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03 14:19:11瀏覽2593|回應0|推薦27 | |
04 趙州捨心 前日提到禪宗古德說的「路頭若識得,生死一起休」,可千萬別小看這十個字。兩手一張,它們講的正是《華嚴經》裏頭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或者伸一伸指頭,那不就是佛陀在《首楞嚴經》開示的,「於一毫端建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再往禪修的方向上看,「路頭若識得,生死一起休」指的毋寧是四件事——何謂路頭?怎麼走法?不看到生死,如何了生死,生死一起休? 就說拜佛吧,二十幾歲時,你讓我拜佛,對不起,我膝蓋硬得很,哪可能跪得下去?看看年輕氣盛的我,有多傲慢!可十多年後一次去土城承天寺,突然對著正殿的佛像拜了下來,臉上淚水不知怎回事硬是流個不停。 那一下,我才體悟到什麼是謙卑。拜佛,要能「無我」就清涼了,淚水是洗去先前的虛妄之念。 後來才慢慢知道,讀經、念佛、參禪率皆如此。 比如打坐,先是「雜心而坐」,隨之改進到「有念而坐」,再一一提升為「無念而坐、無我而坐、無空而坐」。要等見到粗大生死、微細生滅相了,才可談得上生死一起休。 這時,就是「只管打坐」的境界了,平常心是道。 底下引《碧巖錄》第二則公案,說唐代高僧趙州老和尚,這天晚上在觀音院開示眾僧。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纔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 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個什麼?」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裏?」 州云:「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請注意,老禪師開頭藉用三祖僧燦《信心銘》文句,「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顯係語帶玄機。這是因為從古至今往往望文生義,把「至道」當成「至高無上的佛法大道」。可禪宗最重視的《金剛經》不是講了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無高低,哪有什麼至道不至道。 所以,把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趙州是這麼講的: 「倘若『至道』真是至高無上之道,那三祖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剛把話說出口,就有揀擇,就有明白。問題是我不在這種明白裏,你們呢,會像我一樣護惜這種不明白、不揀擇嗎?」 有個比丘僧問道:「和尚都不明白了,我們有什麼好護惜的?」 「我也不知道啊。」 那比丘僧又問:「您老既不知道,為什麼又講不在這種明白上?」 至此,趙州答道:「你問的,我已經講了。行禮後,退下去吧。」 可話說回來,如果那僧人真的「禮拜了退」,依然落在明白和揀擇裏,上了趙州老禪師的當。 要知「問事即得」是有,「禮拜了退」是空,空有兩邊皆不可偏。然則,如何才能像老和尚那樣不住在揀擇中?從公案頭去看,至者,到、到達也。 「若要修到開悟,找到明心見性的路頭,其實一點不難,難就難在你有分別心,一門心思全在挑三揀四。」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