,先行卡位與搶占市場,同時開放具兩岸雙贏性質的陸資投資台灣企業,但馬政府怯於綠營反對,反而設下諸多限制,行政審查甚至愈來愈嚴格,許多機會就此一去不復返,台灣面板產業被卡死就是明證。

馬政府是台灣70年來經濟表現最差的政府,但10年後可能擺脫惡名,因為蔡政府兩岸投資限制更嚴,導引民間往東協、印度發展的企圖不會奏效。官員說大陸經濟增長放緩,風險高,卻忘了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與經濟體,即使經濟放緩到6%,每年增加的經濟量體(GDP)仍相當一個台灣的規模,大陸對台灣經濟與產業已有無法取代的效益及地位。

蔡政府的操作將造成台灣產業與經濟更深的困境,失業率更高,薪資更薄。

 

社論:真道理性真愛台灣 重新評價馬英九系列三》兩岸動盪、國民黨衰敗 豈能卸責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20005101-262101

馬英九2008年挾著兩任台北市長高人氣及清廉人格特質,旋風般創下民選總統得票數與得票率雙紀錄。短短8年後,國民黨總統大選票數腰斬為380萬,得票率僅3成,人民很清楚給了他一張不及格的期末成績單。國民黨不但失去政權,當民進黨以違憲違法手段清算國民黨,竟未能激起民眾正義感,願挺身而出聲援國民黨,馬英九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馬英九自認對兩岸關係及台海和平有貢獻,尤其對「馬習會」更洋洋自得,他多次強調,讓兩岸領導人能當面討論九二共識,並就確保台海穩定獲得共識,是了不起的成就,「橋已經搭好了,任何人都可以上橋,只要他遵守交通規則」。但他卸任後,兩岸關係隨即陷入動盪不安,他任內所有兩岸成就宛如鏡花水月。他自認對維繫台海和平有貢獻,但曇花一現的和平不是和平。

馬英九自認清廉,清廉自持不是壞事,但自命清高、獨善其身,卻讓他身邊沒有一個死士,陳水扁卸任超過8年,身邊依然簇擁著一群死士為他效命。馬英九執政8年提攜者眾,卸任半年來不斷被民進黨政府及綠營人士夾擊,但昔日同志部屬沉默者多,更不乏落井下石者。這反映的不只是他卸任後的處遇,也可反推執政時與團隊間的離心離德,這種團隊豈能有執行力,難怪馬政府施政螺絲掉滿地,民怨四起。

在領導與決策風格上,馬英九和蔡英文同樣有高估自己能量的問題,尤其在內政問題上,廣開戰線卻不能善後。油電雙漲有正當性,卻先傷民望,影響後續改革能量,證所稅錯開戰場,後續虎頭蛇尾,重創證券市場卻沒有實現租稅公平目標,可謂得不償失。其他諸如美牛開放、軍公教慰問金等議題,馬氏改革一路顛簸,這和他領導方向不明、決策順序錯置、遇事退縮有關。

馬英九任期8年,本來是國民黨「完全執政」鼎盛期,但任內5位行政院長,除吳敦義外,其餘幾乎全都受困立法院,尤其第二任期陳、江宜樺與毛治國更陷入令不出政院困境,府院各行其事,比陳水扁8年「少數執政」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他和國會龍頭王金平長期不睦的後果,法案反覆在國會被「自己人」消磨,磨掉了改革的黃金時機,也磨掉了民眾對他與國民黨的信任與耐心,產生「給國民黨多數何用」的疑惑。王金平關說司法風暴,造成馬與立法院本土派全面決裂,國民黨四分五裂,更讓自己提前跛腳。國會議長涉入司法關說,馬英九搶站道德高度,本非沒有在輿論面和法律面獲勝的可能,但思慮不周加上瞻前顧後的柔弱個性,讓他一敗塗地。

馬英九用人政策反映了自己的人格特質,出身技術官僚與學者,就偏好任用文官與學者,尤其第二任期,幾乎未延攬任何黨務及民代系統人才。這種用人風格有幾個明顯缺點,一是團隊同質性與服從性太高;二是文官與學者象牙塔味重。馬自己就有不接地氣的問題,任用同質性團隊就注定了決策的不食人間煙火。

用人缺失連帶造成國民黨政治人才斷層,文官與學者政治性較低,前者是「鐵打的衙門」不隨政黨進退,對政黨沒有忠誠度;後者有學術退路,政治抗壓性也不夠,一遇挫折就選擇回到學術舒適圈。黨的人才原本有無數公職可以歷練行政力,無數外派大使可以培養國際觀,無數公部門控制事業單位可以養望,但馬把重要歷練位置給了對國民黨沒有太多忠誠心的文官與學者。國民黨點將無人,這是重要原因。

馬英九太過於專注自己的歷史評價,反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歷史評價:人才傳承與政權遞嬗,8年執政下來,國民黨竟弔詭地淪入有史以來人才最凋零的窘境。他既不培養繼任領導人,也不能發揮領導力從吳敦義、朱立倫等實力戰將中產生一人參選,造成2016大選國民黨內耗,現在即便民進黨施政紊亂,不得民心,點將2018和2020兩次即將來到的選舉,卻還是找不出讓人眼睛一亮、心悅誠服的戰將。種種亂象,能說馬英九沒有責任嗎?

馬英九卸任還不滿1年,客觀評價其歷史功過並不容易。但馬英九卸任後繼續過問國民黨黨務,並四處演講為自己辯解,他既然不忘情政治,媒體就有觀察與評論他的責任,馬英九還是把自己的功過留待歷史評價吧。

(本系列完)

 

中美都想玩台灣 呂秀蓮:明年推和平中立公投

2016-12-17 12:28聯合報 記者陳宏睿╱即時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1/2175208

前副總統呂秀蓮今天參與到台中市明台高中參與林獻堂紀念專題演講,她致詞時表示,台灣夾在大陸、美國兩大國間,台灣未來四年要很小心,要「險中求勝」,大陸、美國兩大國都想玩台灣,年底公投法門檻將下修,明年她將盛大、全力推動和平中立公投,呼籲與會人士全力支持。

前副總統呂秀蓮說,台灣人的歷史宿命是小國、小島,大國想利用就親近、不想利用就丟一旁,最近民主發生問題,選出一些「偉大的狂人」,未來四年要很小心,兩隻大象打架,草坪都被踩爛,螞蟻得快逃命,所以要「險中求勝」,就像林獻堂一生一樣,如果林還在生的話,會想要跟他請益,也想請他一起推動改變台灣的命運,讓台灣變成「東方瑞士」。

她說,公投法年底會降低門檻,她希望透過用公民投票向全世界宣布,讓台灣成為一個永久和平中立國家,中國要玩台灣、美國也要玩台灣,就知道台灣重要的戰略地位,大國打仗、小國犧牲,目前台灣是最具國際觀、富裕、勇敢、知識的一代,台灣不是一個名詞,就是一個國家的名字。

台中市明台高中為紀念林獻堂135周年誕辰,今天在校內舉辦題演講,邀請歷史學家許雪姬、李筱峰、廖振富、李乾朗、李毓嵐,論述台灣歷史、文學、建築、古蹟研究。

前副總統呂秀蓮今到台中市明台高中參與林獻堂專題演講。記者陳宏睿/攝影
前副總統呂秀蓮今到台中市明台高中參與林獻堂專題演講。記者陳宏睿/攝影

 

 

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希望人間開四季和平(一)

編者按:《金門戰役紀事本末》由大陸作者蕭鴻鳴、蕭南溪、蕭江等人合著,由新雨出版社出版發行,記述金門古寧頭戰役中的重要事蹟,不單是「復原」了一場戰役,更讓戰役成為現場,也以大陸作者的視野,讓讀者以不同角度,看看這段發人深省的史實回顧。

序/吳敬堯

2011年5月,我應邀拜訪山東台兒莊古城,入口的橫批寫著「兩岸交流發展基地」。台兒莊與台灣距離遠,卻以兩岸事務為推動核心?我百思不得其解。更大的驚訝還在後頭。古城的文宣跟影片介紹,承認抗日戰爭時期,振奮國人衰疲士氣的「台兒莊」戰役,「國民黨」軍隊是有功的。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這段歷史被刻意遮掩,中共態度的轉向,讓台兒莊迎接遲來的榮光,居民才知道家鄉是偉大的戰場。古城沿著過往的中心地帶,不斷往外拓建;它也沿著日漸開闊的思維,一層一層向外,還原台兒莊的歷史。古城是硬體的拓展,更是真相的延伸。

中共建國初嘗敗戰

這給了我深深感觸,這回造訪,是為了參加「戰爭文學」研討會。我在會議上,陳列金門近年來出版品總目,有繪本、文字跟影像等形式,處理民俗、口述故事跟戰爭史料等內容。與會學者、作家與媒體,都知道金門是戰場,以高粱酒聞名,再往下細問,就問不出甚麼了,因為1949年,中共「金門戰役」的潰敗,對甫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正像熱鬧煙火中的一場冰雪,對於「一統中國」的意志,是一大挫敗。

中共對於台兒莊戰役,承認國民黨的有功,先決條件是中共的功勞更大,但金門戰役、兄弟鬩牆,勝負的分出毫無妥協,要中共在建國之初承認失敗,談何容易?但事實上,兩岸至今分治,金門戰役扮演關鍵角色。隨著軍事科技的日新月異,火線初始對準「前線」金門,到後來,直接威脅「後方」台灣,正是金門戰役的延伸。

我生於金門戰地,讀《金門戰役記事本末》,感受尤深。這些年多次參訪大陸,發覺多數觀光客對金門最大的興趣,一是金門高粱酒,再是駕船到金廈海域,以「一國兩制,統一中國」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背景合影,看兩岸僵持於兩種意識形態,看兩種意識形態怎麼在各自的區域,形塑他們的認識與文化

它的現實佐證,來自大陸至今,沒有來自金門或者台灣,關於金門戰地的論述跟文學著作。因此,蕭鴻鳴、蕭南溪、蕭江聯合著述的《金門戰役記事本末》,不能看做一本戰爭史;一本蕭鋒後人為其父祖平反的著作,該看做是政治的、思維的、胸襟的,端正視聽之作。

1949年「金門戰役」,台灣為了壯大聲勢,稱作「古寧頭大捷」。中共以葉飛、蕭鋒為首,策動戰爭。葉飛司令員挾擊潰國民黨軍隊餘威,躊躇滿志,宣稱「金門是我盤中的菜,想甚麼時候吃就甚麼時候吃」,據說,登陸金門的船艦,還專門載了豬隻、美酒,預備盛開慶功宴。葉飛以「兼顧」心態看待戰役,權責便落在僅有戰術決定權的二十八軍、以及代軍長蕭鋒身上。

相較於解放軍的輕忽,國民黨軍隊精銳盡出,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多次督察前線佈署,東南軍長陳誠、潮汕駐軍胡璉、以及湯恩伯、跟湯特地邀請的日軍將領根本博等,海、陸、空三軍齊發。一個是常勝軍、一個是常敗軍,前者驕、後者哀,困獸的威力終在金門戰役脫困,解放軍三個團、九千餘人,全軍覆滅。

1958年「八二三砲戰」以後,中共打打停停,後以「單打雙不打」當作砲擊依循,我每在砲襲之際,躲在漆黑的防空洞裡,思考島的命運何以如斯、我的命運又將何往?當年我不知道島跟我、與金門蒼生,乃至於台灣彼時、以及此際的藍綠互鬥、兩岸矛盾,在1949年即已種下了。

他們不只是蔣介石與毛澤東的逐鹿中原,還在東方、西方衝突,美國與中共、蔣氏王朝等,彼此分贓、謀合,才讓金門變成現在的金門,但這個命運,有很多的可能性被改寫:如果當年毛澤東能更正視金門戰役、如果國民黨人不能痛定思痛,體悟到這是非勝不可的戰爭、如果當年中共當局能夠增援蕭鋒,給予該有的重視……

成了有家難歸的人

《金門戰役記事本末》,不能只看做蕭鋒後裔的平反著作,它的獲得出版是中共終於願意正視兩岸戰爭的事實,把長期被打壓、被遮掩的金門、馬祖「前線」,釋放出來,它們本是蕞爾之島,但扮演兩岸的重要角色。《金門戰役記事本末》表現了現代戰爭的複雜度,所謂「天涯若比鄰」,一旦戰禍起,參戰的不只是比鄰雙方,遠在天邊的國家、勢力,都參與其中了。

但,作為一個人、一個氏族、一個社會群體,擺弄他們命運的,又不是他們熟悉的傳統、文化跟環境,很可能一個思維、一個命令、一種戰策,便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致使很多人,都成了有家難歸的人。

一甲子的復建工程,滿是血淚辛酸。野樹依然成林、野花自有風姿,人如是用情、深情,我多麼希望,樹哪、花哪,能為人間,開四季和平。

(待續)

 

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反攻復國轉捩點(二)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16004842-262107

公元1949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後的第24天,乘勝追擊蔣介石、國民黨軍的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28軍,在福建省廈門、金門兩島海域之間,奉命發起了作為解放台灣前奏的一場戰役,史稱「金門戰役」登陸作戰。

時任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前線指揮的解放軍28軍代軍長蕭鋒,指揮所屬82師244團(加強246團3營)、84師251團,以及隸屬蕭鋒指揮的29軍85師253團,共計3個多團,以木船、舢板、漁船和簡易渡海工具等,分別從福建的蓮河、大嶝島、後村等地,向金門本島發起了登陸作戰,於該日當晚24時至次日凌晨2時,各登陸作戰部隊分別在金門本島的瓊林、蘭厝、林厝、古寧頭等地強攻登陸成功,並在海灘建立了攻守陣地和後備部隊的登陸場。

金門登陸作戰失敗

由於首批強攻登陸的船隻,被國民黨軍海、陸、空強大的立體砲火全部摧毀或焚燒,沒有一船一板得以返回大陸,後方原有的250餘艘船隻,又被第十兵團司令葉飛調往閩西等地運糧,原作戰計畫中的「第二梯隊」3個團後續登島部隊,因為沒有任何船隻可供運送,致使已經成功搶灘登島的三個團,只能困守在金門島上,孤軍與10倍於自己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

在沒有任何後方兵力增援、沒有彈藥補給、沒有糧食的情況下,登島的這解放軍3個團9千零86名將士(內含船工、民夫350人),在國民黨軍飛機、軍艦、坦克戰車立體的日夜強大火力反攻下,苦苦鏖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一部分被俘。金門戰役登陸作戰,至此失敗。

由此,拉開了大陸與台灣、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海峽兩岸之間的對峙。從大陸解放軍「再戰金門」準備,到台灣、金門國民黨軍對大陸的不斷襲擾與破壞;從國共兩黨軍隊圍繞金門展開的「島嶼爭奪」互為勝敗,到蔣介石依托金門而有的「反攻大陸」;從美國插手台灣事務、意圖分裂中國,到毛澤東決策萬砲齊發「砲擊金門」;從台灣不斷出現的「一邊一國」「一中一台」,乃至於「獨立」分裂勢力抬頭,再到後來大陸「飛彈」的遏制,這場始終未曾停歇、曠日持久的對峙,就這樣在海峽兩岸之間,自金門戰役後被整整延宕65年。

金門戰役登陸作戰的失敗,對於大陸呱呱墜地的新生「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是一場顯得略有些「不吉祥」的敗仗。所謂「勝者王侯敗者寇」,已然「王者」的大陸中國共產黨人及其解放軍,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取得「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勝利,並建立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在如此巨大的成就面前,「為尊者諱」,這場小小的金門戰役,即被頗為微妙地在解放軍軍史與戰役的敘述中,稱之為「失利」,而非「失敗」。

但是,作為金門戰役中反登陸作戰勝利一方的蔣介石與國民黨軍隊而言,這場戰役,讓潰敗到台灣、金門的國民黨以及「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國民黨政府,得到了喘息。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正是憑藉著這場金門戰役反登陸作戰的「大捷」,從此在台灣、金門、澎湖等島上得以偏安一隅,國民黨政府得以孤懸海外,與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庭抗禮。

因此,金門戰役被蔣介石及其殘存的國民黨軍,視為一場關乎著「大陸之中華民國」與「台灣之中華民國」命運關鍵的一個轉捩點。

「中華民國」自1911年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在大陸立國,至1949年10月1日,共產黨人在大陸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歷經了38年曲折。其間,由國民黨蔣介石掌握了政權。最終,這個政權喪失了大陸遼闊國土、殆盡了5百萬軍隊。它看似氣數已盡,但在金門戰役登陸與反登陸作戰之後,卻因為這扇小小的「金門」掩蔽,不僅使其潰敗到台灣的國民黨敗將殘兵們,撿回了些許顏面,更讓這個已經頹廢、糜爛、幾將傾覆的大廈,由「金門」而在「台灣」涅槃般地重獲新生。

台灣基地站穩腳跟

以親身參與了金門戰役反登陸作戰的國民黨第19軍軍長劉雲瀚的話來說:「就作戰規模而言,在近代戰史上,不過像滄海中一個小小的漩渦而已,即以我國民革命軍以往的輝煌戰績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但就其發生之時間而言,則風雲際會,恰在我國運瀕臨存亡絕續之時。」

親歷者對這場戰役的切身體會,當然也給了潰敗到台灣的蔣介石政府及其治下的國民黨軍隊和今天的台軍,在無奈之餘有了足夠的理由,讓蔣介石把金門戰役看成是:「大陸之中華民國,到台灣之中華民國的奠基石。」將發生在「金門島」上這場反登陸作戰的勝利,看成是:「使我政府在台灣基地站穩腳跟之起點……影響國運之戰。」而蔣經國則將金門戰役反登陸作戰所獲得的勝利,看成是:「轉敗為勝,反攻復國之「轉捩點」。(待續)

 

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曠日持久的戰爭奇葩(三)

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金門之熊─古寧頭大捷首先建功。(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金門古寧頭大捷,被俘共軍正在列隊清點。(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古寧頭大捷30周年時,太武公墓公祭國軍陣亡將士。(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金門戰役紀事本末

國民黨和蔣介石,都視這場極不易得的「轉捩」之戰是與共產黨決戰的一場空前的「大捷」。

無論從戰略上,還是為穩定人心、鼓舞士氣、平復一鍋粥似的台灣軍民情感,以及在對國際宣傳需要上,一路潰敗到台灣的國民黨和蔣介石,都視這場極不易得的「轉捩」之戰是與共產黨決戰的一場空前的「大捷」。

金門戰役自此成了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國共兩黨、兩軍圍繞著「金門」這座小小的島嶼,為了各自的信仰和意識形態下的「一個中國」歸屬,所發生的一系列兵戎相見與生死角逐,自1949年10月後被延宕下來,歷經65年而至今未見結束,使這場金門戰役成為一場中國五千年來所未見,世界戰爭史上所未聞的曠日持久的「戰爭奇葩」。

反攻大陸兩隻拳頭

退守台灣割據一方的國民黨「中華民國」,在大陸以外的孤島上偏安一隅,而未敢「獨立」的現實,除了台灣與大陸歷來同屬「一個中國」的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因為有連接「大陸」與「金門」的這塊「跳板」,而不滅於蔣介石、國民黨乃至於台灣子民們心目中的「反攻大陸」的念想與「收復失地」的決心。故蔣經國說:「金、馬是我防衛台、澎的兩隻眼睛,是反攻大陸的兩隻拳頭。」

其「反攻大陸」的本質,仍然是蔣氏父子血管裡流淌的炎黃子孫血脈,和耿耿於心那割捨不了的「中國一統」情懷。

大陸在金門戰役當中所使用的不管是登陸作戰還是隔海砲擊,乃至幾十年持續不斷的飛彈恫嚇,實乃是兩岸隔絕、在「和平」倡議窮盡了它的一切手段之後,所做出的無奈之舉與選擇。其本質,也仍然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情,以及兩岸炎黃子孫都具有的「大一統」觀念。

金門戰役發生的地點,在中國福建省金門縣這一區域內。其地理位置在福建東部的廈門市與台灣省之間,大陸東南沿海滬港(上海至香港)航路中心之東經118度24分,北緯24度7分,以其自然環境形成的大小12個島嶼所拱衛「金門本島」的諸島上。

「金門」之名來歷,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20年(西元1387年),其說有二:金門島孤懸大海之上,屢為海盜侵犯肆虐,時江夏侯周德興屯戍海疆,抵禦倭寇,故置千戶所於該島。金門由此內捍漳廈,外制台灣本島與澎湖列島,望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有「金門城」;以「金門」最大的本島呈東西兩頭大,中間窄小「形似金錠」而有「金門」之形象比喻。

金門本島是福建省的第三大島嶼,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最寬處大約15.5公里,中部狹窄處僅3公里,又稱之為「大金門」,面積為131.7平方公里;次島為「小金門」,又稱烈嶼,面積為14.6平方公里;島嶼群有大膽、二膽兩個並列於東西;大嶝、小嶝坐落於南北,另有幾個附屬小島。

金門島距離大陸最近處約5.5海里。屹立於台灣海峽,東北面與大陸的晉江,北面與南安、同安相望,西面與廈門和龍海縣一水相隔;最近處為馬山至角嶼僅2310米。金門東面距離台灣本島基隆港198海里,距高雄縣160海里,東南距澎湖82海里。

金門本島內,北部有太武山,突起於東部,縱橫3公里至6公里,最高處海拔247米。西部漸低,沿海地勢轉平。東部有鳳山、塔山;南有雙山、長安山、菽蒿山、雙蓮山、太文山、獻台山;西有茅山,西北有虎山、獅山、金山,均為起伏之丘陵。金門縣城的治所,即坐落在該島較為平坦的西部。

金門戰役登陸作戰的早期具體位置,在大嶝和小嶝等小島嶼;金門本島的登陸與反登陸,在金門本島西部由東往西的蘭厝、瓊林、后沙、壟口、東一點紅、觀音亭山、安岐、西一點紅、西浦頭、林厝、北山、南山一線之間;金門戰役延宕期間隔海作戰的「砲擊金門」等地點,則覆蓋了大小金門、料羅灣港等金門島內全部的軍事設施所在地,其最激烈與最殘酷的地點有:

「古寧頭」:金門戰役登陸與反登陸作戰,世人以其地名來命名這次戰役,可見該地是國共兩軍戰鬥發生最激烈的戰場之一。它的區域包括南山、北山、林厝、西一點紅(又名西勝山)及古寧頭斷崖一帶。登陸作戰的解放軍第28軍244團大部,在此搏殺最烈並直至殞歿,其他各團後亦在此一線建立堡壘堅持、固守待援時間最長。

攻防肉搏廝殺慘烈

北山:解放軍第29軍253團登陸後,先後在該地北山村入口處的一棟石砌古洋樓房內,建立了臨時指揮所,並堅守了3天2夜,直到彈盡糧絕、人俱陣亡。

林厝:是登陸與反登陸作戰國共雙方軍隊攻防「肉搏」廝殺最為慘烈的地點。西一點紅:是解放軍第28軍244、253、251諸團原登陸地,因為受到大風影響,沒有在原地點壟口登陸,最終漂至東一點紅與西一點紅之間的沙灘,解放軍登陸船隻在沙灘擱淺後,被島上國民黨守軍全部焚毀、並切斷解放軍海上撤退的地點。(待續)

(旺報)

 

 

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反攻大陸的跳板(四)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18002887-262107

蔣介石並說:「無金門,便無台澎,有台灣,便有大陸。」

古寧頭斷崖:一個對解放軍第28軍登陸部隊極不吉祥的地名,在古寧頭西北角海岸。金門戰役登陸與反登陸的最後一天(10月27日),解放軍登陸部隊被打散後,尚有1千3百餘人集結於此堅持戰鬥,終因地形狹小,沒有施展的餘地,犧牲3百餘人後,其餘全部於此斷崖被俘。時至今日,此海岸金門守軍仍遍布有水雷。

太武山:是金門戰役延宕時期「砲擊金門」讓蔣介石最為揪心、連損3位將軍─趙家驤、吉星文、章杰,2名美國軍事顧問,讓時任台灣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在此僥倖撿回一條性命的地區。

金門戰略地位重要

湖南高地:金門戰役國民黨軍胡璉部第18軍高魁元的軍指揮所,在安岐與頂堡之間,也是胡璉從李良榮手中接過指揮「金門反登陸作戰」指揮權、並在此進行全面反擊解放軍登陸部隊的所在地。

西埔頭:在東起安岐、北起林厝,西至湖下的包圍之間,是登陸作戰最激烈的場地之一,國民黨守軍第19軍42團團長李光前,即在此與解放軍展開反登陸作戰時,被槍彈擊中陣亡的地點。

蔣介石及其國民黨軍隊在廈門島已經丟失的嚴酷現實面前,自覺再不能喪失「金門」這個戰略地位重要的前哨,遂決定派重兵、傾全力死守這扇屏藩護衛台灣本島的「金門」。蔣介石並說:「無金門,便無台澎,有台灣,便有大陸。」

為了確保這扇不倒的「金門」,給台灣本島戰略縱深預留出足夠的警戒線和屏障,這才有了不惜一切代價「挫敗共軍之行動」,而獲「金門大捷」的勝利,才有了後面以「金門」為跳板的「重要的反攻基地」之前沿。

1949年10月,在解放軍第28軍已經奪取了金門縣(今屬南安市)的大嶝、小嶝島嶼之後,24日解放軍發起了對金門本島的登陸戰,其目的,即在於:奪取金門,解放全福建,並建立爾後攻擊台灣之基地。

對於即將登陸作戰的「兄弟部隊」來說,是「奠定進攻台灣之基地」,最終達到「解放台灣」的目的所必須完成的任務。因此,這個「奠定基地」的任務,說白了,若不占領金門本島,就無從「進攻台灣」。為此,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此刻提出的口號,亦充分體現了這一戰略目的:

一、打下金廈,解放全閩;

二、打下金門,為兄弟部隊,奠定進攻台灣之基地;

三、打下金門,為人民立功勞;

四、打下金門,保證海上交通。

由此可見,金門戰役的發起,對於「解放台灣」來說,是肩負此任務的第三野戰軍所必爭之地,是其首要殲滅的「當面」之敵,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為了「解放台灣」而亟待解決的一場戰役,是打響「解放台灣」的前奏戰。

但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的這場金門戰役,以及國共兩黨發生在這座「金門島」上延宕的所有戰役與往復戰鬥,雖戰場仍然只是這個戰場,但在這個古戰場所發生的新金門戰役,則是在光陰歲月的延宕中,在毛澤東與蔣介石兩人的共同「攜手」下,演繹出的一場前所未有、具有20世紀新政治理念與新軍事思想、具有現代意識的全新戰役。

故蔣介石退守台灣後,不僅把金門當作了「反攻大陸的跳板,自由世界之前哨」,更是將金門的「重要性一如歐洲之西柏林,金門在中華民國之手,而且控制廈門港之進出,正如一瓶塞,塞住了共匪的侵略」,這些言辭,透露出「金門」不管是對於台灣的蔣介石,還是大陸的毛澤東,都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

而「砲擊金門」「絞索政策」及後續的「紐帶政策」等,都從各自不同的側面,體現出毛澤東與蔣介石這二者所具有的「新戰役理念」和他們的探索、實踐。這為後來提出「一國兩制」的政治家、智者們,在打開那扇久叩不決的「金門」時,指引了充滿希望的未來方向。

在已經歷的金門戰役中,不管是其延宕的地點,還是演變的地點,它都始終是圍繞著自然地理的「金門本島」及其附屬島嶼,其行政區劃屬地內的「金門縣」範圍,從來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的變化。

自宋至清隸屬同安

本書對金門戰役的各階段劃分,與以往任何國共兩黨、海峽兩岸對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劃分」有所不同。金門作為福建省的一部分,自宋朝至清朝,都是隸屬於同安縣管轄,是同安縣綏德鄉翔鳳里第17、18、19、20都。

「金門縣」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是在承襲所有中國歷史、直接從大清王朝同安縣金門廳、駐有同安縣丞、通判的基礎上,於民國3年(1914)在此金門本島和其附屬島嶼上專設縣治,而隸屬廈門道,此後,再改為福建省直轄縣。其縣治的範圍,除了「金門本島」之外,還包括了它自然屬性形成的幾個附屬島嶼:大嶝島、小嶝島、角嶼、大伯與小伯和小金門(烈嶼)等。其附屬共有12個島嶼,9個行政鄉,約7萬餘人口。

(待續)

 

 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金門始終是焦點所在(五)

2016/12/19 下午 07:18:25

蕭鴻鳴、蕭南溪、蕭江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19004735-262107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仲秋間,日本寇國占領台灣、掠奪金門之時,雖占據了「金門」本島,但金門縣的幾個附屬島嶼,卻始終牢牢地掌握在我中華手中。

金門縣政府以及其治下的子民們,大都隨著縣政府,暫遷於大嶝島上,並在大嶝島至金門的這個狹小海域裡,不斷地襲擾、攻擊日寇侵略者和強盜,這種抗爭與大陸的抗日戰爭一樣,長達整整8年。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0月25日光復回歸,金門縣政府才重新由大嶝島遷回金門本島。

大、小嶝島、是金門縣屬的第七管轄區,所占行政區劃為金門縣9個行政鄉的3個鄉;人口2萬餘人,占金門縣人口的4分之1。

心理歸屬於金門縣

1949年10月9日,大、小嶝島自蕭鋒率領28軍登陸作戰取得完勝從國民黨手中解放後,從此大、小嶝島與金門本島形成了對峙,島上3個鄉屬地、2萬餘子民,也隨之與金門本島上的國民黨縣政府脫離了「治」與「屬」的關係。這一現狀,隨著金門戰役開始直到今天,沒有發生改變。

大、小嶝島等諸附屬島嶼的歸屬問題,在1949年10月以後的前後8年時間裡,這幾個占有金門縣行政區域3分之1,人口占金門縣4分之1的附屬島嶼,始終無法得到「屬」與「治」的落實。大陸方面也沒有將其劃歸到任何他縣的「屬」與「治」範圍,而是一直由廈門的軍管處來代為管理。

直到1957年以後,鑒於大陸與台灣「分隔」已近10年的現實,不可能在短期內得以解決,福建省政府報請中央政府批准,這才將大、小嶝島等島嶼的管轄權,暫時由南安縣來「代管」,其目的,實乃是要將這三個鄉所屬的大、小嶝島等島嶼,在金門戰役結束之後,再將它們「完璧歸趙」於金門縣。

隨著金門戰役的延宕和南安縣「代管」,大、小嶝島存在著種種不便與不合理,大陸政府在尚未看到金門戰役有結束之期的情況下,遂又將大嶝島等島嶼,劃歸到同安縣的縣屬與治屬範圍。

然而,大、小嶝島的歸屬,與傳統意義上的「名至實歸」存在著許多差別,因此,在人們的心理上、情感上、習俗上、習慣上,時至今日,大、小嶝島等附屬島嶼的居民,仍然將自己歸屬於「金門縣」而不是「南安縣」。

在金門戰役登陸作戰以後所延宕的島嶼爭奪、互為轟炸、砲擊金門、飛彈恫嚇等戰鬥中,圍繞的始終都是「金門本島」這個核心,其爭奪的話語權,不管是海峽兩岸的領袖,還是國共雙方、中美之間的齟齬與鬥爭,「金門」也始終都是其焦點。

大嶝島、小嶝島沒有完璧歸為金門縣,台、澎、金、馬沒有完璧歸為「一統」大陸的殘酷現實,都為這場金門戰役還在延宕提供了證據,亦是金門戰役未曾結束的最現實、最具有說服力的實證。

由此,有了我們對金門戰役不同階段的不同於以往大陸與台灣的劃分。我們將金門戰役劃分成:起始、發生、延宕、演變等階段,又以頒發的作戰命令為準繩,具體做以下諸階段性的細化。

第一階段:掃清金門外圍的戰鬥與大、小嶝島的解放(1949年9月17日至10月17日)。金門戰役的始發階段,是附著在「漳廈戰役」準備和實施過程之中的:「漳廈戰役……預定分為兩個作戰階段……第二階段殲滅廈門、金門島上之敵」「以第28軍攻取大、小嶝島,並做攻金門的準備,待攻占廈門後,再打金門」

「9日傍晚6點30分……至10日24時……勝利解放大嶝島」「10月10日,28軍與29軍1部(此一部為劃歸28軍指揮)先後渡海攻戰大、小嶝島,殲敵3個多團」,這個登陸作戰的過程,以解放金門縣轄下的大、小嶝島3個鄉地域、所占人口4分之1的比例,得以完勝為結局。

砲擊目的在於解放

在「解放廈門」的過程中,第28軍擔負的作戰任務,為配合「廈門戰役」的側翼砲擊作戰。此作戰目的,雖僅為「以少量砲火牽制金門國民黨軍」「以砲火壓制金門進行牽制」等,並未參與攻打廈門的「登陸」作戰,但「砲擊金門」的最終目的,都是在「發現金門守軍增援廈門或準備撤逃」時,隨時準備「立即對金門發起攻擊」並以奪取金門本島、解放整個金門縣為最後之目的。

金門戰役的前期階段,即攻占「大、小嶝島」和「鉗制金門守敵」的這個最初時期,實乃是包含在整個「漳廈戰役」當中,所取得的一個完全勝利的過程。如此,也就清晰地表明了,整個金門戰役除了「金門本島」的登陸作戰失敗外,其前段的「大、小嶝島」登陸作戰,以及策應廈門解放的「砲擊金門」是為一個整體。

這個前段的戰役,不僅以完全勝利的姿態,解放了金門縣轄下的3個鄉2萬人,更讓「金門本島」登陸作戰的監視前哨、起渡發航的地點等,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並為金門戰役後續延宕的「砲擊金門」等過程,起到了最為實用的鋪墊作用。

(待續)

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國共兩軍不斷拉鋸(六)

◆金門本島的登陸作戰,是一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階段。

附著於「漳廈戰役」的金門戰役掃清外圍戰,在協助、牽制、攻擊金門為目標的過程中,整整歷時一個月。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金門戰役的前期,除去「廈門戰役」的勝利成果外,大、小嶝島的登陸作戰,解放了占金門縣人口4分之1的3個鄉2萬人,僅存另一半「金門本島」上的6萬人、6個鄉,尚未獲得「解放」。

第二階段:金門本島的登陸與反登陸(1949年10月24日至10月27日)。

金門本島的登陸作戰,是一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階段。自集結號響起、揚帆渡海的那一刻開始,便是讓登陸作戰的9千將士,邁上了血肉模糊的拚搏征程。

█國軍守住金門本島

 

從第一階段解放軍險勝廈門的戰鬥結束,到第十兵團為「獻禮」而匆忙發起「金門登陸作戰」的第二階段,相隔僅僅7天。蕭鋒指著他率領的28軍第一梯隊各登陸船團,244團、251團、246團3營,以及所隸屬的第29軍85師253團,分兩批次計9千零86名解放軍,陸續登上約3百架木漁船和2艘汽艇船,分別於澳頭東北海灣及大嶝島、蓮河、淗江等地登船。

在經過3天沒有增援、沒有彈藥補給、沒有糧食的苦苦鏖戰後,在國民黨兵力十倍於自己、飛機、軍艦、坦克戰車立體的強大火力反登陸攻擊下,這兩批登陸部隊共三個多團9千零86人(含船工、民夫350人)大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戰役以「失利」結局;國民黨軍則以傷亡約3千2百49人的代價,守住了金門本島,以「大捷」戛然而止結束了這個戰役的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再行發起進攻金門的準備(1949年10月31日至1950年11月11日)。

金門戰役的第三階段,伴隨著痛苦與煎熬,在艱難的時光裡,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步地往前移。其階段的起始,要從粟裕在北京回復第十兵團「失利」的電報之時:「27日8時電悉……再行發起攻擊」「決心再戰金門」算起。

這期間,儘管大陸群情激憤,但第28軍厲兵秣馬,一刻也沒有停下來。各師團重整旗鼓、整編集訓;對金門本島「登陸作戰」當中損失人員的補充;對船隻、船工、民工進行徵集;演習、訓練、試驗各種武器和炸藥等,做各種各樣的再戰準備。第十兵團也已經將對金門本島的「登陸作戰」擴大到了「兩個軍」,「全力準備攻擊金門」的規模。

然而,現實的殘酷性,讓第三野戰軍和粟裕,在經歷了另一場與金門本島「登陸作戰」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登步島戰役」鎩羽再敗之後,使粟裕不得不一再向葉飛和十兵團強調攻打「金門本島」的必要措施,向毛澤東先後提出,推延攻擊台灣的時間,並希望中央軍委能直接來指揮這場「解放台灣」的前哨戰,甚至以自己「不堪勝任」的理由,請求讓劉伯承、林彪來指揮。

金門和台灣,在不斷對廣州、福州、南昌等大陸地區進行轟炸的同時,金門的常駐軍隊也集合六萬餘眾,蔣介石伺機反攻大陸,1950年6月25日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計畫與喧囂,一刻也沒有停止下來。國共兩黨的最高領袖,在這段時間裡,都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這個小小的「金門」島上。其博弈的程度和各自使出的手段,超出了以往任何在大陸發生的戰役。

金門戰役第三階段,歷時1年零1個月,因「朝鮮戰爭」爆發,迫使毛澤東在「攻打金門」和「解放台灣」的戰略問題上,在「共產國際」的迷霧下,偏離了「國家利益」,準確地說,是偏離了「統一國家」的航向,讓金門戰役替代了「解放台灣戰役」,解放台灣被「暫時放棄」擱置起來。毛澤東為此喪失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已經停止援助「中華民國」、決心拋棄蔣介石的背景下,完成「統一大業」的最佳機會。再打「金門」的計畫,被無限期地延長而被迫「暫停」。

■戰役進入延宕階段

金門戰役的「暫停」,雖因於「朝鮮戰爭」的爆發,但並不完全歸咎於此。這期間,粟裕鑒於對金門本島「登陸與反登陸」戰的深刻感受,促使其對「解放台灣戰役」可能引發的戰爭預期結果,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考慮到制海權和制空權等登陸作戰所需付出的各種代價和諸多配合條件等,毛澤東一再遲滯做出完成這場金門戰役的決策,由此,金門戰役進入了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國共兩黨、兩軍此消彼長不斷地拉鋸戰鬥(1950年12月26日至1954年8月14日)。這個階段的延宕,要從蕭鋒將軍調離第28軍為最大的命運悲劇預兆。

從「解放台灣」的角度出發,在毛澤東的心目中,應當將粟裕看成是康熙大帝的「施琅」,但是,粟裕在「砲擊金門」時因「疾」而終,使粟裕的「施琅」願望未能實現。(待續)

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隔海砲擊即將展開(七)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1221005263-262107

以「砲擊金門」的戰略角度,毛澤東儘管在有意無意間試圖讓葉飛變成自己的「施琅」,葉飛似乎也把自己看成是毛澤東麾下的「施琅」,但是,葉飛最終也沒有成為「施琅」。葉飛40年後道出了他的遺憾,「繼鄭成功、施琅之後……在期待渴盼著毛澤東的最新一道命令」。

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假如此時的毛澤東在戰略上是將這場戰役當成「解放台灣」的前奏,那麼毫無疑問,蕭鋒將成為毛澤東的「施琅」,則是一種客觀存在。

蔣介石戰略更明確

但是,縱觀整個金門戰役,蕭鋒的個人命運,他在「登陸作戰」期間,既沒有獲得毛澤東清晰的「解放台灣」戰略意圖,28軍也不是一支以「解放台灣」為職的部隊(宋時輪第九兵團才是目標明確的「解放台灣」的專職部隊),更沒有在金門戰役發起之時,獲得像施琅大將軍那樣,始終保有康熙大帝的「專斷」堅定支持,讓他來完成指揮金門戰役或協同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因此,蕭鋒也沒有成為毛澤東事實上的「施琅」。

毛澤東在金門戰役自發動開始之時戰略意圖的模糊性,以及後面在用人上面的戰略考量,則反襯了蔣介石在此期間戰略目標的明晰性和堅韌性。

胡璉將軍是在蔣介石的充分信任下,則擁有了「專控之權」,讓胡璉得以金門本島為據點,3次進犯南日島而得手,致使葉飛猝不及防,導致第28軍駐島一個連和大陸前來增援的部隊1千3百餘人犧牲或被俘。毛澤東以雷霆萬鈞之怒火,給予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葉飛嚴厲的斥責:「不許再犯南日島那樣的錯誤!否則須予負責者以應得的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當胡璉以大規模部隊進攻東山島時,蕭鋒帶領出來的這支部隊,仍然以其離開後所產生的「餘威」,讓胡璉吃足了蕭鋒這個死對頭的苦頭,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吞」。在「東山島登陸作戰」的部隊中,有兩支幾乎可稱之為「孝軍」的決死勁旅:第28軍82師原金門戰役登陸作戰的244團;原隸屬蕭鋒指揮的第29軍85師金門戰役登陸作戰的253團。

這兩支由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倖存者宋家烈與張茂勳重組的軍隊,佩戴著先軍長蕭鋒在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失敗後,以原本用來包裹烈士遺體的白布製成的胸標:「積極工作,加強努力,為金門戰役犧牲的烈士報仇!」。

可惜的是,蕭鋒沒能親自指揮,沒能親眼目睹自己麾下的這支勁旅在東山島上驍勇的一幕。而這塊見證了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失敗、又見證了蕭鋒麾下的戰將們將胡璉打得灰頭土臉的「孝帶」胸章,則一直被一些戰士珍藏在身邊。

「東山島戰鬥」的勝利消息,讓毛澤東高興地說:「東山戰鬥不光是東山的勝利,也不光是福建的勝利,這是全國的勝利。」

金門戰役延宕的第四階段,國共兩黨在軍事上此消彼長的大小較量,一直持續到1954年8月14日。而體現在「東山島登陸作戰」中「哀兵」的這種「悲壯」與「悲憫」情懷,在這3年半的時間裡,始終以「復仇」的激憤,伴隨、影響著這支部隊和第十兵團,甚至整個第三野戰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3年半中,金門戰役以往復於大大小小21次的登陸與反登陸戰,第十兵團再次「攻打金門」的翹望,始終沒有在這些勝利與「失利」當中得到徹底的消弭和釋放。台灣的蔣介石依賴於「金門」這個前沿「跳板」,也始終無法平復丟失大陸的夢魘和「反攻」大陸的夢想。

圍繞於金門戰役周圍發生的大小不一的戰鬥,則時刻挑動著毛澤東內心那根金門戰役的敏感神經,讓這位為人民謀利益、試圖獲得國家完全「統一」的新中國領袖,在一次次的登陸與反登陸作戰消耗中,惦記著那扇未曾被自己叩開的「金門」。

第五階段:兩岸隔海砲擊作戰(1954年8月14日至1958年8月23日)。

美國佬從「自由世界」與「共產國家」、東西方陣營的價值觀體系「冷戰思維」,來考慮大陸的共產黨人與其之間的關係。由此,美國有了更多的藉口和理由,來滲透於中國的內政與台灣島的事務,來干預這場國共兩黨之間持續了幾十年的主義之爭和兄弟內戰。這讓毛澤東的「解放台灣」計畫,在共產國際的意識形態干擾下,變得更加渺茫起來。

隔海作戰砲擊開場

在這段時間裡,金門戰役從某種程度上,已經具有了替代「解放台灣」的戰略因素,毛澤東只能以另一種特殊的隔海作戰「砲擊金門」方式,無奈地來對待美國干涉中國的內政、來對待蔣介石和處理台灣海峽之間的問題。

1954年1月的開年伊始,在國民黨軍增兵金門,不斷襲擾大陸沿海地區的情況下,毛澤東、三野、第十兵團都在試圖找到一種新的解決辦法。1月28日的舉動,預兆著這個階段的主體,要以隔海作戰的「砲戰」形式來開場。(待續)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8543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