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一磔手合現代多少公分之考證(二)
2010/03/12 21:52:11瀏覽461|回應0|推薦0

佛一磔手合現代多少公分之考證(二)釋德謙 敬輯

 

四﹑朝大尺即為開皇官尺

中國度量衡史二○九頁隋書律歷志曰:『開皇官尺,大業中人間或私用之,』;【中國度量衡史二二○頁】,代度量衡,有大小二制,大制為因於南北朝增替最後之結果,即隋開皇之大制,大制為隋大業議以合古之小制。[議以廢大存小,隋煬帝欲廢大制存古之小制,不過仍多私用開皇官尺。]隋開皇官尺,即北周市尺,乃後魏之後尺。此種尺度,官民公私用之以為然。又隋開皇官斗,以古斗三斗為一斗,官秤,以古秤三斤為一斤,之後,以開皇官制,官民已通行,故頒之為大制。而代政事,亦每求合於古制, 大業中已改用小制,尺用表尺,斗秤依古,廢三倍之大制,故又以頒之為調鍾律,測晷景,合湯藥及冠冕之制,此制之大概[亦可詳閱六典證之]。【中國度量衡史二二二頁】,古今圖書集成曰:『 煬帝 大業三年四月壬辰改度量權衡,並依古式,雖有此舉,竟不能復古,至時猶有大斗小斗大兩小兩之名。』。

 

五﹑開皇官尺即北周市尺

中國度量衡史二○八頁】,承禪北周之政,尺度一仍北周之制。隋書律歷志曰:『後周《在朝時,北周姬周而言為後周,不同於朝以後,五代時期的後周市尺,開皇初著令以為官尺,百司用之,終於仁壽。』又曰。『既平,上以江東樂為善,曰:「此華夏舊聲,雖隨俗變改,大體猶是古法;」祖孝孫云:「平後,廢玉尺律,便用此鐵尺律,以一尺二寸即為市尺。」』據此,可知平定北方之後,以北周市尺頒布施行;平定南方以後,以北周鐵尺合南北朝之度,故以之調律,官民實用之尺,則仍為市尺之度。即之官尺[原文為官民](北周市尺),為律尺(北周鐵尺)之一尺二寸。

 

六﹑北周市尺即後魏後尺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卷八[第五十八頁乙面]

【疏】南尺本是 所用。從  。並無改張。氏南遷。斯法永定。元魏撥亂。文籍焚除。無可依準。故隨世立。用古尺二。今一尺。則雜令。還述如此。

【記】次科。初明尺可準。 者。曹魏南遷者。中原既亂。中宗度江南。鎮建業。立社稷于建康。為東晉焉。下。明訛變之始。則下。敘朝承用。雜令者。魏徵撰。彼云。以一尺二寸為尺。

中國度量衡史一八二頁】,自 南北朝至諸代尺度,完全備載於隋書律歷志審度篇,依各代尺度之長短,分之為一十五等,是為中國歷代尺度記載之開演。若以朝代論,自新莽後漢、迄東晉前趙,及南朝之,與北朝之後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以止於;……。諸代尺度實器之長,蓋已完備,此為中國度量衡史上尺度詳備特殊之時期。隋志[《隋書律歷志]所載尺度一十五等,均以前尺,即係以新莽嘉量王莽頒定度量衡標準器之量標準器,今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之度考校訂定者,為比較之標準,此又為特別之一點。

中國度量衡史一八六頁】,九﹑第九等尺有三:()後魏後尺,()北周市尺,() 開皇官尺。隋志說明:後魏初及東西分國後[東魏西魏][北周]未用玉尺之前,雜用此等尺。(指七、八、九,三等而言。)甄鸞算術云:『朝市尺,長玉尺九分三釐。』或傳時有誌公道人,作此尺,寄入朝,云與多鬚老翁; 太祖[ 周文帝宇文泰] 高祖[ 文帝]各自以為己。朝人間行用,及開皇初著令以為官尺,百司用之,終於仁壽大業中人間或私用之。考證:後魏前中後三等尺,為自後魏初至西魏完,北朝所用之尺。但其間分用年代不可考,正所謂雜用者,北周西魏,及以後魏後尺為市尺,中斷[後又改用玉尺]。至 開皇復用,以迄仁壽之終為止。

中國度量衡史二○四頁】,後魏前、中、後三尺,自後魏初已用,至西後魏所用者,蓋祇為後尺。北周西後魏之制,其尺度即用後尺,此亦為仍增訛之慣例,而行用之,非考定之制。後魏後尺,因北周用之,故隋志又稱曰後周市尺。

 

七﹑後魏後尺為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

中國度量衡史二○一頁】,隋書律歷志載,第七、八、九,三等尺,為後魏前、中、後,三尺,其比前尺:由一尺二寸七釐,而一尺二寸一分一釐,至一尺二寸八分一釐。

中國度量衡史二二三頁】,大尺即 開皇官尺,比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

【《中國度量衡史一九四頁】,然此乃據諸代尺度實用之器而較得者,隋書律歷志成於 李淳風,南北朝諸代之尺,至世大半尚在,隋志之記十五等尺,即依實物較得者。[王國維]亦曰:『 李淳風隋書律歷志,其所據者,大半實物也。』

 

八、前尺即為新莽

中國度量衡史一八二頁】, 泰始十年荀勖律尺為前尺,即祖沖之所傳銅尺。隋志說明:晉書云:『武帝 泰始九年,中書監荀勖校太樂八音不合,始知後漢尺,長於古四分有餘。乃部著作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依古尺更鑄銅律呂,以調聲韻。以尺量古器,與本銘尺寸無差。又汲郡盜發戰國 襄王冢,得古時玉律及鍾磬,與新律聲韻闇同。於時郡國或得時故鐘,吹新律,命之皆應。』 武帝鍾律緯云:『祖沖之所傳銅尺,其銘曰:「 泰始十年,中書考古器,揆校今尺,長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古樂器],二曰、小呂玉律[古樂器],三曰、西京銅望臬[臬,射之準的。同鎮圭為測日影之器],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銅尺,姑洗微彊,西京望臬微弱,其餘與此尺同。」』(按此銘,即晉書律歷志載,荀勖銘其尺之銘。)此尺者,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雷次宗 何引之二人作鍾律圖,所載荀勖校量古尺文,與此銘同。今[《隋志》]以此尺為本,以校諸代尺。考證:

第一、荀勖造尺,以古器作校驗者有七,其中五曰銅斛,即新莽嘉量,由嘉量測得之尺,即新莽尺度,七曰建武銅尺,為後漢尺度。由此證得莽尺後漢尺及前尺,三尺長度相等。荀勖律尺,自晉泰十年至西晉(民國前一六三八——一五九六)用之。後為祖沖之所傳,故又名「祖沖之所傳銅尺」,但非另為一尺。第二、隋志所謂尺,根據有二,一因荀勖造尺,依周禮所制,一因由 襄王冢中得玉律,與荀勖之律相應。但荀勖造尺依周禮之制,並非有尺為實驗之證。而 襄王戰國之時,其時法制已亂,非復初之制,認為末紊亂尺度之一可也。(山堂考索曰:『冢玉律乃魏襄王所制,未能盡合古制,不然,春秋以來,權度已正,夫子不必發「謹權量」之語矣』。朱載堉曰:『 平帝劉歆所造,隋志謂之前尺,蓋以 荀勖所定,不可直認為尺, 襄王冢中所獲玉律,乃晚之物,不可便謂成之律度,文侯已耽 ,而厭古樂,降至襄王則其時又可知也』。觀此二則,亦可知古者亦未以為尺。)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dasaluo&aid=384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