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 龍應台 1949 大江大海心得 : 讀完的人都能了解現在的幸福 -因著內容的格局深度感動所促動
2009/09/05 11:19:51瀏覽4730|回應2|推薦1

在取得網路預購的書後, 短短幾天內閱讀完全書.

看似沉重的歷史觀照, 卻映照了現在的幸福值得珍惜.

在自由主義的發展下, 人逐漸自我膨脹, 且在金融海嘯後, 引發了很多的挫折與困頓.

回首歷史, 在深刻的牽引下, 人更正面了, 層次也提升了.

謝謝龍女士一年多閉關的 " 加持"

George 2009/08/30 22:20

PS: 本文同時張貼於龍女士的書籍部落格回應中

http://blog.udn.com/our194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rgeyang093&aid=3289606

 回應文章

George Yang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回泥土的文
2009/09/27 18:25

Dear 泥土伯,

 如我在9/26早上的回覆, 我在9/26下午. 參加了台北演講會. 有一位發問者提到對於這書中, 歷史的絕對正確性問題, 龍應台很坦然的表達, 這本書不能算是史書, 這本書是一本文學的書, 但提供個人對於歷史的觀察與看法. 龍應台也表達她沒有企圖定義這本書成為史書..., 我想這對於您對於此書的評斷與期望未成, 是定義的問題.

倒是我個人在李德哈特"為何不向歷史學習" (1970着, 鈕先鍾譯1977), 有一段論述, 可供為參考.

研究歷史應該有一種科學化的研究精神. 一切事實的處理應採取一種力求精確的科學化慎重態度. 但對於事實的解釋卻不可以沒有想像和直覺的幫助. 証據的單純數量是如此的浩繁, 所以選擇是必不可少. 只要其中存有選擇, 則也就有藝術的存在.

探索是應該力求客觀, 但選擇卻是主觀的. 不過其主觀性是可以, 而且也應該用科學方法和客觀性來加以控制. 有太多的人只想從歷史中去尋求資料以供其說教之用, 而並非尋求適時以供分析之用. 但在分析之後人又必須繼之以藝術, 始能提出事實的意義 - 並保證使它能為人所共知.

德國史學家以蘭克( Ranke) 為首, 在十九世紀中開始首創力求純粹科學化的學風. 此種風氣也傳入了英國的史學界. 任何結論或綜合都視為應該避免, 而任何寫作良好的寫作都受到懷疑. 結果又如何呢? 歷史變得太沉悶枯燥, 不僅不堪卒讀, 而且也缺乏意義. 它變成一種僅供專家研究的對象.

於是所留下來的真空遂由新神話來加以填補- 此種神話具有刺激力, 但也具有可怕的後果. 整個世界都因而受害, 尤以德國最為慘重, 因為歷史生氣的絕滅是發源於德國.

-----

另, 司馬遷從事史記的撰述, 倒有點像這次龍應台的敘述, 有不少的選擇性, 也有不少從民間的資訊中去陳述...; 相較之下班固的史書, 相對科學, 可是讀者少了不少, 影響力也不如...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意獲得不同的觀點時‧‧‧
2009/09/25 22:20
倘您
有意獲得不同的觀點,來帶動更多思考時‧‧‧
歡迎來閱讀拙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談打書中所見」──

泥土敬白
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3319498
George Yang(georgeyang093) 於 2009-09-26 11:17 回覆:

謝謝您的回應與邀約, 連結到您的評論文, 了解您不同的角度. 基本上同意, 文章的立論與角度, 都各有所限. 從讀者的角度, 關鍵是可以從中獲得什麼, 是最重要的.

所以弱水三千, 余取一瓢飲. 入口的才清涼. 

閱讀是想要開啟一扇窗, 若以此為角度, 大江大海是有其效用的.

您擔心的部份, 確實也有所本. 若有經世濟世的期待, 那就需要以更恢弘更有效的擴散方式來影響囉! 期待您的展現....

至於大家給予眾多的迴響與宣傳, 我想這與龍應台長年累積的基礎以及這個世界與社會運作的文化與邏輯有關, 這是很大的架構, 不妨接受這個事實...

看到您 "60歲" 的資訊, 1949 倒是您來到這人世的時間, 您也是一本豐富的歷史書.

回覆於 前往參與 龍應台1949大江大海 台北首場演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