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韓國瑜擁有強大的正信正念
2019/09/14 10:28:19瀏覽3922|回應24|推薦36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10 

我們繼續分享《心經》起首的這段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前頭五字,彰顯這位菩薩展現「返觀自心的智慧」,以是名之。這在前面幾篇帖子分別提過,底下重點來了,什麼是「行」?

一般學佛有四個次第,「信、解、行、證」,一級一級升上去。《心經》講到這個「行」,其實已把第一階段對佛教的正確信念,第二階段對佛法的融會貫通,都含攝進去。雖不明講,但盡在不言中。

什麼是「行」呢,光會「言教」的「信、解」還不夠,必須要有時時修持,足供表範的「身教」。兩者合一,始能稱之為「行」。接下來,如何「行」?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開示大弟子之一的須菩提,「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者,指的是聲聞、緣覺乘的二乘果位;聖呢,就是大乘的權教、實教菩薩。那何謂「無為法」?一句話講開,即是「返觀自心的般若智慧」,不但要能教化眾生,還得身體力行。

此所以般若有淺、深之分,聲聞羅漢能斷「我執」,卻不捨「法執」──認為對屬於色蘊的身體固可空掉,但堅持一切理論、觀念、現象等代代「有」之,是常有常存的。這種智慧,雖然了不起,卻止步於「淺般若」,就無意再提升了。

可菩薩則不然,不但要求空掉「我執」,遠離「法執」,就連「空」這個理念也必須捨去,務必做到「一塵不染,一法不立」,才可稱為深般若、甚深般若。

由此觀點來看,《金剛經》發揮的是如來佛之甚深般若,《心經》呢,則為觀世音菩薩無時無刻、分分秒都在「行」之的「深般若波羅蜜多」。

上面講的是「理」,底下談「事」,韓國瑜這位佛教大行者的事。

今年9月初,有2000多位比丘、比丘尼在佛光山有一場聚會,希望韓市長能關起門來,給他們講上幾句話。就是因為這緣故,導致他接見日本外賓的行程,晚了25分鐘。可你們以為這一大批來自台灣各大叢林的比丘、比丘尼,只想聽韓國瑜宣傳高雄市政,討論總統大選嗎?既然門都關了,談的當然是內行人才懂的般若智慧、無上甚深微妙法。

這不是任何一位政治人物可以辦得到的,足見在這2000多位出家人的心目中,非常清楚韓國瑜對佛教的強大信念,以及在佛法的行持上,有著深不可測的修養。否則以過去的30年為計,星雲大師何嘗邀請過哪位總統參選人,給在座的幾千名法師上過課?

可別低估他們的份量了,背後無不有著全台各地難以計數的佛教信眾,每個都是韓國瑜的堅強後盾。

可只有佛教徒才擁護韓市長嗎?錯了,在98日的新北水漾公園61萬人的大造勢中,就有一位女基督徒事後打電話到王又正的政論節目上,堅信韓市長是「神所揀選,所愛的人」,篤信上帝的他們都非韓不選。

為什麼韓國瑜可以所到各地宮廟,都被擠得滿滿的人群簇擁,而蔡英文卻是隨扈比記者多,記者又比民眾多?

因為韓國瑜就像《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永遠對民眾秉持「你大我小,你重我輕,你對我錯」的愛與包容;也唯有這份強大的正確信念、熱情無比的真誠態度,才能做到真正的謙卑,卻又不礙他帶給人民陽光與歡笑。

這才是真正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29316858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14 13:05
https://youtu.be/rn8EGfNe5yU
連當年的陳水扁及馬英九和宋楚瑜,都沒有這樣的庶民車隊跑透臺灣支持,就可知韓國瑜深深撼動了人心!而能動的正是他巨大的正能量,也因為有著巨大正能量,他才能挺住被綠黃、白、藍、紅、府、院、黨、媒體、網軍、內神、外鬼的圍攻,可謂是空前的慘烈,這要是一般人老早趴下了!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9-09-14 13:18 回覆:

沒錯,謝謝安心兄補充。


frank060606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14 11:48
立委的角色就好比戰爭中的連長
如果連長被敵軍綁架勒索,戰爭就艱苦的多
現在郭的戰略是綁架立委,勒索國民黨
也就是威脅不歸順我,我就放個藍委變三角督,讓你選不上

因此立委以及韓營必須有堅強意志去打贏這場戰爭

我聞到味道,郭不急大位,先搶立委,與柯這老狐狸想法同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9-09-14 11:58 回覆:
經過9月8日,沒一個立委會靠向郭了。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14 11:12

王陽明最重視實行,傳習錄

德章曰:「聞先生以精金喻聖,以分兩喻聖人之分量,以煆煉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未安」。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聖人爭分兩。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郋堯舜萬鎰不為多,孔子九千鎰不為少。堯舜萬鎰,只是孔子的。孔子尢千鎰,只是堯舜的。原無彼我。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此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籿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9-09-14 11:20 回覆:

德章曰:「聞先生以精金喻聖,以分兩喻聖人之分量,以煆煉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未安」。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聖人爭分兩。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郋堯舜萬鎰不為多,孔子九千鎰不為少。堯舜萬鎰,只是孔子的。孔子尢千鎰,只是堯舜的。原無彼我。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此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籿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9-09-14 11:21 回覆:
以上是重貼,謝謝草山兄。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