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活新知(6)
2010/07/07 17:38:12瀏覽2131|回應3|推薦11

 

 

前期文章:生活新知(5)

 

永久存底  Facebook資料刪不了

社交網站是網民潮玩意,但有誰知道,一旦做了Facebook用戶, 就算你取消戶口,你曾上載的照片和個人資料,都永遠存底。

原來一切都是網站為錢作怪,悄悄在本月4日,修改了用戶服務條款,用戶凡上傳到Facebook的資料,都屬Facebook永久擁有。換句話說,用戶所上載的照片或資料,Facebook都可隨時隨地用來推銷,或將你的子女可愛照片發給第三者作廣告賺錢。

【美國霍士新聞頻道 18/02/2009】

 

Facebook資料永存底 刪帳戶也沒用?

Facebook今年曾偷偷修改使用條款,使用者即使刪除帳戶,上傳的資料Facebook仍可用於商業用途。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社交網站Facebook正夯,網路上卻傳出Facebook偷偷更改修改用戶服務條款,讓使用者就算刪除帳戶,曾上傳的所有個人資料、照片都歸Facebook永久擁有,還可拿來打廣告賺錢,這個傳言是真的嗎?

看原信:Facebook資料刪不了,一放永留存~~

Facebook資料永存 消息哪裡來?
依循原信標題及文末消息來源進行調查,追追追小組發現,原信主文是香港蘋果日報2009年2月18日的報導,而其編譯的消息來源,是美國全國性新聞台「霍士新聞頻道」(FNC,FOX News Channel)於同年2月17日的報導《Warning: Facebook is forever!》。

參見:
香港蘋果日報 永久存底 Facebook 資料刪不了 2009-02-18 (付費才能看)
美國霍士新聞頻道(FNC)> Warning: Facebook is forever! 2009-02-17(超簡短的報導)

Facebook偷改使用條款事件始末

根據另一篇較詳盡的FNC報導指出,Facebook在今年2月4日偷偷修改使用條款的事件,是由主張消費者權利的網站Consumerist.comn所發現披露;當時Facebook的新條款寫道:「You hereby grant Facebook an irrevocable, perpetual, non-exclusive, transferable, fully paid, worldwide license (with the right to sublicense) to……(下為可應用之行為,略)」(使用者授予Facebook無法變更、永久性、非專屬、可轉移、付訖的全球性許可(包括權利的轉讓許可)去做許多事情。)

Facebook新增使用者賦予他們永久且無法變更的使用權同時,NOWnews報導指出Facebook還刪除了這段條款:「If you choose to remove your User Content, the license granted above will automatically expire, however (sic) you acknowledge that the Company may retain archived copies of your User Content.」(使用者隨時都可以移除帳號內容,當這些內容被移除時,Facebook所取得的授權也會自動失效,但該公司會保有該帳號內容的複製存檔),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隨時從本站刪除你的使用者內容,然而你認可本公司可保留你使用者內容的檔案拷貝。」

此外,Facebook新增條文:「The following sections will survive any termination of your use of the Facebook Service」(即使您停用Facebook服務,以下條款將依然生效)霍士新聞報導指出,此述以下條款是「a list of most of the sections on the Terms of Service page.」(多數來自使用條款頁面的條款清單)

參見:
Consumerist.com > Facebook's New Terms Of Service: 'We Can Do Anything We Want With Your Content. Forever.(新Facebook服務條款:我們可對你的資料為所欲為。永遠。)
美國霍士新聞頻道(FNC)> Facebook Membership May Be Forever 2009-02-17(當時新增、刪除的完整內文請見此報導)
NOWnews 知名交友網站Facebook 意圖侵佔網友著作權? 2009-02-20

從上述刪改條文來看,Facebook並未直接挑明用戶上傳的個人資料「永遠存底」,也沒說這些資料「都屬Facebook永久擁有」(這點Facebook之後的聲明有提到:「but we don't claim to own your information」)。

但霍士新聞報導指出,刪改後的使用條款,令許多人質疑Facebook可永遠使用他們上傳的資訊,甚至帳戶刪除後也是;廣大的抗議聲浪促使Facebook創辦人兼CEO Mark Zuckerberg趕緊出面澄清,並將條款暫時修回原來的樣子。

參見:
Facebook Does About-Face on Privacy Change 2009-02-19 (內有Facebook創辦人兼CEO Mark Zuckerberg的澄清)

風波落幕 新隱私條款仍侵權?

換句話說,原信說的新條款在今年2月份已經被改回去了,那麼現在呢?由於Facebook在使用條款中清楚說明:「本使用條款之中文(台灣) 翻譯只供參考。任何與原文之差異下,英語版是唯一的合法條款版本並將規管你與Facebook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來到英文版使用條款頁面察看。

參見:
Facebook隱私政策(中文版)
Facebook > Statement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英文版使用條款)

在新條款(2009年8月28日修正版)中,已經刪除irrevocable(無法變更的)、perpetual(永久的)的詞彙,帳戶刪除後的授權條款變成:「This IP License ends when you delete your IP content or your account unless your content has been shared with others, and they have not deleted it.」(追追追小組譯:除了與 Facebook 上的其他人分享的資訊無法移除,在你刪除帳戶或使用內容時,將停止授權許可)

而用戶上傳資料是否永遠存底的問題,新條款顯示,用戶刪除使用內容時「you understand that removed content may persist in backup copies for a reasonable period of time (but will not be available to others).」(Facebook隱私政策中文版的翻譯:移除的資訊仍會以備份複本的形式留存一段合理的時間,但一般而言,不會讓 Facebook 成員存取。)

如果大家對Facebook的使用條款還有疑問,擔心權益受損,可以仔細研究其英文條款,再到Facebook官網反應意見。

參見:Facebook官網

【今日新聞 2009/09/18】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隱私權條款爭議

【尹德瀚/綜合報導】在使用者群起反彈的壓力下,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十八日貼出簡短聲明,宣布有關該網站的使用條款將「暫時」回復到先前的狀態。

使用條款通常附在網站首頁底下,說明站主對使用者提供的資訊有何使用權。

本月初Facebook網站使用條款中「一旦使用者關閉其帳戶,Facebook不能對使用者原先上傳的內容主張任何權利」這句話被刪除,代之以「你可以隨時從本站刪除你的使用者內容,然而你認可本公司可保留你使用者內容的檔案拷貝」。

經過這番修改,等於Facebook對其使用者提供的相片和其他資料擁有永久權利。

於是有位網友在「Consumerist」網站率先發難,提醒網友「切勿上傳任何你不想永久失去的資料到Facebook,一旦上傳就屬於該網站」。

之後成千上萬的網友取消在Facebook的帳戶,或是上網譴責,甚至有六萬多人組成反對Facebook新使用條款的團體,Facebook執行長朱克博為平息爭議,十六日出面宣稱該公司政策是「使用者擁有並控制他們分享的資訊」。

【中國時報 2009.02.19】

 

搞婚外情 8成可在Facebook抓姦

社交網站近年來蓬勃發展。美國研究發現,81%的婚外情,都可以在社交網站上找到證據。

38歲的Ken是麻州人。當他妻子憂鬱症病情日漸穩定之後,他對妻子開始使用Facebook等社交網站感到非常欣慰。他認為妻子可以藉著社交網站上,頻繁的與故舊好友交流,走出憂鬱。詎料妻子藉著Facebook與舊情人聯繫上,重拾往日情懷,把Ken拋在腦後。

Ken痛定思痛,隨後成立了FacebookCheating.com。你可以在上面找到許多對配偶因為Facebook而仳離的活生生血淋淋的故事、也可以藉著這個網路上的小祕招,防止你甜蜜的家庭步上後塵,揪出在社交網站上另譜風流戀曲、不誠實的另一半。

美國婚姻律師學院最近有一項調查,顯示過去五年中,81%離婚的配偶,可以在社交網路上找到另一半不忠的證據。超過66%的人說,有4億人口使用的Facebook,更是箇中翹楚,許多人因為它家庭失和。

Divorce-Online.com則說,20%的離婚配偶都跟Facebook脫不了關係。美國婚姻律師學院主席Marlene Eskind Moses說,社交網站讓人們對公眾分享自己的公私生活,有時會讓狀況變得十分敏感。原本婚姻就不和諧的伴侶,社交網站更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治療師和關係專家Stacey Kaiser說:「在像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站上,會讓人想起失落許久的愛、青澀的少年時期、同窗情感。你會覺得青春重新降臨,讓人更有可能脫軌。」

【新頭殼新聞 2010/07/15】

 

垃圾簡訊有陷阱! 不回覆視同訂閱

廣告或是交友的垃圾簡訊幾乎快塞爆手機容量,也成為不少民眾的夢魘。而裡頭暗藏的收費陷阱可真不少,最近有消保官接獲民眾投訴,收到「笑話一則」的簡訊,當下不以為意直接刪除,沒想到電信帳單竟然多了70元的笑話簡訊廣告費,檢查後才發現,笑話簡訊的最後一行附有一句「不回覆就視同訂閱」,讓不少民眾氣得大罵簡直跟詐騙集團沒兩樣。

上班上到一半突然接到簡訊,裡頭的笑話一則,許多人懶得看直接刪除,不過得小心類似的垃圾簡訊,可能讓你成為多繳簡訊廣告費的冤大頭。民眾表示,「我根本沒有弄,結果就突然錢被加了,發生這種事情,對於民眾很沒有保障吧。」「可是就當沒有發生這回事就好了,之後再去理論就好。」

原來類似的部份簡訊早在最後一句暗藏玄機,如果3天內不回覆拒絕,就視同接受訂閱,就是有民眾疏忽了這句話,月底的帳單無故多了70元,一狀告到消保官,才知道這類情況早就層出不窮。

對此,消保官李大鵬表示違法,「這直接違反《消保法》第11條互惠平等原則,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是不能授權的,更何況《民法》那邊也是規定契約一定是合同的行為,雙方都要一致核定才行。」

垃圾簡訊無所不在,半夜也可吵得民眾無法好睡,就連色情交友簡訊也快塞爆民眾的手機容量,不堪其擾的夢魘下,民眾只期望消保官儘快揪出垃圾簡訊禍源,還給大家一個安靜的手機使用空間。

【東森新聞 2010/03/01】

 

 

電子廢棄物成長500% 生態浩劫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報導】根據聯合國公布的研究調查顯示,未來十年,全球淘汰的手機、電腦等產品所產生的電子廢棄物將成長500%,將為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極大浩劫。

手機、電腦產品科技日新月異,帶給人類生活相當大的方便,不過,凡使用過必留下痕跡,人類使用的電子產品一旦被淘汰,產生的電子廢棄物將對環境形成威脅,甚至危害人體健康,其又以留下的有毒物質最令人憂心。

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對於電子產品的需求正快速成長,對於環境的危害像一顆未爆彈。

該研究預測,到了2020年,南非與中國被淘汰的電腦所產生的電子廢棄物,比起2007年時,成長200%到400%,印度則以500%的超高速度成長。

在中國,大部分的電子廢棄物都落入小型回收商之手,私自被拆解金屬再轉賣,因此造成有毒汙染以及極低的金屬回收率的情況一再發生。雖然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廢棄物造成環境汙染問題,透過立法鼓勵回收,不過效果卻相當有限。

該報告還指出,以2007年全球賣出超過10億支手機的比例推測,光在中國,2020年從手機產生的電子廢棄物將以7倍的速度成長,印度則更驚人,將以18倍的速度成長。

全球從手機、電腦、冰箱、玩具以及mp3等電子產品淘汰後所產生的電子廢棄物,每年皆以4千萬噸的速度快速成長。

【台灣醒報 2010/02/23】

 

地震的前兆 —— 談地震預測的可能性

長久以來,地震帶給人們的威脅就如同夏天午後的雷陣雨般威力強大且令人走避不及。遺憾的是,氣象預報有能力告訴我們雷陣雨即將發生,但是對於地震,人們至今仍束手無策。究竟地震能不能預測?從7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美國、俄國的科學家們都急於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研究的過程中,各種探測技術,例如觀測地殼變動、地磁及地電流的變化、地下水位及水質的變化等方法紛紛被提出。

在彼岸的中國大陸對於地震預測亦有一套獨特的做法。除了精密的地震測量儀器外,由農民、學生、士兵及地震學家 所組成的研究網路也針對各種動植物的異常現象(稱為宏觀異常現象)進行觀察,並曾在1975年2月4日成功的預測了遼寧省東部一個規模7.3的地震。儘管並非所有學者都能接受利用所謂異常現象來進行地震預測工作,但是由地震後民間流傳的種種傳言,卻不得不讓人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理。

為了尋求利用地震前兆進行地震預測的可能性,首先必須進行廣泛的資料收集工作。日本岡山理科大學的弘原海清教授在198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後,即利用新聞媒體的強力宣傳進行問卷調查,並得到了1519封寶貴的回應。諸如井水、月亮、狗、貓、老鼠、烏鴉在地震發生前都有異常現象發生,並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2/30 ~ 1/10)
只接到十份動物異常報告。

第二階段(1/10 ~ 1/16中午)
五種動物有異常現象,尤以烏鴉、狗及貓特別明顯,人亦有所感應。

第三階段(16日下午至17日)

居民們有強烈的感覺,烏鴉、老鼠有逃離震源地的現象。

除此之外,弘原海清教授將地震可能的前兆整理如下:
1. 天空出現光芒(異常的雲彩)。
2. 地底傳來各種異聲,河川、湧泉的突然減少或大量增多、水溫升高等。
3. 地震來襲前,人體會產生恐怖、不安、惡夢的減少。
4. 動物會有異常的行為,諸如恐懼、突然變得兇惡、沒有食慾或拒絕行動的情形。
5. 魚類會有集體跳脫魚缸、水槽,或者停止產卵的現象。
6. 烏鴉通常寄居於住宅區或垃圾場,在地震來襲前會發出異樣的叫聲,甚至集體飛離距離震災地數十公里之處。
7. 家中的蟑螂、螞蟻會大量出現。
8. 花朵綻放的時間不合時令。
9. 氣候變得既乾又熱。
10. 岩石破壞產生的超高電磁波,會造成電視、收音機及無線電話的干擾。

日本專家表示,集集震災前日本本島西方曾出現紅光雲彩,原本以為日本即將發生災害,不料竟是遠方的台灣發生大地震。而俄羅斯的專家則表示,根據衛星影像判識,在土耳其與台灣大地震前,都曾出現斷層帶上空雲層密佈、氣壓降低等異常變化。

由上述現象可知,對於地震前兆的資料收集、評估,或許是地震預測工作的一線希望。

 

網路看屋5陷阱 報你知

【馬婉珍╱台北報導】網路看屋已取代傳統看屋流程,購屋人已能善用房仲網站、篩選適合的物件後,再請房仲帶看。但房仲業者提醒,網路看屋固然方便,但切記仍要到現場實地勘察,了解距離捷運站的步行時間、現場實際格局及面積大小等,才可確保權益,也要避開以下五大陷阱:

一、網路照片矇矓美:房仲業者表示,網站上的物件照片,僅能做為初步參考,因部分業者為了吸引客戶,將物件照片稍加美化、掩蓋瑕疵,所以民眾一定要與房仲相約,實際到現場看屋,有問題直接詢問房仲。

二、格局圖與現場有出入:東森房屋資訊處經理林庭箴指出,房仲網站所提供的物件格局圖,可能礙於繪製上的誤差或丈量錯誤,以致與現場實際狀況有所差異,若民眾未詳細了解就衝動購屋,恐造成未來入住時、擺放家具的困難或使居家生活動線更加不便,因此林庭箴建議,民眾網路看屋後,應親自到現場丈量較妥當。

三、實際估算房屋與捷運站之間的距離:大台北地區民眾最喜愛在捷運周邊購屋,而有些物件雖宣稱距離捷運站僅5至10分鐘,但必須快步走才可抵達,對於女性或銀髮族購屋人較不方便。

四、影音看屋的格局,未必是現場實境:有些業者雖提供「影音看屋」功能,但卻利用同棟物件的內部格局呈現,並非原來物件的實境,若沒有到現場實際看屋,不太會發現影音內容與實際情形有異,不知情的消費者容易吃虧,應勤於現場看屋、避免誤入陷阱。

五、同一物件,各房仲開價不同,應多比較:多數屋主會簽訂「一般委託」約,由不同品牌的房仲業者共同銷售,而各家業者在呈現同一物件時,開價往往有所不同,民眾應多加留意同一物件,呈現在不同房仲網站上的售價及資訊,並從中慎選服務較佳、品質較好的仲介服務,確保購屋權益。

【中時新聞 2009/10/28】

 

鼓勵回收飲料杯環署再出招「兩個退一元」

為解決外帶外帶飲料杯亂丟問題,環保署日前計畫立法強制外帶飲料連鎖店設立空杯回收桶後,再提出「兩個退一元」的回收獎勵,未來消費者蒐集到兩個同品牌的外帶飲料空杯,拿回原店家可換得一元,環保署首波鎖定連鎖飲料店,將與業者協商細節後,最快明年中上路。

環保署估計,外帶飲料杯一年使用七億多個,為解決外帶飲料杯的回收問題,環保署日前計畫修法,強制連鎖飲料店必須設立回收桶,最近又出新招,想要進一步推動集兩個空杯退一元的回收獎勵辦法,以提高消費者主動協助回收意願。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何舜琴說:「設回收設施以後,如果同一個連鎖店的杯子,消費者如果集了兩個,就可以回去換一塊錢,這個獎勵金基本上並不是押金,他是由店家自己要從他販賣的金額裡面挪出來,做為獎勵回收。」初步鎖定對象是外帶飲料連鎖店,未來也不排除會推廣到早餐店、速食店等,環保署表示,將與業者溝通後修法,預估最快明年中實施。

【中廣 2009/10/27】

 

皮紋檢測探孩子智商 專家批不準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很多父母就衝著這句話,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甚至帶他們做現在很火紅「皮紋檢測」,國內有數以萬計的家長砸下大把鈔票,要「潛力開發」。不過,國內知名的認知神經專家洪蘭卻認為,小小年紀,就給小孩魔鬼訓練根本就不對,坊間流行的測量智商或用皮紋檢測,來提早知道孩子的潛力和性向其實也不準,給孩子過多的刺激,對小孩的成長發育根本沒有幫助。

檢測人員:「現在幫你蓋這10根手指,所以等會兒會一根一根的擦。」

黑色的油墨輕輕一刷,再把手指上的紋路印在紙上,真的就能讓小朋友變聰明嗎?連業者自己都說,真是不可能的任務。

皮紋檢測業者高文福:「皮紋檢測,我所提供的軟體,目前沒有辦法,我也從來不做潛能開發,只是提供一個人格特質,這人格特質做為老師和家長跟小朋友互動的方式。」

但卻有其他業者,打著潛能開發的招牌,要家長掏錢做檢測,這薄薄的一張紙加分析就要收你6千元,說是皮紋和腦紋相對應,可以給小朋友很大的「指引」,乍聽實在好神奇呀,偏偏醫師說這「攏係假ㄟ啦」,看破手腳,就和星座一樣,只是一種統計學。

台安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組長江長奇:「要看到再開發的潛力,非常困難,看到性向指引,倒是也有些許懷疑,皮膚檢測也不能測出智力,智力一定要用智力測驗測出來。」

幾乎沒有科學根據的檢測,爸爸、媽媽卻是趨之若騖,認知神經科學專家更指出,魔鬼式的訓練絕對不正確,相信花大錢趕流行,就能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看在專家眼,更是匪夷所思。

【TVBS 2009/10/26】

 

單車沒反光裝置 害死騎士吃官司

【記者林保光╱高雄縣報導】高雄縣婦人葉郭清月騎著沒有反光裝置的腳踏車,遭機車騎士追撞,機車騎士傷重不治,她骨折送醫,但她仍受罰且吃上過失致死官司。

頭部受傷及手腳骨折的葉郭清月(57歲),仍在高雄縣劉光雄醫院住院治療。昨天她談起車禍,眼角泛淚說,「我被撞得都快死了,沒想到還要被罰錢、送法院」。

警方表示,交通法規規定,單車應設反光標裝置,但許多單車族不理會,一旦發生事故,不但要受罰,也可能吃官司,婦人葉郭清月的例子,值得單車族們注意。

葉郭清月回想一個多月前,同事曾拿CD片給她,要她綁在腳踏車後面當反光板用,她認為下班騎腳踏車回家,都帶著手電筒,才沒在車後綁上CD片,「怎麼知道會發生這種事?」

住高雄縣永安鄉的葉郭清月省吃儉用,20多年來只換過一輛腳踏車,13年前起當清潔女工,每天騎3公里路,到台灣電力公司興達施工處,打掃辦公廳舍。

警方調查,10日傍晚5時30分許,葉郭清月騎著沒有反光裝置的腳踏車回家途中,台電興達發電廠包商工人蘇姓男子(63歲)騎機車,在永安鄉興達路追撞她的腳踏車,造成蘇顱內出血,送醫不治,警方將她依過失致死罪嫌移送法辦,檢察官以2萬元交保。

警方指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2條,「慢車未經核准擅自變更裝置,或不依規定保持煞車、鈴號、燈光及反光裝置等安全設備之良好與完整者,處慢車所有人新台幣180元罰鍰,並責令限期安裝或改正。」因郭婦的腳踏車沒有反光裝置等安全設備,遂處罰180元,並因此致人死亡才吃官司。

【聯合新聞網 2008/12/13】

 

裝防墜紗窗、隱形鐵窗 防意外

【記者王述宏、黃其豪/綜合報導】經營鋁窗的盧先生與王先生昨天均表示,現今有些大樓規定不能加裝鐵窗,若要防護孩童墜落,不妨使用「隱形鐵窗」、「防墜紗窗」或在窗上裝安全扣。

2人說,所謂的「隱形鐵窗」是用特殊鋼絲編成,間隙可防止人體穿越,釘在兩層樓之間,從遠處看幾乎看不見,有防護及防盜效果;防墜紗窗則是嵌入紗窗內框軌道,受到碰撞也不易掉落;另外也有專為鋁窗設計的安全扣,扣上時鋁窗向外僅可推開12公分,這樣的空隙小孩無法把頭伸出窗外,也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自由時報 2010/03/15】

 

毛衣的清洗和保養 —— 毛衣修復處理法  縮水起毛球不用怕

天氣越來越冷,當從衣櫃拿毛衣穿時,發現縮水怎麼辦?或因為清洗不當,而造成縮水及變形的現象,沒關係,只要利用簡單的方式,就能拯救你的毛衣,快請家事專家林素芬告訴我們吧!

熨燙法

毛衣清洗完並陰乾後,建議可將毛衣熨燙一下,不僅可避免產生縐褶,又能將毛料的纖維恢復蓬鬆。不過熨燙前一定也要先看清楚衣服上的熨燙方法說明,以免將心愛的毛衣給燙壞喔。

熨燙標示

使用蒸氣熨斗,置於欲燙的毛衣上方,約2公分的距離,利用熱蒸氣在衣物上方來回移動,可幫助毛衣纖維軟化,替毛衣整形。

小撇步

A 燙完之後,可稍稍抖動一下熨燙後的毛衣,並將餘熱散出。

B 若標示為蓋布熨燙,則可加覆一條毛巾或手帕墊在毛衣上,即可避免傷及毛料。

C 若不了解衣物特性,可先將衣物翻面,再以中溫進行整燙,較不會傷害衣服。

縮緊回覆法

經不當的清洗後,容易讓毛衣的纖維縮小,使衣物變緊縮水,因此只要利用厚紙板將衣物稍稍撐開拉開,再熨燙一下,就能較改善。而因每件毛衣材質及縮水程度不同,有些並無法恢復原狀,如混有尼龍成分或縮得很小。

步驟一:先泡柔軟精

先將縮水的毛衣泡在已混有衣物柔軟精的水中,柔軟精濃度約20%,水溫切忌不可超過35度,約浸泡3分鐘。

步驟二:脫水並陰乾
泡過柔軟精的毛衣纖維會變柔軟。再將毛衣放入洗衣袋中,以洗衣機脫水60秒,再平晾陰乾即可。

步驟三:用紙板撐大

1 接著將變緊的毛衣,利用一塊厚紙板將其撐開。

2 再用蒸氣熨斗,離毛衣2公分的距離,讓蒸氣使纖維鬆開,可一邊用手幫忙輕拉,恢復其彈力。

起毛球處理

方法一:在洗之前,將毛衣翻面並放進洗衣袋中,較能防止直接搓洗、摩擦及毛料纖維的斷裂,不僅能避免起毛球,也較不易縮水喔!

方法二:利用剪刀或是毛球機,直接剪掉煩人的小毛球。

方法三:若有較細小毛球或在縫隙中的毛屑,可用膠帶黏取。

漂白處理

毛衣的洗衣標誌若有一個三角形的符號,上面打個叉叉,則表示不能漂白。

漂白水用量需參照各產品標示,將衣物裝進洗衣袋後,直接浸在混有漂白水的臉盆中浸泡;若無清楚的漂白標示,建議在使用漂白水時,可先在衣物的反面一角先做實驗,滴幾滴漂白水,約5分鐘後看有無褪色,若無再處理整件。

懶人乾擦法

毛衣雖然不易髒,但毛衣很容易沾染灰塵及味道,這時可將海棉塊沾些混有柔軟精的水,並扭乾,再輕輕地擦拭毛衣,就能簡單清潔毛衣,柔軟精又會產生香味及幫助恢復纖維彈性喔。

毛衣收藏

毛衣洗好後,就平放於通風處的衣櫃中,若是從乾洗店送洗回來,記得要將所附的塑膠袋取下,並通風一下,以免內含的水氣及殘留的有機溶劑,在密不通風的塑膠袋中,容易讓毛衣產生異味、纖維變質及發霉喔!

家事專家

每種衣物的耐熱程度不一定同,所以利用熨斗幫忙整燙衣物時,一定要看清楚衣服上的洗標說明,且用蒸氣熨斗時,除了要小心不要被燙傷外,記得調到適合毛衣的蒸氣溫度,以免過熱反而會使毛衣縮水。

冬季的羽毛衣、毛皮外套這樣保養就對啦!

相信大家都感受到春天的腳步近了,這也就表示衣櫥該準備換季囉!厚重的毛衣、難保養的羽毛衣與皮衣等材質較好的衣物,往往只能送去給洗衣店處理,但現在我們也可以試著為自己的荷包省點錢,自己DIY看看吧!

今天智慧嬤就要教你幾個重要的小撇步,找個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將冬季衣物通通拿出來,好好地運用智慧嬤的妙招,相信你也能讓這些難搞的厚重衣物通通變得超級乾淨喔!

阿嬤ㄟ撇步1:防止毛衣變形的晾曬法

1.準備一雙褲襪。
2.把褲襪的兩腳穿過毛衣的兩邊袖子。
3.從領口拉出褲襪的腰部,連同從兩袖拉出來的部份用夾子夾住。

阿嬤ㄟ撇步2:在家清潔羽毛衣的方法

1.在水桶中稀釋中性洗衣劑後放入羽毛衣,並快速地壓洗。
2.從下方拿起,以免羽毛分布不平均,沖洗三次後,用毛巾包住以去除水分。
3.以平放的方式陰乾。
4.乾燥後用手揉捏,使羽毛平均分散。

※ 若是羽毛衣淋到雨雪,可使用設定為最弱的烘乾機,連同運動鞋一起烘乾。運動鞋會隨著機器的轉動往下掉,碰到羽毛衣時會打鬆因濕氣而凝結的羽毛。只是投幣式烘乾機的溫度多半很高,務必要注意。

阿嬤ㄟ撇步3:毛衣外套

1.用繩子做一繩圈,穿過防塵套口並綁在衣架上。
2.用夾子同時夾住繩子和防塵套袋。
3.此作法可讓防塵套有點懸空,就能在毛皮上形成適度空間,防塵套則最好選擇紙質或布質等通氣性良好的材質。

※ 防塵套碰到毛皮時會使毛變得凌亂,尤其是領口,更需要特別注意。

阿嬤ㄟ撇步4:毛衣外套

1.首先準備玉米粉和消毒用的酒精。
2.混合玉米粉與酒精,調成會產生嘰咯聲的程度。
3.把毛衣放在大塑膠袋裡,一點一點地把玉米粉揉進髒污處。
4.一邊沾粉一邊用指尖摳,持續多次直到玉米粉變成灰黑色時,就表示已經吸收了污垢。
5.最後則是仔細地清除粉粒。

※ 但高級的毛皮髒得厲害時,建議還是送去洗衣店比較安全。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yjen&aid=4202304

 回應文章

甜水窩蜂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保
2010/09/10 01:00
防人之心不可無,任何一種工具都有利有弊,取其利而避其弊,是我的鳥原則!
✽ 貓 ✽(fyjen) 於 2010-09-10 09:54 回覆:

是的﹐妳說的沒錯。 ^^

防人之心雖然不可無﹐但也沒有必要草木皆兵、十年怕草繩。


迷霧微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贊成 不用也好
2010/07/28 07:49
使用Facebook、Plurk一陣子之後,還是覺得「好好地」寫寫部落格比較實在,意思,比較能完整地表達,也不用汲汲經營讀者意見;對於泡沫性的一堆「朋友」,隨緣
✽ 貓 ✽(fyjen) 於 2010-07-29 10:53 回覆:
是的。 ^^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聲明
2010/07/07 17:41
我不玩Facebook也不玩Twitter﹔

我也不玩開心農場更不喜歡真實或虛擬的偷菜行為。

所以﹐不要再要求我加入Facebook或是Twitter了。

✽ 貓 ✽(fyjen) 於 2010-09-08 09:36 回覆:

荷蘭研究:玩臉書 成績會變差

【記者陳怡靜、林宜樟/綜合報導】子女常常在電腦螢幕前「溫習」功課的學生家長要注意了!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學生一邊唸書一邊玩臉書(Facebook)會影響考試成績,就算只是在唸書中間斷斷續續地玩一下,平均成績還是會比不玩的同學低廿%。

平均成績比不玩的人低20%

荷蘭空中大學研究團隊以一所美國大學的二一九名學生為樣本,他們的年齡介於十九歲到五十四歲之間。結果發現,臉書使用者的成績平均積點(GPA)為三.○六(滿分四分),不玩臉書者為三.八二。不玩臉書的學生也說,他們花較多時間唸書,課堂外的平均唸書時間比臉書使用者多八十八%。

研究報告作者克斯切納教授指出,這樣的結果讓人質疑年輕人較擅長多工處理數位玩物的理論,許多學生用電腦做功課時,會一邊玩臉書,一邊看電子郵件,一邊玩MSN:「雖然大家可能認為,不停地在多種作業之間轉換,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較多工作,但其實這樣要花更多時間完成工作,也比較容易出錯。」

克斯切納強調,他並不是要「妖魔化」臉書,而是所有社群網站都應該有這類會讓人分心的特性。因此,他主張所有關心教育的人,應該拒絕學童多工能力較強的論調,與時俱進地調適教育體系。

7成5學生說對課業沒影響

不過,一邊玩臉書一邊作功課的學生裡頭,有四分之三的比例不相信臉書會對課業造成負面影響。

對國際研究臉書會導致成績退步,其實南華大學去年起即已限制學生在校內使用臉書,南華黃姓學生指出,部分較依賴網路的同學覺得比較不方便,她本人認為限用措施影響不大。

政治大學學生會長、歷史系學生林家興則認為,單就使用臉書、判斷成績表現可能較差,不太公平,重要的是使用者自己要懂得節制。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書」的有效會員人數在今年七月突破五億門檻,不過根據checkfacebook網站估算,目前臉書的會員達到五億一千五百六十一萬七千四百六十人。美國、英國與印尼是用戶人數前三大的國家。五十%的有效會員每天會登入,平均每位會員有一百三十位朋友,人們平均每月花在臉書上的時間是七千億分鐘。在台灣,臉書的會員人數達到七百零八萬八千六百八十人,佔全球比率一.三七%。

【自由時報 2010/09/08】

✽ 貓 ✽(fyjen) 於 2010-07-30 15:09 回覆:

Facebook用戶數宣告破5億 但有1億筆個資隱私安全不保!

【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臉書)才剛剛光榮宣布用戶數已經超過5億,但尷尬的是也傳出其中有五分之一、也就是1億筆的個資隱私已遭有心人搜尋集體外流,在網路上可輕易被任何人打包下載,當然也就是用戶個人隱私外洩被侵犯。

來自英國的媒體報導指出,加拿大一位名為Ron Bowles的網路安全顧問寫了一款程式,把所有Facebook用戶中沒有將「個人檔案」(profile)手動從預設開放改設為隱藏的帳號全部搜尋後,收集了1億個Facebook用戶的公開資訊,放在PirateBay.com供人下載,但他並沒有公佈這筆資料中的用戶手機、街道名稱以及e-mail位址。

Ron Bowles聲稱,他這樣做是希望突顯Facebook的隱私設定不夠周全的問題,如果用戶已將個資隱藏好,那此款程式是不會抓到資料的。雖然不能說是Facebook被駭,但一般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取得此筆資料,其中包括:Facebook個人檔案的連結、完整姓名與ID、照片以及部分好友資料,當然跟資料外洩也差不多。

目前應有超過1000名用戶成功下載這份檔案,相信此名單早晚會流入數萬人手中,但Facebook官方仍表示,這些資訊早就在網路上公開。報導說,用戶如果希望自己從這一億人名單上除名,只需修改自己的隱私設定改為隱藏模式即可。

Facebook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才剛在官方部落格上宣布已有5億個使用者後,保護用戶個人隱私不力的情形竟是如此不堪,也難怪已經讓七個國家的官員強烈抨擊。

此外,最新ForeSee Results調查顯示,消費者給Facebook的評價極差,受訪者最不喜歡Facebook的地方就是隱私與安全顧慮。

【今日新聞 2010/07/30】

✽ 貓 ✽(fyjen) 於 2010-09-06 12:39 回覆:

誰正在讀你的 Facebook個人資料?(當心個人資料淪入第三方手中)

詐騙集團又再一次在Facebook上動手腳,讓人以為可以看到誰在查看你的個人網頁。您或許會看到有些好友的個人網頁上已張貼了一個如此標籤的訊息:

"Request for permission"

然後它要求你:安裝這個,就可知道哪些朋友正在看你臉書Facebook個人檔案?這麼神?,請注意!沒有一種 Facebook 正式認可的功能可以查看誰看過您的個人網頁。所以,千萬別按這個連結,更別安裝這個應用程式。

如果您授權給這個詐騙程式,您就會被要求准許它張貼訊息到您的塗鴉牆,並且讓它存取您個人資訊。千萬別被騙...

一旦您准許它這麼做,您的塗鴉牆上就會出現一些自動張貼的訊息,您將不自覺成為引誘親友掉入同樣陷阱的罪魁禍首。

接著,您會再被重導至詐騙集團的另一棵搖錢樹「聯合行銷詐騙」﹐它會開始誘騙你:「請按此連結,好讓我賺進大把鈔票…」

原文來源:Are you being stalked? Yes. By scammers. Again

✽ 貓 ✽(fyjen) 於 2011-01-04 16:29 回覆:

臉書時代  朋友真的更多了?

文/邱貴玲(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

三不五時,我都會收到一些好朋友或不怎麼好的朋友甚至一面之緣的人的電子信,邀我加入他/她的Facebook臉書。受寵若驚的我或莫名其妙的我都不想或不知如何回應,最後都假裝沒有看到來信,不了了之。

人的感情需要時間經驗的累積,感情的深厚更有多樣層次。好的朋友常常聯絡,要見面電話一約就有,參加Facebook多此一舉。普通的朋友,見面和知道近況的機會多少還是有。一些更普通的朋友,見或不見隨興安排。更多的是可有可無的人,來往與否知道多少不痛不癢。想來想去,參加Facebook最大也最重要功能大概就是收-集-生-活-八-卦!

Facebook風行以後,感情經驗累積減少了,友誼層次都被打亂了。因為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所以「朋友」一下子多了起來,自己的生活點滴,被認識的、不認識的、不想認識的,都看到聽到傳送的一清二楚。

沒有Facebook的時代,和朋友要到社辦聊天,到餐廳吃飯,去看電影,出國旅行,甚至一起辯論的臉紅耳赤怒目相向,現在全部都在網路「見」面,友誼關係都在電腦上維持。最近說了什麼話,吃了什麼美食,看了什麼好電影,讀了什麼好書,去了什麼好地方,全在彈指之間,列入紀錄,傳播千里,人盡皆知。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Robin Dunbar在《紐約時報》說,一個人每周百分之四十的社交時間用在五個最親密的親友身上。而這五個人只占每個人社交網絡的百分之三。換句話說,我們每周大部分的社交時間都是在和人際網絡中的少數幾人來往。

因此,Dunbar直言指出,當選今年《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的Mark Zuckerberg創造Facebook時,完全忽視了人的感情累積最重要的基本元素─「交心」,我們每個人的情緒時間精力都有限,能夠投資感情的真正交往人數其實不多。所以,Facebook上的朋友,固然讓許多人每天知道大家生活點滴,保持網路聯絡,知道「朋友」所有生活八卦,但有多少感情基礎?沒有生活互動、時間共處和經驗分享,知道這麼多訊息對友誼有什麼增進?這樣的結果和看到媒體報導明星名流生活八卦有何不同?我們需要這麼多這樣的「朋友」嗎?

廿多年前,沒有電子信更沒有Facebook的留學時代,一個女性主義教授曾說,每個人都要有三個好朋友,情誼的深厚要能夠在最無助的時候隨時按門尋求依靠。如今來到Facebook時代,這樣的朋友在哪裡?

年終歲末,想到幾個已逝的老友,腦海中都是和他們吃飯喝酒嘻笑怒罵你來我往的相處回憶,連和他們的溫暖擁抱,用力握手擊掌加油,甚至吵架的表情眼神都記得清清楚楚,完全不是和他們在網路上的任何訊息印象可以比擬。如今在Facebook盛行的時代,「朋友」除了占據電腦硬碟空間外,只剩下保持聯絡但沒有生活相處,以後不知要用什麼回憶友誼的來往?Facebook讓我們增加人與人訊息溝通的「量」?還是稀釋了我們人與人感情互動的「質」?

【中國時報 2010/12/30】

✽ 貓 ✽(fyjen) 於 2011-02-10 18:46 回覆:

長時間玩社群網路 小心人際變差疼痛上門

有很多人喜歡上臉書等一些社群網路服務網站,希望運用這個交友網站來跟朋友分享一切,結交更多的朋友,以及傳遞訊息,署立桃園療養院李仁欽醫師認為有部分民眾已經網路成癮,時時刻刻都在擔心朋友,有沒有在社群網路服務網站留言,會不會漏接,變成想要隨時都能上網查詢,或者利用手機去查看,如此一來影響到生活作息或者工作,有人還為此情緒出現焦慮情形。

喜歡在這種交友服務網站,佔去長時間的人,李仁欽醫師認為,基本上,可能在人際關係上,有社交阻礙產生,才會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在交友網站去跟人聊天,傳達一些訊息。

李仁欽醫師指出,有一名研究生,玩臉書上有一段時間,也跟這群朋友互動良好,經常用電腦去查看,後來為了想隨時都能知道朋友傳什麼訊息,決定辦一支智慧手機,久而久之,過度的去擔心新的訊息有沒有進來,也讓本身出現焦慮不安,進而上門求診。

李仁欽認為大部分過度依賴這種交友網站,屬於低自尊、沒有自信,才會擔心害怕一旦遺漏掉訊息,會被排擠。

就是太在乎社群網站的訊息,或者想要馬上將所見所聞的相關事情,透過手機上網給朋友知道,長時間的使用手機,可能讓疼痛找上門,壢新醫院復健科林頌凱醫師指出,有一些上班族,就因為一有空或者沒有做事情的時候,低頭看看手機訊息,長時間低頭跟手臂曲著,脖子肌肉,肩胛骨會緊繃,嚴重的話還有頭暈及頭痛的感覺。

林頌凱建議不要長時間使用,一個半小時再去看一次有沒有留言,同時做伸展及脖子轉動,減少緊繃及身體不適。

密集加上長時間不斷在手機輸入文字,署立桃園醫院骨科王朝樣醫師提醒民眾小心得了板機指,導致出現肌鍵炎,提醒民眾同一個動作不要一直反覆作。

王朝樣表示,如果手指感到不適,可以將手指泡在溫水,在水中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比較不會容易變成肌鍵炎。

在中壢分局擔任心理輔導員的林香吟表示,有一些人,想要逃避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會選擇在交友網站互動,但是網路交友還是屬於虛擬,甚至有些人明明是男的,貼張女性照片,就會被誤認為是女的,真實難分,所以上一下網來交交朋友是可以,一切還是回歸在真實的社會中,跟人互動,學習相互支持,幫忙。

網路變成生活中的工具,但是不要讓網路變成自己的另一種負擔,適度的離開網路,接近人群與大自然,相信會讓人更健康,更有人緣。

【中廣新聞 2011/01/31】

✽ 貓 ✽(fyjen) 於 2011-03-03 09:49 回覆:

宅女30天 只靠網路行不行

男子在屋外,女子在屋內,隔著玻璃牆用iPhone對談,讓人納悶怎不走幾步直接講話?原來,這是「公共孤立實驗」計畫。

女子要閉關1個月,只用電話、網路對外溝通,探討網路依賴程度對現代人的影響。

位於波特蘭東區的bSIDE6 Gallery藝廊,就是流行攝影師艾略特(Joshua Jay Elliott)推出「公共孤立實驗」(Public Isolation Project)的實驗地點。參加這項實驗的「白老鼠」,則是擁有攝影師、電視節目製作人與自由撰述作家等多重身分的努林(Cristin Norine)。

為期30天的實驗期間,努林每天24小時的一舉一動,不管是醒著、睡著、坐著、站著,白天、黑夜,來來往往的街上行人通通可以透過藝廊玻璃牆看得一清二楚,毫無任何隱私可言。唯有狹小的浴室,是她免於受到外界窺視的最後堡壘。

在這個實驗空間裏,電腦、書桌、沙發、書櫃、床、健身器材以及烹飪設備應有盡有。她的飲食與日常用品,透過網路預訂,會有專人送到門口。但她只准收取包裹,不准與任何人對話。

艾略特表示,這項充滿高度實驗性的動態藝術創作,靈感來源是想進一步探索現代人生活與網路的關係。他說,受到網路發達的影響,現代人總是時時刻刻受到別人窺視著,「現在的我們比以前擁有較少的隱私。」

為何不自己閉關做實驗?艾略特笑著說,很多人都問到這個問題,他因為工作關係無法閉關整整1個月足不出戶,努林正好待業中,時間安排上較有彈性,所以由她擔任實驗對象。

在1個月的實驗過程中,努林每天記錄自己透過「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Skype,與親友或陌生人的互動內容以及她自己的心情感受,拿著攝影機的艾略特則在玻璃牆外,為整個實驗拍攝紀錄影片。不管是努林在電腦上打什麼字,或者與任何人進行視訊對話,書桌上方的大型螢幕都會把她電腦螢幕直接投射出來,讓所有路人都能看得到。

艾略特說,令他感到最意外的是,這項實驗推出之後,馬上獲得熱烈迴響,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紛紛報導,「很明顯的,這是很多人都想討論的議題。」

閉關期間,努林雖然不能與別人面對面交談,但她仍可透過iPhone、網路視訊與外界對話,讓她仍然有著人際溝通,並非完全孤立。

艾略特表示,如果沒有網路,努林閉關30天的生活將會跟現在截然不同,會過得很無聊。而且在這段期間,努林甚至比實驗之前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與親友聊天。

他說:「我知道她每天都透過視訊跟家人講話,而她原本跟家人聯絡並沒這麼頻繁。」

實驗初期,努林曾在網路日誌寫道,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24小時被陌生人不斷注視,但這種心理層面的不愉快後來逐漸消失。

努林也遇過許多令她印象深刻的插曲,包括實驗最初的某個深夜時分,曾有路人以為她被困在屋裏,急忙設法想要把她拯救出來,以及經常有陌生人拿著紙條緊貼在玻璃牆上給她看,紙條上寫著加油鼓勵的話,還有附近上班族每天中午把午餐帶到藝廊外的人行道上,席地而坐隔著玻璃牆與努林「共進午餐」。

她也說,有位老爺爺固定每天早上8點45分都會敲打她床邊的玻璃牆,對她喊著「起床了,展開新的一天」,就算她已經起床也是喊同樣的話,讓她覺得非常可愛。

實驗屆滿後,努林出關後最大的感觸是,懂得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她甚至把電腦關機了好幾天。她在網誌上寫道,這段經驗讓她學到不再重度依賴她的iPhone或網路,她以截然不同的心情看待「臉書」的使用,會減少帳號裏的好友人數,如果現在與別人簡訊溝通時再有誤會發生,她也會要求透過電話或當面溝通,化解爭議。

【中央社 2011/02/20】

✽ 貓 ✽(fyjen) 於 2011-03-06 14:11 回覆:

生活不被網路佔據 才能減少網路後遺症

八德巿發生一名女嬰死亡案,女嬰的父母疑似沈迷在線上遊戲,疏於照顧,桃園檢方已經查扣王姓夫妻家中的電腦,追查是不是未善盡養育及照顧女嬰之責任,桃園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廖江憲指出,為了追查死因,檢方擇期會同法醫師進行解剖。

對於這一起的個案,桃園縣家暴中心督導陳佳琪指出,個案在先前都沒有接到任何的兒少報案通報,一直到女嬰死亡,接到警方通報,第一時間派社工人員前往家中訪查,發現女嬰父母反應較為慢,但沒有領有身障手冊,由於已經進入司法程序,一切靜待司法結果,再進行後續處理。

這名女嬰是早產兒,根據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裴仁生指出,這名女嬰去年二月在醫院出生,由於是早產兒,出院時要求回診,嬰兒的父母順從度不是很高,一直沒有回診接受進一步的追蹤。

裴仁生表示,去年十二月的時候,女嬰父母送她到急診,有熱痙攣現象,呼吸比較不順暢,經醫師檢查,建議住院治療,住了三天出院。

裴仁生指出,當時醫師還是建議這對父母要將女嬰帶回門診,檢查為什麼營養不良原因,是不是慢性病引起,結果還是沒有看到回診。

由於傳出女嬰父母喜歡上網,至於是不是有所謂的網路成癮症現象,署立桃園療養院汪振洋醫師認為,一般來說大人要達到網路成癮比較少見,不過,這要實際針對每個個案來檢查,才能進一步瞭解有沒有成癮,所謂的網路成癮,要看個案上網有沒有很久的時間,而且沒有上網,有沒有影響到工作,或者執行家庭一切功能。

汪振洋指出,就臨床來看,成癮的話,就是個案沈迷在網路上,而且沒有辦法停止上網,一旦沒有上網會有焦慮,不過,這些主要的症狀,還是看個案而定。

網路成癮較多是學生族群居多,汪振洋指出,有些學生使用網路聊天對話,很擔心沒有回話,或者使用社群,嚴重影響到上課情緒,進而向他們求助治療。

署立桃園療養院李仁欽醫院建議民眾,網路只是一個工具,不應該過度來依賴或者使用,尤其對一些喜歡玩線上遊戲的民眾,主要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的,可以在虛擬遊戲去達成,讓很多人往往沈迷,例如在線上可以化身為將軍,指揮部屬打仗之類的情事,這一點或許是很多人沒有辦法在現實生活做到,只能在網路上實現。

李仁欽醫師認為,一般來說,線上遊戲大都是志同道合的對象,甚至有人會以揪團加入會員,如果本身一旦沒有上線,會覺得難過,那麼就要減少跟這些網友上網,才能避免成癮。

網路生活帶來方便,卻也影響到部分民眾社交關係,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網路成癮的對象,良好的人際關係及運動,才能減少網路後遺症。

【中廣新聞 2011/02/25】

✽ 貓 ✽(fyjen) 於 2011-03-08 10:36 回覆:

陸媒新視界——如何用好微博這柄雙刃劍

微博,是一個面向用戶的傳播新興平台,可以用短短140個字更新信息,就實現與其他用戶的即時分享。當「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活動如火如荼開展時,短短幾十天即有千餘張照片上傳,並有數名被拐兒童獲救,其強大力量震撼了無數人。

然而,微博本身畢竟屬於虛擬的網路空間,對於多數人來說,其消遣娛樂功能遠大於現實應用。以拐賣兒童犯罪案件的偵破為例,越發凸顯出其信息的確定性難、操作性差、目標跟蹤難、網友在網路與現實中顧此失彼等局限性,也造成微博打拐活動與倡議人初衷相偏離的尷尬。隨之產生的一些負面問題:侵犯乞討兒童隱私、製造噱頭吸引公眾目光、對「乞討賣藝」兒童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等,對乞討兒童的生存構成一定威脅。例如,經常出現於上海地鐵車廂中的乞討兒童,近日卻「集體消失」,而引得網友們萬分牽掛。

由此看,微博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只能作為一種監督和信息傳播的技術手段,而真正要徹底解決被拐兒童和乞討兒童問題,只有依靠政府部門,尤其是公安部門發揮主導作用。政府部門必須竭盡全力積極處理,而不能只是坐等網民們提供的線索,畢竟兒童被拐案件往往是公安部門最先掌握到情況。如果公安部門能夠從這場「微博打拐」活動中,充分認識到網友力量,並能夠給予正確引導與利用,效果一定會好許多。

欲使政府部門在虛擬的網路空間發揮主導作用,必須提高對網路的認識,將網路空間當作第二社會,以開放的胸襟吸納來自其中的社情民意,認真梳理、進行應對,保持社會旺盛活力與促進和諧穩定。

微博及網路空間的信息,其實是社會的現實映像。由政府部門積極主導,可以促使各級政府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並監督或督促政府查找問題的根源,實現問題的及早解決。以微博打拐活動來講,各級政府將會把解決貧困人口的困難落到實處,兒童社會救濟及權益保障機制將會跟進,相關制度也會及時出台,並得以貫徹落實。

【旺報 2011/02/27】