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1 15:12:28瀏覽1841|回應0|推薦0 | |
除了孫子論將的智信仁勇嚴(可為體), 戰國時代幾與孫子齊名的吳起, 認為勇乃數分之一耳, 吳起特別提到五點, 認為那是將之所慎. 管理, 戰備, 果敢, 警戒, 簡單(理者治眾如治寡, 備者出門如見敵, 果者臨敵不懷生, 戒者雖克如始戰, 約者法令省而不煩, 可為用). 若是體用兩者互動, 可以相得益彰, 得將道之精華. (尉繚子在將理中, 說明到 將者理官也, 認為必須公正, 不可偏私, 但也同時在將令中, 提到 將的權威與尊嚴: 軍無二令, 二令者誅, 在制談第三中, 也談到兵制必先定, 治先定則士不亂, 士不亂則刑乃明 - 必須在與員工溝通改變時, 將原則與政策釐清楚, 員工就不會慌亂猜疑, 且制度規則清楚, 做到與沒做到的賞罰就清楚, 擊鼓鳴金號令與行動齊一, 組織才有戰鬥力) 吳起有一些名句, 論戰爭的性質 凡兵之以起者有五. 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德惡(怨), 四曰內亂, 五曰因饑. 其名又有五. 一曰義兵,二曰彊兵, 三曰剛兵, 四曰暴兵, 五曰逆兵. 禁暴救亂曰義, 恃眾以伐曰彊, 因怒興師曰剛, 棄禮貪利曰暴, 國亂人疲, 舉事動眾曰逆. 五者之數, 各有其道 : 義必以禮服, 彊必以謙服, 剛必以辭服, 暴比以詐服, 逆必以權服. 吳起重視政治與軍事的關係, 認為對二者必須做總體性的考慮而不可有所偏重. 他初見魏文侯時, 即提出 " 內修文德, 外治武備 " 的整體戰略觀念. 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 勵之以義, 始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 在小足以守矣. ( 如企業的企業文化...) 親民教民的目的在培養向心力. 吳子稱之為和: 有四不和, 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 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 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 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 吳起更指出勝利含有內在的危險, 甚至於足以導致亡國的後果( 吳起之慎戰 ) 戰勝易, 守勝難. ( 亞歷山大大帝, 漢尼拔, 拿破崙, 希特勒, 日本二戰期間...) 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 四勝者弊, 三勝者霸, 二勝者王, 一勝者帝. 足以數勝得天下者稀, 以亡者眾. ( 在戰國時代, 對於好戰者真好像暮鼓晨鐘, 足以發人深省, 孫子火攻篇有對應的名句-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命曰費留 ) (項羽百戰百勝, 但都留一個尾巴, 未竟其功, 無法穩定建構和平, 是為兵之大凶 - 費留實例 ) 魏武侯問曰: 兵何以為勝? 吳起對曰: 以治為勝. 又問曰: 不在眾寡? ( 在孫子兵法中, 對於如何製造數量優勢, 是很重要的關鍵, 所以魏武侯有此問? 乃兵法很基礎的質疑與提問. 魏武侯有兵家架勢 ) 對曰: 若法令不明, 賞罰不信, 金之不止, 鼓之不進, 雖有百萬何益? ( 僅在耗糧草而已, 增加管理的複雜度與不效率而已... 孫子亦曰: 凡興兵十萬, 出征千里, 百姓之費, 公家之奉, 日費千金, 內外騷動, 怠于道路, 不得操事者, 七十萬家. 相守數年, 以爭一日之勝...; 其用戰也, 勝久則頓兵挫銳, 攻城則力屈,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吳起認為數量並非決定因素, 真正的決定因素為 "治", 就是組織. ( 精兵主義者, 教戒為先 - 教育, 以及情報料敵先知為先 ) 所謂治者, 居則有禮, 動則有威, 進則不可當, 退則不可追, 前卻有節, 左右應麾...投之所往, 天下莫當, 名曰父子之兵. (吳子想像的兵力是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 有高度有效的控制, 並且永保團結, 不會潰散.) 吳起也像孫子一樣強調速決, 曰 凡兵戰之場, 立屍之地, 必死則生. 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 伏燒房之下, 使智者不及怒, 受敵可也. 故曰: 用兵之害, 猶豫最大, 三軍之災, 生於狐疑. (尉繚子在先知與果決上, 也提到 早決先敵的原則 - 計不先定, 慮不早決, 則進退不定, 疑生必敗) PS: 以上內文分享主要摘自紐先鍾的孫子三論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2980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