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8 10:01:49瀏覽888|回應0|推薦6 | |
〈其一〉
今晚與學生同讀 William Blake 的「羔羊」(The Lamb) 與「猛虎」(The Tyger),共同思索人生。這個世界充滿矛盾:天真與經驗、善良與邪惡、潔淨與汙濁。剛出世的嬰孩,有誰不是天真無邪?但成長後,卻有誰能保持童真?既創造溫馴的羔羊,又為何讓世界出現猛虎?既潔淨來到人世,臨走前為何總沾染汙濁?倘若善良是有答案的抉擇,那麼邪惡始終是無解的迷誤,來源難以追溯,去向無跡可循。而我們的成長,始終是段學習攻擊與防衛的血腥歷程。
〈其二〉
讀 William Wordsworth 的詩句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感觸良多。每個成人都由孩子長成,孩童如同「種子」,終將成為「大樹」。生命循環,天真與經驗的消長,也在成人與孩童間遞迴。經驗隨年歲增加,但天真卻隨之遞減。成人不再單純善良、充滿想像,不再容易滿足,而且充滿煩惱。孩子喜愛的是微小而確切的幸福,縱使一顆糖果、一聲稱讚,也能令他雀躍不已。而大人卻追尋著膨脹、虛無的榮耀,例如金錢與名聲,非但不知饜足,而且寵辱若驚。孩子是值得成人學習的對象,因為經驗隨歲月增長;但天真卻只會消失。如一泓清泉,只要黑墨點滴,轉瞬變能汙濁。要恢復,卻難上加難。單純變複雜只需彈指之間;但複雜變單純卻如登天。所謂「積重難返」,正是這樣的意思。
〈其三〉
美國詩人梭羅說:「大部分人都活在無聲的絕望中,至死方休」。何謂「無聲的絕望」(quiet desperation)呢?每個人在年輕時,或許都有夢想。但經歷生活磨難後,發現無力反抗,或沒有毅力堅持,最後只好放棄理想,隨波逐流。當一個人「放棄」的同時,我想就進入了所謂「無聲的絕望中」吧?所謂「夢想」,並非功成名就,有時這樣的人反而空虛。人生不該活在旁人的眼光中,而應該認清自己是誰,勇敢做自己,並追求實現自我的機會。對梭羅而言,他遠離城市,住在沃騰湖畔,屏棄物質享受,追求簡單而純樸的精神提升。他「希望更直接的生活,吸取生命的精髓... 而不要在死前,發現自己從未活過」。而我,希望點燃一點小小的火焰,照亮週遭,做一些為旁人帶來幸福的事情,例如當老師,如果仔細去做,就是一種「帶來幸福」的方式。生命很短,但人生卻有各種樣貌,不必每個人都一樣。誠實面對自己,追求夢想與生活,這才不枉人生的旅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