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4 08:17:30瀏覽85|回應0|推薦0 | ||||
近來,與精神疾病有關的犯罪事件時有所聞。例如,台中市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兩度殺害家人,均獲判無罪,他在監護治療後即將再度出院,幼女和親人均深感不安。而最近偵破的分屍案,依兇嫌供稱,則是罹患憂鬱症的丈夫殺害躁鬱症發作的妻子,鑄成悲劇。還有患者在家中縱火,引起鄰居恐慌。 台灣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近九十萬人,其中精神病患者快速增加,七年成長一點七倍,慢性精神病患已逾八萬人。各縣市衛生局幾乎每周都會接到鄰里長和民意代表反映,要求把讓社區擔憂的精神病患送醫監護。不可否認,多數患者接受治療後都可獲得改善,重新融入社區和家庭;但少數具有暴力傾向的患者則需要特別監護,否則,即可能成為社區或家庭的不定時炸彈。 目前地方政府遇到緊急狀況,會由衛生局會同警察、消防隊員將患者強制送醫;今年還要加強聘請專業人員提供心理諮商。但從整體看,面對精神病患呈快速成長的趨勢,我們制度面的人員和因應仍然嚴重不足。 除大台北外,其他縣市精神病專科醫師及病床數,仍極有限。有些署立醫院的精神科,只有主任和醫師各一人,卻要兼顧看診和衛教宣導,忙得不可開交。此外,有些民間機構要設康復之家收治患者,常遭社區抵制,大型療養院得在荒僻山間才找得到設置處所,有些甚至得與公墓為鄰。 精神病的盛行,是隨現代生活壓力而來;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做基礎性建設。包括將病患的追蹤納入社會安全體系,包括獎勵人才投入,有足夠的人手,才可能進行主動追蹤及輔導。否則,以社會對精神病患的諱疾忌醫,願主動就醫或尋求諮商的極少,致使許多人失去治療的機會。 精神病患的照料與一般疾病不同,也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因此,如果政府不能建立妥善的法制和機構,卻把問題和責任推給家庭及社區,將形成社會或個人的重擔。其實,政府不僅有足夠的資源,更有責任思考積極措施,並彌補制度面的缺口,才能讓社會改變對精神病患的歧視,並讓痊癒的患者能回歸家庭和社區。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