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神分裂症
2012/11/12 21:18:24瀏覽461|回應0|推薦0
精神分裂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Schizophrenia
分類系統及外部資源
ICD-10 F20.
ICD-9 295
OMIM 181500
DiseasesDB 11890
MedlinePlus 000928
eMedicine med/2072 emerg/520
MeSH F03.700.750

精神分裂症英語Schizophrenia)是一種嚴重精神疾病,症狀為思考方式及情緒反應出現崩潰。常見病徵包括幻覺妄想及胡言亂語,嚴重者會有自毀及傷人的傾向,並出現社會或職業功能退化。患者通常於青壯年顯現初期病徵,其中約1.5%的患者終身為此病所苦。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方式為患者自述經歷以及觀察患者行為等。

研究認為,遺傳、幼年環境、神經科學心理與社會歷程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因素;某些消遣或處方藥物使用也會引起或加重症狀。現今精神病學研究主要致力於神經科學所扮演的角色,但迄今未找出合理的生理病因。

目錄

 [隱藏

[編輯]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癥狀

[編輯] 思維的障礙

精神分裂症的思維障礙大概分為以下幾種,思維速度障礙、思維形式障礙、思維控制障礙、思維內容障礙等。

[編輯] 思維速度障礙

如思維過程的速度加快或緩慢,例如:患者加快,連跑步也快,打人變快。

[編輯] 思維形式障礙

聯想障礙,如聯想的結構缺乏目的性,思維鬆弛,思考的過程不符合邏輯等。 例如:患者天馬行空

[編輯] 思維控制障礙

妄想所致,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維不屬於自己,感覺自己的思維在受外力所控制而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控制。

例如:患者憂鬱表態

[編輯] 思維內容障礙

妄想或類妄想。

[編輯] 妄想

精神分裂症的妄想是一種病態的信念系統,該信念系統與現實境況基本不符或者甚至完全不符,可指向當事人的生活工作等重要方面並造成相應的扭曲和社會適應不良,但當事人對於自己所抱持的異常觀念堅信不疑。 癥狀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編輯] 被害妄想

被害妄想的患者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堅信有人要加害於他[來源請求]

[編輯] 抑鬱妄想

患者過分貶低自己的價值,此種妄想包含負罪妄想、疑病妄想、貧窮妄想等。 如:患者在碎碎念以前,狂妄自菲薄。

[編輯] 誇大妄想

患者認為自己聰明過人、認為自己是天才,創造的成果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或者在名譽、地位、權勢上加以妄想,例如妄信自己是皇帝或皇后,也可以在自我擔心的某些問題上加以妄想,誇大此事的危險性。

[編輯] 變形妄想

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奇異的變形。 例如:患者認為自己瘦卻做暴食症,沒催吐,還是瘦巴巴。

[編輯] 情色妄想

患者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況下,認為某人(可為虛構的人)愛上了他。妄想對象多為著名的人,如總統,明星等。

[編輯] 被控制妄想

即異己體驗,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思維意識被某種外力控制住了,也就是說患者認為自己在與某人共享身體、思維,例如患者正在思考某個問題時突然就停止了,患者體驗到了自己要想的事情被外力(頭外的思想,而非自己的思想)奪走了(思維剝奪),或患者體驗到了外力強行把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放到了自己的腦中(思維插入)等。

例如:患者在沒有理據或原由的情況下直接聽到上帝說話。

[編輯] 幻覺

陽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還可出現幻覺,主要是以下幾種:

[編輯] 幻聽

是指患者在沒有真正外界聲音刺激的情況下,而聽到的來自外界的聲音,這些聲音可以是說話聲、音樂聲等,也可以是一些討論的聲音。患者有時可能服從來自這些幻聽聲音的命令,而導致危險的發生,一般經由藥物的治療,幻聽可以獲得改善。

例如:患者內幻聽、外患聽都有。

[編輯] 幻覺影像

在沒有真正視覺刺激的情況下,患者便可看到一些本不存在的影像,且深信不疑。

例如:患者初期認為眾人排斥他。

[編輯] 幻觸

在沒有真正觸覺刺激的情況下,患者感到被觸摸的感覺。可以感覺是來自的觸摸,也可以感覺到是來自動物的觸摸等。

例如:患者初期認為被螞蟻咬。

[編輯] 幻嗅

在沒有刺激味覺神經下能聞到一些難聞的、令人不愉快的氣味。

[編輯] 幻味

品嘗到食物內有某種異常的特殊刺激性味道,因而拒食。

以上列舉的一些癥狀可以稱為陽性癥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還可以出現情感倒錯意向倒錯瓦解癥狀情感遲鈍意志減退陰性癥狀

[編輯] 歷史

古埃及Ebers的文獻中可能提到過精神分裂症。中國精神分裂症屬於中醫癲證或狂證的範疇,相傳為戰國秦越名醫扁鵲所著,成書則在東漢以前。亦為中醫理論開山始祖《難經》二十難,以「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真正歸納並闡解了癲狂的病理病機。古希臘古羅馬的文獻中記載了其它類型的精神疾病,但沒有滿足精神分裂症診斷標準的記錄。中世紀阿拉伯醫學心理學文獻中記載有類似精神分裂症的一些奇異的信念和行為,Avicenna在他的《醫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中將這種癥狀稱作Junun Mufrit(嚴重精神失常),以區別於其它癥狀,如躁狂症狂犬病躁狂抑鬱症。15世紀伊斯蘭的通用醫學教科書中也沒有類似精神分裂症的記錄。精神分裂症在當代屬於常見精神疾病之一,那麼它可能是在歷史文獻中和抑鬱症或者躁狂症等相關癥狀混淆了。

1809年,Jone Haslam(1764-1844),英國一家醫院的主任,他在《對瘋狂和抑鬱的觀察》這本書中描述了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癥狀(Haslam,1809/1976,P64-67)。Phillipe Pinel於1809年發表了醫學和精神醫學領域第一份詳細的精神分裂症個案報告。Bénédict Morel 在1853年將精神分裂症命名為démence précoce (早發性痴呆),因為他發現該疾病多發於青少年和年輕人人群中;Arnold Pick於1891年援引了這一概念。Emil Kraepelin於1893年對早發性痴呆和情緒障礙(雙相抑鬱)做了詳細的區分,他認為該病症起因於大腦疾病,屬於癡呆的一種,但是明顯不同於阿爾茨海默氏症,後者主要多發於老年人群有人反對「早發性痴呆」的說法,因為這種病存在治癒的可能,也有人認為應該把它叫做「青少年型精神錯亂」。

Emil Kraepelin(1859-1926)有兩個重要的成就:第一,他把精神錯亂的許多癥狀綜合起來,而這些癥狀以前被認為反映的是不同類型的精神障礙:緊張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a)(不動和激動性躁動交替出現)、青春型精分(hebephrenia)(愚昧和不成熟的情感)和偏執型精分(paranoid)(誇大妄想和被害妄想)。儘管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很不一樣,但他相信,從本質上講,各種精神障礙起病以後,最終都會發展成為「精神脆弱」。第二個成就是,他把早發性痴呆同躁狂-抑鬱障礙(雙相障礙)區別開來。對於有早發性痴呆的人來說,早期起病和預後不良是特點,而躁狂-抑鬱障礙並不一定具備這一些特點。他還提出了早發性痴呆的很多癥狀,包括幻覺、妄想、違拗(negativism)和模式化的行為。他認為早發性痴呆是一種伴有妄想、幻覺注意障礙、運動行為異常的綜合征,此病通常源於青少年期,會導致不可逆的精神損耗。

「Schizophrenia」一詞可以直譯作「分裂的心智」,它的希臘詞根是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Eugen Bleuler於1908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概念,用來描述人格、思想、記憶、知覺之間的功能分離。他隨即提出了「4A」癥狀診斷標準。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情感、知覺和認知(知情意)不是作為一個整合體來進行加工的。情感可能與知覺分離,而知覺可能與現實分離。正如他所說的「人格失去了完整性」人們常常混淆「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這種誤解可能是源自字面上的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幻聽幻視,但他們不存在於多個人格之間來回變換的情形。據文獻記載第一個誤用的是一名詩人T. S. Eliot(1933)。

在20世紀上半葉,人們認為精神分裂是一種遺傳疾病,鑒於當時(納粹德國美國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的「優生學」運動,很多人就此被強迫做了絕育手術。納粹在T4行動中謀殺了大量的心智不健全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1971年美英診斷學大會發現美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比歐洲多很多,可能的原因是美國使用的DSM-II診斷標準比起歐洲的ICD-9更為寬鬆。David Rosenhan(1972)的著名研究《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指出美國的精神分裂症診斷標準過於主觀和不可靠。學者和醫生對整個DSM手冊進行了修訂,並於1980年推出了DSM-III。自1970年以來,共提出並審查了超過40 條具體的精神分裂症診斷標準。

前蘇聯也曾經將精神分裂症的診斷用作政治用途,著名的精神病學家Andrei Snezhnevsky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一個子類別叫做「緩慢樣漸行性精神分裂症(sluggishly progressing schizophrenia)」,並用它來迅速打擊異己,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逮捕。這種做法傳到了西方社會,世界精神病學家協會(WPA)在1977的 第六屆世界精神病學大會上譴責了這種行為。Snezhnevsky本可以辯解存在一種精神分裂症的子類型促使一些人反抗政體,但他並沒有這麼做,他隨即斷絕了與西方學界的所有聯繫,並辭去了各項榮譽職務。

[編輯] 病因及相關的研究方向

一個PET研究[1]所得數據表明,一次工作記憶中所激活的大腦額葉(圖中紅色部份)越少, 紋狀體(圖中綠色部份)中異常的多巴胺的活性的增長程度越高。該研究認為這與精神分裂症中的神經認知障礙有關。

主流的研究顯示生物學上的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力都是導致疾病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方向著重在神經生理生化學遺傳學因素。有些人宣稱現行診斷標準缺乏客觀性,認為精神分裂症這個狀態是有爭議性的。

雖然精神分裂症這個名稱字面上有心靈分裂的意思,但是它本身和人格分裂是不同的,也不應該像一些文章、影片或大眾文化一般,把它跟解離性人格疾患混為一談。精神分裂症與好發暴力行為也沒有關連。雖然精神病狀態常使得病患需要精神醫療的協助,精神分裂病患並非一直是處在這種精神病狀態下。

[編輯] 診斷標準

  • ICD-10第五章精神和行為障礙診斷標準(國際標準)
  • DSM-IV(美國標準)
  • CCMD-3(中國標準)

此外,還有法國、日本的一些地區性標準。其中以前兩種標準影響較大,應用也較廣泛。

[編輯] 精神分裂症亞型

[編輯] 偏執型 (Paranoid Type of Schizophrenia)

存在妄想和幻覺,但是沒有思維障礙、行為紊亂或是情感淡漠。幻覺和妄想經常圍繞同一個主題,例如被害妄想或情色妄想。(DSM code 295.3/ICD code F20.0)

[編輯] 紊亂型 (Disorganized Type of Schizophrenia)

在ICD中被稱作青春型,既有思維障礙也有情感淡漠或情感錯亂(inappropriate affect)。不同於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紊亂型患者如果出現幻覺以及妄想,這些幻覺與妄想常常不是圍繞同一個主題,而是隨機且不連續的。紊亂型癥狀患者一般較早出現癥狀,而且多為長期,較難好轉。(DSM code 295.1/ICD code F20.1)

[編輯] 緊張型 (Catatonic Type of Schizophrenia)

患者幾乎不動或者過於興奮,行動無目的,以及異常的臉部及軀體動作,癥狀還包括緊張型木僵或蠟樣屈曲(waxy flexibility),模仿別人說話及動作等(DSM code 295.2/ICD code F20.2)

[編輯] 未分型 (Undifferentiated Type of Schizophrenia)

存在精神癥狀,但是不符合上面幾種分類(DSM code 295.9/ICD code F20.3)

[編輯] 殘餘型 (Residual Type of Schizophrenia)

曾經至少發作過一次,但不再表現精神分裂症的嚴重癥狀。雖然沒有幻覺、妄想等重大癥狀,但有時可能會呈現輕微程度的負面思維,自閉,情感淡漠,以及思維異常等癥狀(DSM code 295.6/ICD code F20.5)

[編輯] 單純型(Simple Schizophrenia)

無精神病史,陰性癥狀隱匿性、漸進性發作(ICD code F20.6)

[編輯] 治療及預後

迷信治療一直伴隨著對於精神病的治療,在一些落後地區是人們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在抗精神病藥物發明以前,人們採用了胰島素昏迷、電休克及腦外科手術等治療手段,其中電休克治療對一些病例仍然是首選的治療方式,但其他兩種治療方式已經很少使用。目前對於一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採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患者的愈後都較差,尤其是那些起病較早的、有一定人格缺陷的患者愈後更差。

[編輯] 社會和文化

被貼有「精神病人」的標籤,不被社會重新接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他們在普通民眾眼中的形象就是「瘋子」,很多人還無理由的認為他們有暴力傾向,人們不相信這種疾病可以完全康復,認為他們不可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為,更不會相信一個正在病程中的人所說的任何話。

2002年,日本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協會曾試圖將此病改名為「統合失調(Tōgō-shitchō-shō,integration disorder)」,以改變傳統的字面上「精神分裂」帶給人們的誤解,並且這個新名稱是符合最新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型的。

描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的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另譯成《美麗境界》)在向普通民眾普及精神分裂症知識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1. ^ ;Meyer-Lindenberg A; Miletich RS, Kohn PD, Esposito G, Carson RE, Quarantelli M, Weinberger DR, Berman KF. Reduced prefrontal activity predicts exaggerated striatal dopaminergic 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Nature Neuroscience. 2002, 5 (3): 267–71. doi:10.1038/nn804. PMID 11865311. 
  • Bentall, R. (2003) Madness explained: Psychosis and Human Nature.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ISBN 0-7139-9249-2
  • Green, M.F. (2001) Schizophrenia Revealed: From Neurons to Social Interactions. New York: W.W. Norton. ISBN 0-393-70334-7
  • Torey, E.F., M.D. (2001) Surviving Schizophrenia: A Manual for Families, Consumers, and Providers (4th Edition). Quill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SBN 0-06-095919-3
  • Vonnegut, M. The Eden Express. ISBN 0-553-02755-7. A personal account of schizophrenia.
  • Read, J., Mosher, L.R., Bentall, R. (2004) Models of Madness: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Schizophrenia. ISBN 1-58391-906-6. A critical approach to biological and genetic theories, and a review of social influences on schizophrenia.
  • Boyle, Mary,(1993年), Schizophrenia: A Scientific Delusion, Routledge, ISBN 0-415-09700-2 (Amazon Review).
  • Keen, T. M. (1999) Schizophrenia: orthodoxy and heresies. A review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1999, 6, 415-424. PDF. An article reviewing the dominant (orthodox) and alternative (heretical) theories, hypothesis and beliefs about schizophrenia.
  • Kelly, Evelyn B., 博士 (2001年), Coping with Schizophrenia.
  • Szasz, T. (1976) Schizophrenia: The Sacred Symbol of Psychia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ISBN 0-465-07222-4
  • 精神分裂 中國精神健康網精神分裂頻道或北惡男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9546204&aid=70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