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慢性精神病患 --接受治療
2012/11/13 11:08:25瀏覽113|回應0|推薦0

摘自網路

by 妮‧ω‧

一、治療目標之確定-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目標往往是治療方向的確認,與治療內容的設計與規劃,有明確的治療目標,才能與病患共同建立治療的互動,提昇病患治療的動機。    

二、治療的基本架構:

1.會談的時間長短及會談之頻率-會談時間的長短最好之處理方式,就是問病人怎樣會讓他覺得好,需有『彈性』的運用時間之長短。有些病人無法表達自己對心理治療之感受,若治療太積極時,病人可能會有抗拒的心理,而產生排斥個別心理治療,導致治療的反效果,因此會談時間的運用應是多些『彈性』。 

2.治療者之行為-慢性精神病人常感到在社會上的無助、被貼標籤,所以產生對外來反射性的拒絕,無論外在事物是事實或想像的,病患都顯得特別敏感。所以在與病患接觸時最好能友善、專業、主動,不至於太具侵略性,對病患焦慮及關心的事,即使是非理性的也能警覺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很多精神病人對周遭的環境是相當敏感的觀察者,雖然他們常對觀察到的重要訊息給予錯誤的解釋,面對病患這樣的反應,治療者應給予坦白的回應及保證,以使病患能安心接受治療,逐步地加強其現實感,增加病患生活的適應性。       

3. 慢性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的首要之物在於維持穩定,並不像一般病患之治療,期待功能提昇到足以進入競爭的社會,完全脫離藥物治療,因此在慢性精神病患的個別心理治療,維持穩定便是心理治療重頭戲之一,在治療過程中溫和而重覆地試著教導病人有關慢性精神病之本質,讓病人配合治療上的種種細節,而與病人進行艱苦的協商過程,加強病患對治療的合作性,提升病患的病識感,使其在醫院或是家中配合服藥,能有更好的穩定性。    

4.在對慢性精神病患之心理治療,治療者較容易主動地給意見,也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最好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病患當下即刻的感覺,與病患疾病之有關的事物、以及病人特別的問題和關心的事,給予適當的支持與接納。

5.治療者對病人可能處於精神症狀不穩定情形的虛實,需常常保持警覺,應積極地加以檢視,以助區別其所表現之行為是對治療者的抗拒,或是精神病症狀惡化的前驅期。為了要幫助病人了解其對疾病的感覺與認識,教育是很重要的。在治療中可協助病人監測自己的內在狀態、辨識前驅症狀,讓病患更加對自我瞭解,並鼓勵病人在症狀惡化到不可控制之前採取適當之應對步驟。  

6.在治療中另一重要目標是提供病人一些對策,協助病人控制其精神症狀的能力,使他能在社會中生活,治療者依循務實及實用原則以實現這個目標,有些病人也可以接受較具探索性的解決問題之方式。

三、協助病患邁向復健之路-慢性精神病人之長期心理治療的另一個重點,是要協助他如何在復健的過程中進行下一步。這時要協助病人克服被動和缺乏動機的負性症狀,這些病狀有時是與無助、絕望等感覺相關聯的。同時也要協助病人放棄誇大而難以達成的目標,這些誇大目標所反映的常是病人自戀性防衛,以逃避去認知與接受自己疾病的嚴重性。 治療上的一個重點是要協助病人,在他們復健之路上前進時,要有一個維持藥物規則治療的計劃。許多病人因進步帶來焦慮,會以否認進步、自稱完全康復了、或停藥、減藥等行為表現。另有一些情況,患者會以違抗治療者的方式,發出他已承受過多期待的信號,治療者須加以注意並謹慎的處理。

四、維持治療性的樂觀-治療者應維持一種合乎現實的治療性樂觀:堅信不論病人與其疾病抗戰有多苦、多久,情況總不至於絕望。慢性病人常沮喪地認為,想要過正常生活是無望、遙不可及的,而引發病患的負性症狀,治療動機降低。在病患接受治療的早期幾年,許多功夫都消耗在處理面對慢性病的無奈與絕望的感覺,加上治療的進展緩慢且又常退步,甚至引發治療者認同「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觀點。 治療者想要保持希望的態度,就要將自我眼光放遠。幾個月也許看不到成果,但五年十年應可看到病人的進步。藉由病歷或舉行個案討論會可對病人的長期變化有所瞭解。對許多病人來說,穩定期時間的增加,就可代表重要的進步指數,即使病人的基本功能似乎並無改變亦然。

五、注意治療的中斷-由於精神病人對重大改變適應困難,故治療者的缺席容易引發病患特別的焦慮與壓力。如果由於治療者的個人因素,導致治療必須暫時中斷,應於事前先告知病人,並且坦白告知相當之替代性安排,同時也應告知家屬,讓病人能感覺到治療者位於地球上某處,因而能有一種聯繫的感覺,避免病患再治療中斷時惡化。

六、妥善處理治療的終止-治療終止對慢性病人而言格外困難,即使表現良好的病人也很少在治療中,做到完全的終止;較常見的情形是病人對規則治療的需求減緩,因此可以改為更久才來看一趟。在最佳狀況下,病人可以只有在症狀或某些課題需要協助時才會安排會談。也許在這段過程中,可運用行為治療的方式,漸漸強化個案獨立的正向行為,久而久之病人與治療者的關係可藉此模式,將變得比較輕鬆自在。 在治療者無法繼續進行心理治療,而需將治療終止時,可加強病人對成功之治療關係的貢獻,同時強調病人有其能力去與未來的治療者也建立成功的關係,以鼓勵支持病患自主性與自我信心。 在慢性病患之個別心理治療裡,治療之軸心可依序為建立信心、學習自我控制、解除焦慮、情緒的釋放、建立信心勝任感、給於安全感,妥善運用同理心(聯合、互動、分離),處理個案之認知、情緒、行為方面之問題,在復健的過程中加強病患之現實感、社會適應性,使期能做好獨立之自我照護。

參考資料 http://www.psychpark.org/psy/individual.asp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9546204&aid=70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